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改提倡中學作文要“自由寫作、自由表達、有創意地表達”。要達到“打通寫作素材的積累和有創意地表達”這一具體目標,寫作積累是不可忽視的環節,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是提高寫作能力的關鍵之所在。本文探討了如何積累寫作素材。
一、博觀而約取,注重積累
(1)敏于思——生活積累。“生活猶如源泉,文章猶如溪水。”而生活變為文章需要用心去感悟,要多聽、多看、多思、多記,做生活的有心人。養成善于觀察的好習慣,從各個角度廣泛地積累材料,材料除了廣度外還要注重深度、新奇度和鮮活度,披沙揀金,寧缺毋濫。
(2)明于辯——傳媒積累。“群書萬卷常暗誦”,有目的性的通過看書,看報紙、看電視,看網絡,聽廣播等“道聽途說”來獲取傳媒積累,同時又要在頭腦中把各種材料比較、分析、綜合,兼以理性的思考,挖掘出新意,貯存在記憶中以備寫作之需。
(3)善于控——靈感積累。古語云“得之在俄頃,積之在平日”。“得之在俄頃”告訴我們靈感總是轉瞬即逝,所以要隨時隨地記下你的靈感,當你聽別人談話時的只言片語而所有頓悟時,或看到一段散文詩或是一句歌詞讓你很感動時,都要馬上記下來,這便是“積之在平日”。積累越多,靈感眷顧的機會也就越多。
(4)博于學——技巧積累。有了好的寫作素材后怎樣把它準確、生動、具體地表達出來就涉及寫作技巧的問題。很多學生的作文是這樣的:主題內容很好,就是或表達不清晰,或缺乏生動,要克服掉這些表達方式的缺點,為自己作文錦上添花需掌握一定的內容與形式上的技巧,比如學會恰當的結構處理,個性化語言的運用,適當修辭手法及敘事、抒情方式,等等。
二、厚積而薄發,完善積累
(1)分類、整理。可以建立“錦囊”——素材記錄本。這個“錦囊”內容可以是名言名詩名文、廣播電視節目、網絡奇聞趣事,也可以是精辟獨到的觀點,典型、生動的事例。一般情況下,一篇文章涉及的素材,常常由幾個素材合成,就像魯迅先生描寫人物所用的“綜合法”:雜取種種人,合成一個。當需要“拼湊”文章時,“錦囊”將為你提供用之不竭的妙計。
(2)閱讀、借鑒。“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充分挖掘教材,以教材為本,展開外延,多讀書,豐富各方面的知識,開闊視野,寫文章便有“源頭活水”。閱讀中在注意思想內容的同時,更注意其寫作技巧,看作者是運用哪些手法來表情達意,并且分析這些手法的具體運用情況及其所取得的效果。在此基礎上,還要活學活用,看看哪些手法可以“拿來”,經過改造為我所用。這樣,久而久之,潛移默化,自己的寫作技巧,自然會有所提高。記誦是有效的積累方法,典范的語言材料,包括古今詩文名篇,名言警句等,必須多記誦。
三、練筆,修改
清人唐彪道:“讀十篇不如做一篇。”沈虹野云:“文章硬澀由于不熟,不熟由于不多做,信哉言乎!”說都是多寫才能熟,熟才能生巧的道理。把生活中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及時地記錄在本子上,也可以寫成日記、隨筆等形式,動筆寫作時才會胸有成竹,靈光四射,“文思泉涌”的創作境界自然水到渠成。
修改是寫作必不可少的步驟,是提高作文質量的有效措施。修改的目標是:更清晰,更直接,更鮮活,要達到這一目標得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看詞匯是否通順,主題是否鮮明,結構是否緊湊,語言是否優美,總之,“文章是改出來的。”
“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中學生的寫作積累是一個持之以恒的事情,重視平時的點滴積累才會“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積累既為寫作提供不可或缺的物質基礎,充實作文的內容又能打消對作文的畏難情緒,增強作文的自信心,從而提高幼師生寫作興趣和寫作能力。
(唐山師范學院灤州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