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經濟與教育改革的不斷發展,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關系日益密切,學校教育對家庭教育的呼喚已引起人們對素質教育的深思。家庭教育對學校教育的制約與沖擊,是目前我們學校教育提高學校教學質量的一個值得研究的新問題,作為基礎教育的小學教學,這種情況顯得尤為突出。班主任是家庭與學校的橋梁,是實現教育目的與人文教育的重要實施者。下面略談自己對小學低年級班主任與家長關系的幾點思考。
一、教育對象的獨特性,要求班主任是父母統一體
孩子一踏進校門,就帶著父母的希望與理想,他們肩負著家庭神圣的使命,在幼小的心靈里就埋下了家庭希望的種子。但是由于大部分孩子是獨生子女,在家里是父母的掌上明珠,部分孩子過著一種溺愛的生活,這種嬌生慣養的教育方式,給學校教育教學帶來了一定的困難。當孩子一旦由這種受人寵愛的“狹小”環境走進一個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的接受教育的大的群體環境時,他們的心靈難免會受到一種突然的壓力,他們渴望老師像他們的父母一樣疼愛他。作為家長,最擔心孩子在學校得不到關愛,所以家長對班主任良好品質的渴望是十分強烈的,希望班主任能夠將自己的愛心移植到孩子身上,但同時又希望班主任能夠嚴格管理自己的孩子,使其能夠自覺學習,并養成良好的習慣。因此,作為低年級班主任,既是慈母的角色,又有嚴父的職責。
二、家庭教育的超前性,要求教師的高素質
隨著社會文化和經濟的發展,父母對孩子的學前教育越來越重視,也越來越超前。他們按自己的特長、愛好和理想,投入極大的精力和財力,承擔著家庭教師的角色,超前給孩子傳授知識。因此,在剛入學的孩子中有相當一部分已不同程度地具備了不同類型的知識,這種現象不僅要求小學低年級班主任要強化自身業務知識,即使自己的知識能夠滿足學生豐富的求知欲望,又要使孩子們從老師身上得到父母身上所得不到的知識。而且還要求小學低年級班主任轉變觀念,不能簡單地把剛入學的孩子看做是“白紙”,而要把他們看做是有聲有色的“半成品”,并要不斷地改進教學方式和手段,通過不斷地加工,在去掉部分家長因偏見或不夠合理的教育方式帶來的負面影響的同時,又要尊重家長的愿望和勞動成果,通過辛勤的勞動,把這些“半成品”逐步加工成對社會有用的“精品”。
三、家長個性的差異性,要求教師的全面性
家長的個性除了直接遺傳于孩子外,在日常的生活中也潛移默化地影vFAqSvi8T4DU4srKpPGWnOrTx85LD/pWpOvJ3w/BYW8=響著學生的學習與個性養成。一部分家長用自己的個性模式,不知不覺地塑造著自己的孩子,因此低年級班主任首先要細心研究家長的心理動態,通過學生的個性與日常行為的蛛絲馬跡,洞悟學生的心靈,及時糾正學生的錯誤行為,挖掘與弘揚他們的優點,決不能因自己的所好,遷就或打擊某種個性,從這個意義上體現班主任的全面性。其次,根據學生家長知識層次和特長的不同,班主任要及時解決學生中的偏科現象。筆者曾遇到一名二年級的男同學,因受其家庭的熏陶,沉迷于繪畫,結果荒廢了學業,可是家長并不以為然,為此和家長進行了多次溝通。在班上舉辦了繪畫比賽,使孩子發現了自己的長處,又進行了數學競賽,讓孩子懂得了自己的短處。這樣做就達到了班主任與學生家長認識上的統一。同時,低年級學生盡管年齡比較整齊,但個體生理發育速度的不同,智力和性格的差異,使得啟蒙階段的他們在接受學校教育時表現得“遠近高低各不同”,這就要求班主任老師運用“千手觀音”的本領,從學生個性的差異性入手,從不同的角度認真識別“廬山真面目”,因人因材施教,才能夠使之百花齊放。
四、家長望子成龍的迫切性,要求教師的責任感
望子成龍是父母的共性,低年級學生的父母更是如此。調查表明,義務教育階段,一年級學生家長與小學四年級學生家長和八年級學生家長相比,前者對自己孩子考試成績雙科90分以下的不滿意率為78%,有14%的家長要求自己的孩子雙科均為100分。而四年級學生家長則對孩子語文、數學雙科成績在80分以上的滿意率為86%,甚至有個別家長認為及格就行了,到了八年級則有56%的家長把能夠順利考入高一級學校當做了目標。由此看來,家長對剛入學孩子的期望值很高,在絕大部分家長心目中,自己的孩子是一塊質優的“玉”,并相信這塊“玉”能夠通過學校這個大作坊成為一個完美的“藝術品”。因此,他們也對學校尤其是班主任有著特殊而強烈的要求,甚至是挑剔,其心情是不言而喻和可以理解的,而這種心情的知音就是我們的老師和班主任,作為班主任就要“以心取信于家長,以知識贏得家長,以公平愉悅家長”。
總之,小學低年級階段的學生對班主任工作的要求具有很多的特殊性,而且越來越高,越來越具體,在所有階段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沒有比這個階段更能引起家長對孩子的關注。小學低年級班主任工作只有認真研究教育對象的特性,不斷提高自己的工作責任感,全面強化自身素質,改進工作作風和方法,才能成為一名更加名副其實的“園丁”,培育好幼小的“花朵”。
(通渭縣文廟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