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主動、富有個性地學習,來自于學生與教師同文本之間個性化的對話,而這種對話的關鍵就在于學生對文本的個性化解讀。“個性解讀,對話生成”是個性化閱讀教學得以建構的基礎。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提高了,不僅對學生寫作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而且能提高語文課堂效率,使語文課堂成為高效的課堂。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習慣以教材為中心,教學的目的是“學這篇文章”,教學的過程是“解析這篇文章的內容”,教學的結論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文章的寫作特點”;習慣以教師為中心式,在課堂上先由教師預設好結論,然后千方百計引導學生猜測,這其實仍然是一方強行灌輸、一方消極接受的方式,與閱讀作為一種對話的本質是背道而馳的;習慣以寫作為歸宿,排除創新意識及能力的培養,孤立地品味語言,以求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或進行淺表的讀寫結合,倉促地以讀帶寫,“立竿見影”地要求學生在課堂上也這樣寫一篇;習慣以考試為終點,將所學課文按考試閱讀模式訓練:熟記難寫的字詞,背誦有關的文學常識及名言佳句,作一點理解性的歸納,至于原文的情、意、道則完全不涉及,想象、聯想也因不考而屬多余。這種教學完全忽略了學生在閱讀中富有個性的情感體驗和創新潛能的開發。那么,教師應怎樣提高課堂的效率呢?
一、積極引導,初步體驗
教師在課前,以了解和掌握學生的學習水平和思維能力為基礎。精心設計教學,充分考慮如何激發每個學生的思維。其中,課前預習是個不可忽略的環節,讓學生體驗課文內容或與之相關的情景,有助于其對課文的深層感悟。
二、激發興趣,漸入體驗
在常規的課堂教學環節中,每一節課的第一個環節都是引入。教師如果把課堂引入的環節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結合起來,就可以在課堂上給學生構建主體體驗的學習環境。對于教師來說,如果抓住了引入的環節,課堂教學的效率就提高了。學生如果能通過引入的環節,有了學習的積極性,產生了強烈的學習動機,就不會把學習看成是苦差事,而是自覺地把這種求知欲貫穿到所有教學環節中,提高課堂的學習效率。
三、交流升華,深層體驗
課堂教學要想達到激發學生主動思維的目的,教師就要在實施各個教學環節的過程中面向全體學生,以便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的潛能。為了達到這樣一種教學效果,教師一定要設計和提出一些富有啟發性的問題,提供一些恰當的話題,引導學生思考、發言、討論等。
四、拓展延伸,創新體驗
體驗教學在語文中的運用,其最終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這就需要教師根據不同篇目的特點,精心設計一系列開放性的練習,它不是簡單的模仿性作業,而且根據課文教學目標另行設計一些拓展延伸性的題目。通過這樣的練習,讓學生領悟到開放性的與課堂教學之間的關系,從而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思維能力以及感情表達能力。
(唐山市豐南區第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