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物理教育應融合人文教育
“人文為科學導向,科學為人文奠基。科學與人文的主要關系即如此。”科學文化中含有人文文化,人文文化中含有科學文化。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脫離將帶來的弊端是:科學技術將不是造福人類而是帶來危害;科學發展將不是有利于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而是造成新的矛盾和沖突;脫離人文精神的科學教育不利于高素質人的培養,會出現有知識而無文化的現象。
人文與科學這兩種文化從融合、分離到融合的過程對教育有著深刻的影響。在古代,人文與科學是融合的。當時,人文科學比較發達,自然科學尚未形成獨立的科學系統,與此相適應,古代教育比較重視人文精神的培養。到近代,自然科學,特別是物理學的迅速發展,推動了幾次史無前例的工業革命,使得人類文明快速前進。這也推動了學科的分化和分工,于是教育業逐步傾向于專業化,自然科學逐步與人文科學分離。正是自然科學的迅速發展,給我們人類世界帶來前所未有的物質文明的富裕。自然災害對于人類的威脅遠不再像以前那樣大了。人類的生產力的提高,技術的發明與創造,帶來了人口的增加和人類平均壽命的增加,生活變得更加便利。正是自然科學對于推動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使得各國都歷來重視自然學科,而輕視人文學科,這體現在我國基礎教育領域,就是關于文理科的劃分和普遍的重理輕文的現象。但是自然科學的進步并不能同時帶來人文精神的高漲,在給人類物質生活創造巨大繁榮的同時也給現代人類造就了很多嚴重的問題。比如戰爭的頻繁與慘烈、生態的破壞、環境的污染、資源枯竭等。越是對于科學的過分依賴,我們所面對的這些問題就會越來越嚴重。科學是以物為對象,在追問自然界合理性的理性探索中提升出的一種價值觀念體系;人文精神是以人為對象,在追問人存在的合理性的理性探索中提升出的一種價值觀念體系。人文精神強調人的本質,注重人的存在和發展,關注人的權利、價值和人類共同的命運。其中,人的本質是理解的基點。物理作為一門自然學科,教材中存在著豐富的人文素材,物理學具有雙重功能, 物理學既是科學,也是文化。物理學不僅有傳播自然科學知識的功能,而且有社會教育和思想文化功能。物理學中有一套最全面最有效的科學方法,實踐證明,把這套方法運用到自然科學的許多領域,乃至社會科學,都是卓有成效的。在教育中,對于學生的科學素質培養,物理課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二、物理學中人文價值的體現
對于作為自然科學最基礎的物理學而言,講科學、用科學是其本分,其實,物理教育中的科學主義不在于過分重視了科學及其意義和功能,而在于狹隘地強調科學的功利性價值,同時忽略了科學的人文價值。而且物理學只強調科學技術的輝煌成果而忽略其危害,只注意渲染物理學家對物理知識體系的貢獻而忽略他們對社會與人類命運的關懷等。這種教學,伴隨著學生已有的物理學應用能給生活帶來諸多便利的感性認識,助長了學生只從功利性認識物理學的自然傾向,進一步削弱了物理科學的人文教育價值。
物理中蘊涵的人文價值體現在以下幾點:
(1)物理學思想和方法對人類精神境界有著深遠的影響。
(2)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鍥而不舍的求真精神。
(3)理性的懷疑和批判。
(4)科學研究中的集體協作精神和平等開放精神。
(5)物理中的美。
(6)崇尚正義,追求高尚的情操。
三、在教學中具體實施人文教育的措施
1. 在物理教學過程中滲透相關物理學史
在教學過程中講授物理學史可以使學生感受到物理探索的艱辛與曲折,了解相關物理知識的發展歷史,同時能感受到物理學家的創新、獨立精神。
2. 物理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
教師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教師本人的人文素養對學生的潛移默化是不容忽視的。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是學生效仿的對象,教師的言傳身教是書本知識無法替代的。
3.教學中應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建立一個師生平等對話、交流合作的平臺
教師應在物理教學中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見解,鼓勵學生大膽思考和自由辯論。同時也要鼓勵學生間積極合作,尊重他人的意見,學會與他人合作。
4. 教學應該回歸學生的生活
物理學最初起源于生活世界,現實的物理教育卻忽略了這一點,讓學生覺得所學的東西都是些物理模型,抽象的遠離生活的條條框框,缺乏學習激情。所以物理教學要重視聯系生活、聯系社會,使學生理解知識的價值,并體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5. 教育評價體系的人性化
傳統的教學評價多是終結性評價,過分關注對考試成績的評價,忽視對過程的評價和人文素質的評價。我們應重視教學評價的人性化,增加對于其真、善、美的評價。
6. 樹立楷模,科學事跡激勵人心
科學家的人格魅力和奉獻精神給人以深刻啟迪。布魯諾在被火燒死前的震撼人心的話語;牛頓在被一個蘋果砸到后悟到萬有引力定律那一瞬間的熱淚;貝克勒爾被放射性灼傷的胸口……在科學史上,每一位科學家都留下了屬于自己的感動世界的精彩。而這些我們都可以在物理課堂上講述,用偉大的人性之光來感染學生。
總之,對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以文教化”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能夠陶冶學生情操,提高學生精神境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當然,教育滲透要像血液通過毛細血管送遍全身,不能額外進行注射。愛因斯坦說:“無論多么好的食物,強迫吃下去是不行的。”滲透應該在學生不經意之中完成。因此,只要我們結合物理學科特點,將人文素質教育滲透內容和物理學科內容結合起來,下點工夫,動點腦筋,一定會達到滲透的最高境界——“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通渭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