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過程中,廣大農村政治教師積極參與,并在實踐中不斷努力,作出了成績。但是,由于長時間形成的教學觀念、教學習慣以及自身因素的巨大影響,政治教學中長期存在的一些問題,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不斷暴露出來,并且成為制約農村教育發(fā)展的瓶頸。
一、課程理念與教學實踐脫節(jié),不適應思想品德課程要求,甚至偏離新課程理念
什么是新的課程理念?如何將這一新理念融入思想品德教學實踐中?不少教師對這樣的問題首先缺乏一種理性思考,因而當新課程走進校園后,仍然在長期形成的經驗和習慣的支配下,進行教學的“改革”。有的教師將思想品德課程的理念理解為“學生中心”,于是在課堂上,為了開展活動而活動,在強調學生參與的同時,卻忽略了教師的參與;有的教師仍然按照“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思路理解思想品德課程理念,因而在課標實施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的關系沒有發(fā)生實質性的改變,依然是教師給予,學生接受;有的教師將新課標的理念理解為教學形式的改革,因而將改革的重心放在教學手段和方法的變化上;有的教師則理解為“貼近生活”,因而在課堂上過分地去“聯系現實,聯系生活”,明顯地削弱了學生對思想品德課本身的學習。
二、思想品德教師的知識結構現狀與思想品德課程改革要求之間,差距越來越明顯
新的思想品德課程無論是在內容,還是在內容的呈現方式上都發(fā)生了變化,這就對教師的知識結構提出了新的要求。
長期以來,思想品德教師的知識結構存在著明顯的缺陷,其中相對固定的“結論”過多,并忽視了思想品德學科的邊緣性,對其他相關學科知識知之甚少且缺少有機聯系。更為重要的是,這種知識結構具有一種靜態(tài)的特質,過于固定化,具有這種知識結構的教師,其專業(yè)知識的獲得與更新,大都依賴于比較消極的外部給予。許多思想品德教師長期以來就是圍繞著一本教科書教學,教科書以外的內容知之甚少,更不要說對相關學科知識的了解;一些教師甚至把“躉”來的“知識”,在課堂中現“賣”。這樣的知識結構,比較適合于灌輸式的教學,很容易造成教師知識面相對狹窄、知識內容容易陳舊、知識的運用比較僵化的局面。在新的思想品德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如果簡單依靠原有的知識結構進行教學,就難免會出現各種困難和矛盾。
三、思想品德教師的方法論水平及教學方法的運用,與課程的要求相去甚遠
思想品德課程倡導學生多樣化的主動學習,這對教師如何科學運用教學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在以往的教學模式中,教師選擇教學方法,大都憑借習慣和經驗,很容易隨大流,缺乏真正的創(chuàng)新,因而,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的教,并不能真正有助于學生多樣化的主動學習局面的形成。其主要原因在于:在選擇、運用教學方法上,缺乏正確的方法論指導,將方法論與具體方法混為一談;對教學方法缺乏必要的整體認識,在選擇、運用時只是就方法而方法。
四、思想品德教師教的方式與學生學習方式變化要求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
思想品德新課標的一個重要發(fā)展,就是改變教學中長期形成的學生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盡快形成學生多樣化、主動的學習方式。很多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都以很高的熱情,進行著這方面的實驗,但是總的來看,其效果大都體現在形式的變化上。究其原因,就在于要真正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變化,必須摒棄強行灌輸——被動接受的教學模式,建立積極引導——主動探究的教學模式。但問題是,不少教師已經習慣了前一種模式,在改革中,就很容易用習慣了的這種灌輸方式去培養(yǎng)學生探究,這樣,其實效就可想而知了。
五、對策
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要使農村思想品德課教學不落伍,廣大農村思想品德教師應正確認識自身的缺陷,在理論學習和具體實踐中,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應做到以下幾點:
1. 將正確領會新課程理念與思想品德教學改革實踐有機地聯系起來
新課程理念淡化基礎教育的片面功利性,強調學生的全面可持續(xù)發(fā)展,并以此構建各種新型的教學樣式。在教學中,教師應從思想品德課程的特點出發(fā),全面、準確地貫徹和落實課程理念,將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要做到這一點,需要教師盡快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論、教育理論、學科教育理論及相關學科理論的綜合修養(yǎng)。
2. 合理更新專業(yè)知識結構,以適應新課程教學的需求
為適應新課標要求,思想品德教師的專業(yè)知識結構的更新需注意以下兩點:一是不斷完善以本專業(yè)知識為主體的跨學科專業(yè)知識體系。二是注意保持專業(yè)知識結構的活躍狀態(tài),避免僵化。
3. 注重提高自身的教學方法論水平,在教學實踐中合理運用教學方法
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思想品德教師選擇、運用教學方法,必須貫徹“啟發(fā)”“發(fā)現”的原則,靈活選擇具體教學方法,進行合理組合,并在教學中科學地運用。力求在教學中,通過對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運用,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
4. 轉變思想品德課堂上“教”的方式,真正有利于促進“學”的方式的轉變
在思想品德教學方式的轉變過程中,“教”的方式與“學”的方式是一個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有機整體。因此,用一個教學模式中“教”的方式,去促進另一個教學模式中“學”的方式的發(fā)展,是完全不可能的。此外,新的思想品德課程突出了探究式學習,這必然需要教師教學方式隨之轉變,但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又必然要求教師自身能力素質的變化與提高。
(通渭縣文樹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