如何在教學過程中的有限時間內,提高課堂的效率,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是擺在所有一線教師面前亟待解決的問題。作為老師就應該考慮在教學中學生如何學,他們怎么想,他們的疑難將是什么,他們喜歡什么等問題,而不能自己成了教師就忘記自己做學生時的情況。只有這樣,才能使教師與學生的知識和能力和諧地發展,更好地去理解、運用教材,從而選擇有針對性的最佳方法來處理問題,以達到預期的目的。
那么,教師如何在教學中真正扮演好“教”與“學”的雙重角色?作為教師,我們如何在地理教學中運用、體現心理換位能力呢?
一、想學生所想所思,科學處理教材,安排內容
課堂教學中,由于主客觀的原因,學生往往不能夠顯現他自己的想法,這就要求教師能從學生的角度來預料自己教學中學生會怎么想,實現相互間溝通,及時點化、引導,取得良好效果。
二、析學生所疑所難,采取有效的教學對策
學生的疑難往往就是教學的疑難,學生的疑難若不能及時消除,必將造成他們心理上的不和諧,成為學習的障礙。而學生之疑難,只有教師“將心比心”深入學生角色,成為學生的化身,方能體查學生所難并認識其形成的原因,從而尋求相應的有效對策,解除其疑難。
例如,初中地理講到只有熱帶才有陽光直射時,學生會感到疑難:我們這雖然地處北溫帶,但夏日的中午陽光火辣辣燙人,不也有陽光直射嗎?問題的關鍵是,學生對地理上的陽光直射沒有正確認識。我們一開始便告訴學生太陽高度角必須是90°才能算陽光直射,從而釋除學生的疑惑。
三、想學生所錯,在適當干擾中進行強化訓練
心理學實驗表明,給大腦輸送信息的反差,實際上增強了外界信息對人腦的刺激,有利于增強情感體驗。那種無差錯的正面灌輸,時間一長,學生會感到平淡無奇,產生依賴心理,不可能產生深刻印象。教師便置身于學生位置,想學生所錯,并放置于學生面前,制造思維沖突,迫使學生去比較、澄清,以激發學生思維。例如,有關東、西兩半球的分界線,我們可用東經20°和西經160°組成經線圈干擾,以強化學生對西經20°和東經160°組成的經線圈理解和記憶。
四、投學生所好,創設優良情境,提高效率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學習情緒輕松、愉快、心理和諧,學習效益便高。教師要細心體察、了解學生的所愛、所樂,創設條件,設置情境,引導學生情不自禁、不知不覺地積極參加到課堂教學這一藝術表演中來,并始終樂在其中。如“世界陸地自然帶”一節陸地自然帶的分布及其代表動植物的教學,教師可邊講邊讓學生看錄像,學生非常高興、投入,這樣便做到了教的生動形象,學得主動輕松。這無疑將大大激活課堂氣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新安縣第四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