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育教學中,師生們都有過陷入悖論的“兩難”感受。比如,教師向學生說明技能創造財富的道理,希望學生認真學習專業技能,扎實掌握專業技能。但有些同學會鉆“牛角尖”,說比爾·蓋茨大學沒畢業就出去辦公司,或者說香港首富李嘉誠根本沒讀過什么書,沒學過什么技能,照樣創造出巨額財富。在這個所謂的“技能創造財富”的“悖論”背面,是一個邏輯的偷換概念。我們要告訴同學的是,學好專業技能肯定更有創造財富的機會,而不學專業技能不一定沒有機會,只是機會比較少。運用“悖論教學法”,能避免學生走進思維誤區,認清問題的本質。還能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及思維品質,是一種德育教學的有益嘗試。
一、什么是“悖論教學法”
在邏輯學中,悖論是指一種導致矛盾的命題。而“悖論教學法”,是指以悖論為中心,引導學生在悖論的困惑中進行積極而理性的思考,從而得出比較準確價值判斷的一種教學方法。運用“悖論教學法”,關鍵在于正確引導、妥善處理悖論,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引起學生思想升華,增強教學實效。
二、“悖論教學法”的依據
(1)心理學依據。知覺具有恒常性與相對穩定性,易使人們產生思維定勢。為了避免學生產生錯誤認識,教師上課時反復強調,試圖引起注意,這種簡單機械的重復反而容易使學生厭煩。“悖論教學法”正是利用這一點,有意一反常態,改變教學程序,事先設置合理的悖論讓學生“上當”,使之在思維活動中引起警覺,然后引起學生爭論,通過正誤對比,消除固有的錯誤概念,樹立正確的概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加深學生記憶。
(2)學習理論依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過程不是由教師向學生傳遞知識、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過程,而是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悖論教學法”的目的在于讓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依據新的經驗對它做出某種調整和改造,從而加深印象。再從認知主義學習理論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同化——順化——同化、平衡——不平衡——平衡的方式使認知結構重新組合。如果新的問題不能納入已有的認知結構,則原來的認知結構平衡被打破,引起學生認知上的矛盾,學生就會積極調整已有的認知結構,建立新的平衡。教師在教學時有意識地設置一些悖論,讓學生在發現、分析和消除悖論的過程中,進行自主學習和重新建構認知結構,使知識經驗更豐富和知識結構更合理、更系統,從而提高解決德育問題的能力。
(3)職校學生身心特點。處于現代傳媒包圍中的青年學生,具有較強的獨立性和成熟感,經常產生這樣那樣的異常想法,很想在現實中尋找一種解答。如果教師照本宣科,不能解答謎團,不能解決書本與現實的悖論,學生容易產生疑惑。采用“悖論教學法”,直接讓學生將疑惑說出來,在引導學生得出價值判斷的同時,又激活課堂氣氛,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習興趣,實現學生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的轉變。
三、“悖論教學法”的實施
實施“悖論教學法”通常包括設計悖論、引發討論、析疑解惑、簡約定論四個步驟。其中,課前精心準備“悖論”問題,設置悖論情境,是運用“悖論教學法”的前提;而激發學生交流、討論,讓學生暢所欲言,創設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是實施“悖論教學法”的核心;在討論中分析問題、解答疑惑、培養學生能力是提高教學效果的關鍵;而適當地概括評述,并給予eaoZ1pTFoYCIzV6cBQdUMqB0z7CUuPVFgwoy3tNeYoU=定論,起到啟發、誘導、組織和定向的作用,是實施“悖論教學法”的目的。
(1)緊扣主題,巧妙設計。緊扣教學主題,合情合理設計與學生道德判斷發展水平及教學內容相吻合的“悖論”,是實施“悖論教學法”的第一步。在設計時必須遵循三條基本原則:一是設計的悖論必須是真實或是可信的;二是設計的悖論必須包含兩條“命題”;三是涉及的兩條“命題”在情境中必須發生不可避免的沖突。比如,“學技能一定能創造財富”嗎?它就包含著“學技能一定創造財富(實際上會有例外)”“不學技能就一定不能創造財富”(實際上也不全是如此)這兩條可能沖突的“規范”。特別是對于多數學生感興趣并有現實意義的悖論,可以引發學生集體討論,有利于學生的心理溝通,有利于悖論的消化與解決。
(2)開放課堂,激發爭論。在提出悖論或者學生思維中產生了悖論時,教師暫時不加任何分析、暗示,讓學生自主學習、自由分析、闡述,始終保持積極的思維態勢。而對于部分學生有興趣且有一定討論價值的悖論,可以采用分組討論的方式進行。每個小組選擇一個討論題目,討論完畢后派代表發言,陳述小組觀點,如果觀點相左,還可以把他們分為正方和反方,進行辯論。教師作為主持人,引導辯論會走向高潮。在辯論的基礎上,教師進行歸納和總結,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
(3)釋疑解惑,導思導行。南宋陸九淵說:“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教師要善于創設一個民主融洽的課堂教學氛圍,鼓勵學生精思善問,形成師生雙邊心智交流。即使學生提出一些“刁難”的問題,也應本著求實的態度,給予比較圓滿答復。對于性格內向、膽怯、自卑心理較重的學生,教師要鼓勵他們樹立信心,大膽提問,啟迪學生思考。
(4)得出結論,善始善終。運用“悖論教學法”進行課堂討論時也不是任由學生課堂上爭執不休而無定論,更不能讓學生偏執一詞,其最終的目的要回歸“正方”觀點。教師待學生激烈爭論之后,要對群體觀點分析、整合,析疑解惑之后,形成統一正確的結論。要當好聰明的“導演”,善于駕馭場面,善于把學生零散的觀點、看法逐漸收攏起來,進行正確的分析、評述和總結。既要肯定其正確和有特色的地方,也要指出其不足和缺陷,引導學生形成相對統一的認識和看法,使學生明白道理,得到啟示,最終完成教學目標。
四、“悖論教學法”的功效
(1)體現學生主體地位,調動學生學習熱情。運用“悖論教學法”教學,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圍繞悖論這一中心,自主學習,實現從教學的客體到主體的轉變,并且感到德育課有趣有益,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正如贊可夫所說:“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法就能發揮有效作用。”
(2)培養道德評價能力,形成良好道德信念。真正的道德認知包括領會道德知識、進行道德評價、形成道德信念等。道德認知涉及受教育者對道德知識信不信、接受不接受的問題,因此必須發展學生的道德評價能力,幫助學生形成道德信念。“悖論教學法”有目的地設置情境和提出悖論,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考,進行道德分析和判斷,有利于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道德評價能力,并最終形成道德信念。
(3)豐富學生情感體驗,錘煉學生道德意志。有學者認為:“人為什么要有道德?這來源于一個‘殘酷’的事實,那就是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存在著矛盾和沖突。這些矛盾和沖突正是道德產生的前提,道德正是為了解決這些矛盾和沖突而產生的。”如果我們僅僅給學生灌輸德育知識,當學生真正面對沖突和矛盾時,有可能不知所措。讓學生一次次面臨道德的“兩難”選擇,可以不斷地錘煉學生的道德意志。當他們在現實生活中,真正遇到需要抉擇時,能夠迅速做出恰當的選擇,所以“悖論教學法”在道德意志的養成上能起到一種替代強化的作用。
“悖論教學法”變灌輸式教學為啟發式教學,變封閉式教學為開放式教學,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并且啟發學生思考,使學生在積極的思考中理解道德常識、悟出道理。它讓學生打開心扉,暢所欲言;它用寬容的人文精神,傾聽學生的心靈,幫助他們消除面對道德兩難問題的困惑,增強道德行為抉擇的信心,培養學生的道德意志,是職校生品德培養中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德育教學的有效方法。
(安溪華僑職業中專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