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課程標準》指出,在教學中,要不斷創造條件,促進學生的道德踐行,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感悟和理解社會的思想品德價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和行為習慣。這段論述告訴我們,思想品德教學不能局限于講授或討論問題,而要注重學生的道德體驗,如果我們培養出來的學生普遍缺乏道德情感,那么我們的思想品德教學就是失敗的。如何才能豐富學生的道德情感呢?就要求我們廣大教師關注學生在思品課堂上的體驗學習。
一、在教師指導下,創設體驗學習的情境
在課堂上,要豐富學生的道德情感體驗,就要注重將普遍的道德情感及道德規范轉化為學生個體實踐的內容,從而引發學生的道德情感體驗。或者通過學生的個體實踐體會社會對思想道德價值的要求。這就要求思品老師既要深刻領悟道德規范的普遍價值,又要了解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及道德經驗水平,找到二者結合點,創設相應的道德情境。可以是真實的生活情境,也可以是虛擬的生活情境,還可以是兩者相結合的情境,從而引發學生自主的道德實踐,豐富學生的道德情感體驗。如在教學江蘇人民出版社八(上)《思想品德》第一課“好習慣受用一生”第二框題“受益一生的好習慣”時,老師如果對學生單純的說教,養成良好的習慣對我們將來是受益匪淺,好習慣受用一生的等,那是達不到好的效果。學生不是不知道,也不是不理解好習慣的重要性,但他們對單純的說教不感興趣。我是這樣設計這一課教學的,針對現在學生不了解父母掙錢辛苦,花錢大手大腳這一壞習慣,利用多媒體播放一段建筑工地上勞動的場面,看后讓學生談感受,主要是讓學生體會掙錢艱辛這一情境。然后,因勢利導要求同學們平時節約零花錢,懂得一分一厘來之不易,養成計劃消費的良好習慣。我想,這比老師講大道理要好得多吧。
當然,情境創設,需要針對教學內容,有的放矢地去選取材料,而不是隨意選用,否則會適得其反,不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
二、融入情境,激發學生參與熱情
引導學生融入所創設的情境中,讓他們在情境中得到體驗,給他們帶來豐富的知識,從而喚醒他們學習的欲望。老師在思品教學中可以運用多種手段來調動學生情感,獲得體驗,引導學生把教材中的知識點,同自己已獲取的知識聯系起來,產生強烈情感,并認識、感悟其中的道理,使“理”通過“情”,進入學生的“行”。在教學九年級(全一冊)《思想品德》第七課“維護合法的權利”第一框“依法享有財產繼承權”時,我組織了一個“課堂法庭”模擬審判。“法官”“原告”“被告”等角色,讓學生自由選擇。將講臺當成“審判臺”,一位女同學扮演原告,向“法官”說道:因為我是女兒,父親就將他的財產全部給了我的弟弟,說我沒有財產繼承權。“法官”說,根據我國《繼承法》規定,法定繼承人包括配偶、子女、父母、兄弟姐妹等,你作為你父親的子女,你是有繼承權的。但我國《繼承法》同時規定,有贍養能力而不盡贍養義務的,不可以繼承財產。通過學生全身心的參與,同學們學習熱情很高,理解《繼承法》最簡單的內容,能正確地認識生活中一些違法事情,懂得了法與情的聯系,知道了合于情未必合于法。在我們的生活中,女兒通常是不繼承父母的遺產,這種現象是屢見不鮮的,是違法行為。
思想品德是一門活動性很強的科目。我認為,教師在教學中應根據不同的內容,不同的要求,多創設這樣的活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還有利于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超越情境,提升學生的情感修養
當學生將學習的情境與生活相結合,如果能夠在情境中融入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就能適應生活情境,創造性地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形成探究精神。如在上述的案例中,老師創設了“告狀”這一情境,讓學生親身實踐他人角色,啟發學生站在他人的角度體驗他人內心不同的心情,作為“姐姐”,何必與“弟弟”爭財產,作為“弟弟”,也可以將父親的財產與“姐姐”平分,孝順、和睦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從而能改變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另外,思想品德課要注重學生的情感修養,使學生的學習態度染上情感色彩,引起學生心靈共鳴,教師應用良好的行為和美的情趣去激發學生美好的情感,創造一個美的情感交流空間,使學生得到熏陶。例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用充滿愛意的目光、手勢、語言和學生進行情感交流,在學生犯錯誤的時候,能用寬容的態度對待學生的缺點與不足,激發學生情感火花,使學生顯得自信和滿足。作為教師,我們沒有能力去改變學生的命運,但我們完全可以用我們的微笑、愛心去善待我們的學生。在老師的影響下,學生才能不斷地提升情感素養,而這些,是我們教師極其容易做到的。
思想品德教學出發點是讓學生學會生存、學會生活,陶行知先生說過,“教育即生活”。作為“生活”就需要“陽光”、需要“雨露”,所以思想品德教學完全可以走出課堂、走出課本,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走進學生的心靈深處,使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得到穩步提升。
(阜寧縣十灶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