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新課程標準》提出“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無疑為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搭建了平臺。即要轉變以前被動的學習狀態,提倡以弘揚人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為宗旨的自主學習。因此,怎樣使學生學會自主學習,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就成為教學中亟待解決的問題。下面,我結合歷史教學實踐,談一下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有效方法。
一、設置問題情境,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在傳統的教學中,學生總是站在歷史發展的旁觀者角度,即使再感人的歷史事實,也無法激起他們內心的波瀾。我們可以通過創設歷史情境,讓學生最大限度地走入歷史人物的內心,從而“觀史如身在其中”。誘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走進歷史情境,體驗人物心靈,思考歷史的復雜性和多樣性,進而發展“言之有據,論者符實”的科學態度以及“理解偏見、容納悖論”的人文精神。要實現這一點,可以通過情景假設法、角色扮演等方式。如講左宗棠收復新疆時,我采取討論的方式,先讓學生閱讀課文及相關材料,然后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假如你是左宗棠,你該如何收復新疆?讓學生積極討論,課堂效果良好。
二、在情境教學中以教師的有效指導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眾所周知,得當的學習方法是學生在學習中取得優異成績的一條捷徑。但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很少向學生傳授有效的學習方法和策略,并且有研究表明,處于各種水平的學生,從學習能力缺乏者到研究生,在學習的方法和策略上都需要系統的指導和幫助。因此,要想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需要在適當的情境教學中加強對學生學習方法和策略的指導。在初中歷史課中,識記大量的歷史史實無非是學生學習過程中遇到的最大的難題。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學生知識的編碼、記憶策略等方法是完全必要的。比如在八年級上冊第1課中,《南京條約》的內容是重點要識記的內容,在學習五個開放口岸時,為了方便學生記憶,我在上課時教給學生兩種識記的方法,一是字頭記憶:可以將五個開放口岸記憶為廣廈福寧上;二是諧音記憶:將五個開放口岸記憶為寧上廣州,不下福州。這兩種方法無論哪一種都可以輕松達到目的。
當學生發現這種方法可以減輕他們學習的負擔并且讓記憶知識變得有趣時,他們會主動模仿從而成為自己的方法,這對學生自主學習幫助很大。
三、創設發現質疑的空間——培養解決問題能力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則誘發探究。新課程倡導互動合作的學習方式,彼此交流,相互啟發,有利于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孔子曾說:“獨學無友,則孤陋寡聞。”新課程要求學生樂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討問題,交流學習心得。因此,教師應多引導學生開展討論、競賽、辯論等合作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合作學習方式的組織過程一般為:先是引導學生對教學情境進行閱讀、體會、分析和討論,從中提出蘊涵的若干個問題,并從中篩選出主要問題為研究對象;然后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圍繞教學情境產生的探究問題進行討論,各抒己見,形成小組意見;最后每小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取長補短,教師從中適時引導學生修改、選擇或綜合,使混亂的思維在討論、爭辯中逐步修正和澄清,得出正確的結論。
四、留給學生發揮的空間,自主感悟歷史
以往教學效果檢測的衡量標準之一是看學生對教材所給的練習題、思考題是否都能解決。由于學生的閱歷及認知的缺陷,學生的思維活動范圍很窄,其實教師完全可以創新設置一些課后作業,讓學生到生活中去體驗歷史、感悟歷史。以往教學中,考查學生的學習結果多,指導學生學習過程少;考查學生顯性知識掌握多,促進學生體驗與感悟少,最終達不到教學的理想效果。因此,教師可以布置形式多樣的作業。如學習《偉大的歷史性轉折》時,擬定題目是“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們的生活發生了哪些變化?”讓學生自愿結合,通過走訪親戚、朋友、鄰居、社區等搜集資料,寫出調查報告。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學生不但培養了動手動腦、閱讀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學會從多角度去思考問題,學會從不同角度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而且開闊了視野,拓寬了知識面,培養了自學精神和創新能力。
總之,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需要教師轉變觀念,改進教學方法,逐步樹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思想,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才能使每個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都能得到充分發展。
(唐山市豐南區銀豐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