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樂課堂中的美育教學能使學生的身心得到和諧發展,可以培養他們形成良好的性格,使積極的性格特征得以肯定和發展。音樂教師需要懂得學生在受教育過程中的心理特點和發展水平,要上好音樂課,就要以此為科學依據來制訂教學計劃,編寫音樂教材,考慮教學的組織形式,安排教學時間,采取相應的音樂教學原則和方法。
關鍵詞:音樂課;美育教學;健康發展
初中音樂課程作為審美教育的重要途徑,有著與一般學科不同的教學方法。音樂課是通過以聆聽音樂、表現音樂和創造音樂為主的審美活動,使學生充分體驗蘊涵于音樂形式中的美和豐富的感情,為音樂所表達的真、善、美的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與之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使音樂藝術凈化心靈、陶冶情操、啟迪智慧、情智互補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發揮,以利于學生養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為其終身熱愛音樂、熱愛藝術、熱愛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下面,我就談一談自己在這方面的一點體會。
一、充分利用豐富的想象力,激起學生的共鳴
亞里士多德說:“想象力是發現、發明等一切創造活動的源泉。”所以,想象是創造的先導,想象是從模仿到創造的階梯,而音樂又是想象和聯想的源泉,音樂的想象是通過聲音來完成的,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想象能力要注意設置情節、激發興趣、營造想象空間。音樂是培養情感重要途徑之一,它充分利用鮮明的節奏,優美的旋律,豐富的和聲效果,美妙的音色來表情達意,因而能直接觸動學生的情感中樞,震撼學生的心靈,對學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觀念的影響和滲透是很大的。一首好的歌(樂)曲,常使人浮想聯翩,回味無窮,尤其是對青少年更能產生深遠的影響,甚至作用于他的一生。在戰火紛飛的年代,一首《義勇軍進行曲》曾鼓舞了多少愛國志士不怕拋頭顱、灑熱血,走上抗日最前線;今天,一曲《讓世界充滿愛》,又促使多少人慷慨解囊支援災區,資助素不相識的失學兒童……所以,作為音樂課教師要認真鉆研教材,善于發掘教材中的音樂素材美。備課時,教師要準確地掌握一堂音樂課中美的激發點,一環環地將教材的內容美、形式美、旋律美、情感美、調式及和聲美發掘并展現出來,讓學生充分感知和認識美,初步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情感沖動。為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欣賞、并鼓勵他們多多發表意見,讓他們展開想象的翅膀,放飛思維的游絲,讓藝術想象在審美的天空中自由翱翔。
二、改變教學觀念,要求學生大膽表現音樂
表現是實踐性很強的音樂學習領域,是學習音樂的基礎性內容,是培養學生音樂表現能力和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音樂欣賞課不注重表演、創作技能的發展,而側重于感受、體驗音樂的熱情和能力的發展,這就使課堂變得沉悶、凝重。相反在音樂教學中,學生通過參與合奏、合唱、音樂表演、舞蹈、競賽、話劇編演等不同形式的活動,就會使之融入群體,淡化自我,養成個體服從群體,增強集體主義觀念,使得課堂氣氛更加濃郁、活躍,同時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豐富民間器樂》這節課中可以利用鼓、鑼、镲這些簡單的打擊樂器讓幾個學生演奏一組打擊樂小合奏;在《戲曲》這節課中可以讓學生們表演《智斗》中的幾個典型人物并能夠演唱幾句典型的唱段;在《紅色娘子軍連歌》這節課中可以讓學生隨音樂作簡單的芭蕾舞蹈動作。因此,創造寬松、和諧的教學情境活動不僅創造性地滲透了音樂,將各種旋律融入課堂,而且可以培養學生主動與他人交流、溝通、合作的良好習慣,體驗與人合作的愉快情感,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思想,幫助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這樣,整堂課都是在活躍的氣氛中學習知識、感悟知識、運用知識。如果說,現代教育是兩代人之間的相互影響,那么音樂教育中,學生不喜歡音樂課的一個主要原因是教師總是試圖詮釋音樂,告訴學生這是什么那是什么,而忽略了學生自身對音樂的理解和感悟。
三、改變傳統的師徒模式,追求無權威的學習機制
通過提供開放式和趣味性的音樂學習情景,激發學生對音樂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引導學生進行以即興式自由發揮為主要特點的探究與創造活動,重視發揮學生的創造思維和探究過程。例如在欣賞著名的民族管弦樂曲《瑤族舞曲》時,伴隨著典雅古樸的旋律,教師可用生動的語言、形象的描述,啟發引導學生,激發他們展開豐富的想象力,從而把學生的情感帶到如詩如畫般的意境中,靜心聆聽,眼前宛如出現一幅瑤族人民載歌載舞的歡快畫面:靜謐的夜晚,月亮在東山升起,姑娘們的輕歌曼舞拉開了晚會的序幕,隨著節奏的變化,參加晚會的人越來越多,歌舞也越來越熱情,晚會沉浸在一派幸福歡快的氣氛之中……歡快、熱烈的音樂喚起他們對美麗大自然和家鄉的熱愛,給人以至高的藝術享受。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有著豐富的民族文化傳統,音樂藝術源遠流長,獨具特色,許多民族的民間戲曲,優秀傳統珍品本身也包含了豐富的愛國主義思想。因此,音樂教學中鼓勵學生對所聽音樂有獨立感受與見解,是音樂教育觀念的轉變與更新問題。只有在教育觀念和教學模式上實行深刻變革,才能使學生體驗美感、豐富情感、促進想象力的發展。
四、音樂選材多樣化、實踐豐富化
音樂被人們稱之為“心靈的語言”,就是因為音樂更容易引起人們情感的共鳴,利用音樂對學生進行美育,能夠豐富他們的精神生活,陶冶他們的性情,激發他們奮發向上的精神, 促使他們身心得到健康發展。可如果教師只是嚴格遵循教科書而不越雷池半步一味單調的講課本、專聽深不可測的音樂,久而久之,學生上音樂課如坐針氈,欣賞音樂味如嚼蠟,音樂課自然也就失去了這些本來非常喜歡音樂的“小聽眾”和“小演員”。
貝多芬、莫扎特是經典,但經典不僅僅是貝多芬、莫扎特,真正的經典是那些能夠經歷時間的洗刷,依然熠熠生輝的音樂作品。流行可能成為經典,但不等于經典。曾經滿大街都是:“親愛的,你慢慢飛,小心前面帶刺的玫瑰……”但時間才過去不久,城市KTV的包房中已經不聞《兩只蝴蝶》的歌聲了,吹盡狂沙始到金,鄧麗君的《月亮代表我的心》已經幾十年了,卻依然時時回響在城市的夜空,這才是經典。經典是不多的,那么我們的課堂中不妨也引入一些有特色的音樂,哪怕它們還稱不上經典。“與時俱進”也是我們音樂課堂的指導理論,我們要時時關心外面的音樂世界,不能捧著一本教材抱殘守缺,應該把具有時代氣息的健康作品引入課堂(比如《吉祥三寶》這么清新而又可愛的時代新作),當然也應該介紹給我們的學生。
音樂對人的情緒、心情有著明顯的影響和調節作用。從生理及心理學意義上說,美妙動聽的音樂,其聲波振動是極有規律的,并容易引起人體細胞組織與之發生和諧的共振,促進人體細胞的新陳代謝,提高人的大腦皮層的興奮度,從而改善和調節人的情緒,消除和緩解外界社會及內在心理因素對人造成的緊張,以達到人的心理和情緒的最佳狀態。
音樂課堂中的美育教學使人的身心得到和諧發展,可以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性格,使積極的性格特征得以肯定和發展。那些歌頌正直、善良、誠實等品性的、具有歡樂、明朗風格的音樂,能培養學生積極向上、樂觀豁達的性格;熱情、氣勢宏偉的音樂,可以使內向型的人擺脫孤寂、羞怯,開闊胸懷,敞開心扉;深邃、博大的音樂能使柔弱的心靈變得剛毅和堅強;抒情、溫暖的音樂,能改變人煩躁與孤寂的情緒;寧靜、深沉的音樂,又可以使外向型的人免于浮躁、喧囂,使之心境平和、沉靜,思索深入細致。總之,音樂中所表現出的那種超凡脫俗的審美境界,可以影響和培養人的良好情趣和性格。音樂審美教育作為一種特殊的教育手段和途徑,能夠陶冶人的高尚情操,培養人的道德情感,打造一種完美和高尚的道德人格,使人的身心得到和諧健康發展。
(通渭縣錦屏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