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素有重視教育的傳統。一定意義上說,中國的民族振興的歷史就是教育發展的歷史。據香港科技大學丁學良教授的研究,大學的興衰,將直接關乎一個國家的興衰。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大國,必須要有好的大學,沒有一流的大學,大國夢是難以實現的。以現代史的角度看,哪里有一流的大學興起,這些大學所在的國家就有可能成為一流的國家。
據美國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教育在美國與德國的發展歷程中發揮著決定性的作用,并最終導致兩個國家命運的不同。表面上看,兩次世界大戰對德國社會來說是個重創,是其長期落后于美國的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20世紀60年代、70年代德國的大學管理不善,過分擴充,卻沒有增加教員數量。德國的大學放棄了發展的核心理念,變成了一家家大型公司,數量增加了,質量卻沒有同步增長。而美國大型的大學、小型的學院都在講求內在質量的前提下得到良好的發展,呈現出多元互補的格局;同時,美國也撥付大量經費資助大學及學院的研究中心。美國因此培育出眾多的“一流大學”,構成了美國“崛起”的基礎和源頭。這正如麻省理工學院院長查爾斯·韋斯特所言:教育實力是經濟和社會繁榮的先決條件。
反觀承載著中華民族復興夢想重任的國內大學,卻讓人焦慮:我們有的是鼓勵學生奮斗10年掙夠4 000萬,否則不要見面的教授;還有開寶馬車上課向學生炫富的大學老師,還公開宣稱:大學教師全心投入教學是種毀滅……
不久前,幾位資深的教育專家縱論中國教育現狀,發出了“無大學則無大國”的“諍言”。北京大學教授溫儒敏也發出呼喚:讓大學重拾博雅之風。他指出,現在的大學被行政化、功利化、市場化等頑癥所困:大學生急于學賺錢,老師也志在賺錢,很少把時間放在教學上,而評價學校的標尺已由教育質量異化為招生規模、收費多少等經濟指標。
古希臘所倡導的博雅教育,其要旨是培養具有廣博知識和優雅氣質的人,讓學生擺脫庸俗、喚醒卓異。博雅教育所成就的,不是沒有靈魂的專家,而是成為一個有文化、有道德、有擔當的人。當今世界的競爭已日益轉化為人才的競爭、文化的較量,在此背景下,能否源源不斷地培養出世界一流的人才,能否孵化出世界一流的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能否提供高質量的多樣化服務滿足社會需求,已成為了中國大學創建世界“一流”過程中所著力追求的核心目標,已成為中國躋身世界民族之林的終極挑戰。
因此,我們更應傳承博雅之風,專注于提升教育質量,致力于建設一流大學,而不是潛心于經營、熱衷于功利,將大學淪為經營與創收的工具與招牌。只有這樣,高等學府才能在世俗與喧囂面前保持一份清醒、獨立與超脫,能夠依據理性的光輝塑造健全人格與豐富學養的學子;只有這樣,大學才能不為流俗、時弊所擾,不為功利、金錢所困,為了民族與國家的強大,為著文明與理想的傳承,堅守道德與智慧的高地,為強國的夢想領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