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輕松、活潑、高效的語文課堂成為我們追求的目標。要實現此目標,決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們做到以下幾點。
一、更新教育觀念,與時俱進
初入高中的學生,普遍存在語文基礎知識薄弱的現象,熱衷于大量的詞、句、篇的所謂“基本知識訓練”,局限于語文課本中應試知識的重復演練,死記硬背,“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降低了學生的語文能力。
要改變落后的教育現狀,必須更新教育觀念,與時俱進,即徹底改變教師與學生、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認識與被認識、灌輸與被灌輸、征服與被征服的關系,建立一種平等的、民主的、充滿理解的、建設性的雙向交流關系。
二、轉變傳統角色,重新定位自我
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師是“醫生”,教材是“病人”,教師的傳統任務就是拿起手術刀把教材解剖給學生看。更多的是解讀,而不是欣賞。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教師可以嘗試以下角色:
(1)教師是一名欣賞者。課堂教學中,我們要把自己想象成一個旅游觀光者,或者是一場精彩演出的觀眾,用欣賞者的心態去看待同學們的表現,其最集中的體現就是教師的評價。評價不是簡單的肯定或表揚,應該在正確處激發潛力,在錯誤處激發信心,在“潛力”和“信心”中,讓學生“探究”教材所引導的方向,并與文本進行對話,迎合大語文的價值觀。
(2)教師是一名演說家。“激情導學”應該成為語文教師貫徹課堂教學整個過程的一條原則。學生的情緒很容易被老師的情緒左右,要想學生有激情,老師就必須要激情澎湃,要想學生迸發出思維的火花,老師更要有敏銳的思維。一個成功的語文老師必然是一個充滿激情的語文老師,讓學生在不經意之間受到感染,從而模仿,融入情境。
(3)教師是一名啟發者。語文課堂教學切忌“填鴨式”“滿堂灌”,而要靠領悟積累。因此,作為語文老師,我們能做的,很大程度上就是誘導學生走向文本,在學生閱讀文本碰到疑難問題的時候,給予另外一些思考的角度、方法,為問題的解決做一些鋪墊。
三、努力營造“和諧”氛圍
(1)用“民主的師生關系”營造和諧。建立民主的師生關系是創造生動活潑課堂氛圍的前提,正如魏書生所說:“民主是搭在師生心靈之間的橋,民主的程度越高,這座連通心靈的橋就越堅固、越寬闊。”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寬容的師生關系對形成良好的課堂氛圍有著積極地作用。
老師除了靠知識水平、能力和良好的修養去征服學生,還要靠Z7YKY5S7LqADowmFZZshsg==增加民主意識,如平易近人的作風,和藹可親的姿態,能聽取不同意見,大事同學生商量,敢于做自我批評,實行人性化的管理,不搞高壓政策等多方面讓學生敬和愛,創造和諧融洽的教育管理環境。
(2)用“幽默”營造和諧。幽默是一種智慧,它常常給人帶來歡樂,并給人以啟迪。有時一個生動形象的比喻,猶如畫龍點睛,給學生以啟迪。我在評講作文的時候,教學生如何進行“形象化的描寫”,見到班上有一名男生穿得特別少(初冬,只穿一件短袖),然后我就說“誰能進行形象化的描述”,同學們踴躍發言,最后我總結“某某同學像一棵‘反季節蔬菜’!”在這種課堂氛圍中,做到“幽默”,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教師要因時、因地、因人適時地對教材進行再加工,使教學過程更生動、活潑和有效,使課堂富有吸引力,成為學生流連忘返的殿堂。
四、大膽嘗試各種語文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的恰當與否,直接體現課堂教學面貌,所以我們要大膽嘗試各種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
(1)表演法。我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非常注重學生對文本的再創作。我經常這樣講,“我們”既是導演,又是演員,在閱讀的基礎上,加入自己的理解,再現人物的形象,而“表演法”不失為一個好方法。我在教授《祝福》時,就要求學生對祥林嫂三次肖像描寫進行表演。學生表現踴躍,特別對眼神,諸如“順著眼”“間或一輪”等,表現得很傳神,在活躍課堂氣氛的同時,加深了對教材的理解。
(2)“以點帶面”法。這里的“點”,即教材中的知識點,這里的“面”就是由教材中的知識點所拓展出來的豐富的語文世界。我在教“像山那樣思考”時,提到因為食物鏈的破壞,致使鹿群大量繁衍,森林植被遭到破壞而引發環境危機,引申到人類該如何“像山那樣”理智思考環保問題,拓展到“白色污染”“水土流失”“上海世博低碳”“馬爾代夫沉沒”等一系列沉重的環境問題,以及“既努力工作又心靈自由”等心態問題,學生都睜大了眼睛,非常專注,你一言我一語,參與度極高,學習熱情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同時對教材所闡述的觀點有了更深的認識。
總之,我們在語文教學中如能充分認識到輕松、活潑、高效的語文課堂對于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意義,并努力地多層次、多方位、多途徑地實現這一目標,那么學生定會在富有情趣的語文學習氛圍中自覺地養成語文學習的積極性,學生的語文素養也就能真正得到長足的提高。
(江都市丁溝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