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德育是對學生進行復雜化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教育,對學生進行理想、道德、法制、國防和民族團結的教育。而抓好中小學德育工作,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深刻認識、宣傳德育
德育首先要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教育。
首先愛國主義教育主要是增強民族團結、維護祖國統一方面著手。日本教師在上課時,這樣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給每個學生發一個蘋果,學生吃了之后,老師問學生:“好吃嗎?”學生回答好吃。老師接著又問:“你們知道這些蘋果是從哪里來的嗎?”學生都搖搖頭。接著老師說:“是從中國來的。如果你們想吃,就要從現在開始努力學習,練就本領,長大以后到中國去做主人。”這就是日本的“愛國主義”教育的一部分。當然,我們不會這樣去教育學生,但至少要以中國近、現代史和國情教育為依托,尤其是1900年八國聯軍侵略中國的歷史及20世紀30年代~40年代日本對中國的三光政策等歷史事實來教育學生。同時,還可利用國旗下講話,參觀黃克誠大將故居等德育基地,教育告知學生中國革命的勝利是來之不易的,是無數革命先烈用鮮血換來的,從而培養學生對祖國的忠誠和熱愛,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
集體主義教育主要是教育學生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發揚為國家和人民的奉獻精神,正確處理國家、集體、個人之間的利益關系。
社會主義思想教育主要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政治方向,對學生進行堅持黨的正確領導和社會主義道路的教育,宣傳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制度下取得的巨大成就,組織學生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使學生堅定在黨的領導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心,并準備著為這一偉大的事業貢獻自己的一切。除此以外,德育還要對學生進行理想、道德紀律、法制及國防方面的教育,使學生有一個美好的理想,并為之奮斗;使學生的道德觀、紀律觀、法制觀符合人民意愿并為之行動,使學生的國防意識和國家安全意識加強,使學生自覺形成捍衛祖國獨立、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意識。
二、有針對性地開展德育,實踐德育
現在的學生不講文明禮貌、不規范自己的言行、不講道德的等現象很多,而我國素以“文明古國,禮儀之邦”聞名于世,講文明、有禮貌自古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因此培養學生從小講文明、有禮貌是學校教育義不容辭的責任。為了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造就大批合格的學生,我認為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與實踐德育。(1)加強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教育,使學生初步懂得如何做人,如何懂理,并要求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正確使用“您好”“請”“對不起”“沒關系”“再見”等文明禮貌用語。(2)加強師德師風建設,運用教師的榜樣作用感化學生。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認為教師的職責是用自己的榜樣教育學生。因為教師是學生模仿的對象,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師要用自己的身、自己的心、自己的行為感化學生,絕對不能以任何微詞來損傷學生的自尊心。(3)用身邊典型的學生教育影響學生。(4)加強法制教育,請司法部門的專業人士到學校開展法制教育講座。(5)開好家長會,努力提高家長對自己子女的管教能力。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在當今中國,對孩子只養不教的落后觀念應該徹底清除,取而代之的應是父母對子女教育問題的高度重視,只要父母教育得當,任何一個孩子都會健康成長起來,擁有完整的人生。所以,開好家長會,努力提高家長對自己子女的管教能力尤為重要。(6)加強學生道德品質的形成。道德品質的形成是德育工作的起點,只有有了高尚的道德品質,才能使學生的世界觀更加明確,人生觀不出偏差,不管時代怎樣復雜紛繁,不管環境怎樣多彩誘人,不管金錢是怎樣炫目耀眼,都能保持坐懷不亂、持正慎獨的高尚人格。所以,學校的德育工作應該以培養學生的高尚道德品質為主要職責和目標,要致力于成就學生的大德行,并且從點滴做起,從小事入手,培養學生積累善心和孝心,如母難日獻詞或獻禮活動,數數父母的白發,給母親梳頭,給爺爺奶奶洗腳、剪腳指甲等活動,來增強學生的善心和孝心,促使他們道德品質的形成。(7)擺正人生坐標,開展創“新三好”活動。“新三好”即在家做一個好孩子(勤儉加孝敬),在校做一個好學生(合格加特長),在社會做一個好公民(公德加責任)。
三、以德為先,優化學生心理素質
當前,有許多學生厭學、喪失信心,有的甚至出現羅森塔爾效應——自暴自棄,破罐子破摔。作為德育工作者就要引導他們從偏離的軌道上返回,增強自我約束力。另外,作為德育工作者,要耐心細心,因勢利導,做好對學生的青春期的心理教育。學生進入青春期后,身體和心理會引起一系列變化:他們既要表現自己“已成人”,又流露出其特有的稚氣;既有獨立性,又有依賴性,尤其是身體的變化,往往產生一些疑惑不解的問題。因此,有人把青春期看做一個“危機”時期。有的學生甚至小小年紀,就模仿成年人的方式談情說愛,東施效顰,好比沙灘上建樓臺,最后難咽愛之苦果,摧殘了身心健康。對于學生的這些心理變化,德育工作者不能回避,要有耐心,思想上要重視,行動上要幫助,做學生的良師益友,給予學生充分地關懷、照顧,防微杜漸,因勢利導,讓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愛情觀,要把好船、導好航,不要使他們迷失了方向。
總之,德育是一個復雜化、系統化的教育,而中小學生正處于思想品德的形成期和完善期,因此,學校德育除注重以上所講的之外,還應緊緊結合學生身心發展的實際,才能達到“培養共同自治的學生而塑造共同自治的公民”這樣的德育效果。
(注: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教師繼續教育研究專項立項課題《農村中小學課堂教學方法與問題的研究》)
(永興縣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