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勸學》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古代小說。初看故事情節簡單,平白如話,但是要真正品出其中的滋味,需要一番咀嚼、挖掘和領悟。
一、咀嚼口才
呂蒙乃一介武夫,“有膽而已”,素惡從文,被說服學習,的確不是件容易的事。應該讓學生充分朗讀,從中體會孫權的神態、語氣,品味他的絕妙口才。孫權先點名學習的重要性,當途掌事的重要身份不可不學,又現身說法,指出學的可能性,讓呂蒙無可推脫,乃始就學。孫權高超的口才應細細品味,這樣更能把握文章的內容。
二、填充空白
文學作品的語言往往根據表達的需要,有意言不盡,留空白供讀者品味,教學時要善于抓住這些空白予以想象和補充。呂蒙和魯肅對話,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文中沒有具體的描寫,教學時,可以讓學生想象他們說話時的神態、動作等,這樣有助于深入體會任務的內心世界。
三、變換角度
這個故事運用第三人稱,依照時間的推移作了順敘的安排。教學時,不妨變換角度,重新構思、組織、融合,進行新的轉換表達。
1. 轉換順序
可以先寫呂蒙與魯肅議論之事,再交代原委,從而變換成倒敘的寫法。
2. 變換人稱
可將孫權、呂蒙、魯肅選其一換成“我”,以第一人稱展開敘寫。變換的過程實際上是比較、鑒別的過程,深層次的理解和領悟即在其中了。
四、拓展情節
所謂“拓展情節”,即指在文章“空白”處予以補白;在文章概述處具體細膩地展開;亦指對文章的續寫等。旨在挖掘文章的隱含,在比較中更好地領悟文章的寫作精妙??砂l揮想象續寫呂蒙文武雙全之后,會發生什么事。
五、評論疑點
愛因斯坦指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優秀的教師要在學生看似無疑處設疑,有疑處釋疑,在無疑——有疑——無疑的過程中,讓學生提出問題,借此深入透徹地理解課文。
六、延伸課外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一個壞的教師奉送真理,一個好教師則教人發現真理。”
教師在教學中應讓學生學以致用、舉一反三,從而提升他們的能力。如“你有這方面的經歷嗎?”這樣的問題已離開原文向課外延伸了。
(永嘉縣甌北鎮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