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南渡前后的杰出女詞人,李清照具有強烈的愛國意識,這在她后期的作品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在故國淪喪、家破人亡、統治階級茍且偷安、人民群眾流離失所的社會大背景下,李清照把個人的不幸遭遇同國家的前途與命運結合起來,深切緬懷北方故土,無情指斥茍安求和,深切關懷國家命運,唱出了時代的強音。
關鍵詞:李清照;南渡;民族意識
“易安(李清照)是一個最有天才的女子”,她兼好金石,對古文、四六、詩詞書畫之學無不精通,而尤工詞,所著《漱玉詞》,傳者雖寥寥幾首,而差不多篇篇錦繡。不論是詩、詞、文、賦,李清照的作品中都洋溢著強烈的民族意識,體現著廣大苦難民眾的心聲。本文從以下三個方面加以論述。
一、緬懷故土
宋欽宗靖康元年,金兵攻下汴京,徽、欽二帝被俘之后,北宋滅亡,朝廷南遷。宋高宗建炎三年,李清照的丈夫趙明誠病死南京。面對故國淪喪、家破人亡、苦心收集的金石書畫的無情被毀,李清照的詞作一變早年的清麗、明快,而充滿了凄涼、低沉之音,主要是抒發傷時念舊和懷鄉悼亡的情感。在流離生活中她常常思念中原故土。如著名的慢詞《永遇樂》(落日熔金),回憶“中州盛日”的京洛舊事,通過今昔對比,把詞人流落他鄉的孤獨寂寞心情、深切亡國之恨融合在一起。一聲“人在何處?”把詞人心中深摯而強烈的故國之思、家亡之痛及飄落之感傾瀉在一起。《添字采桑子》(窗前誰種芭蕉樹)和《菩薩蠻》(風柔日薄春猶早)兩詞都是清照南渡之后的作品,都表現了作者深沉濃重、痛苦難耐的思國懷鄉之情。李清照詩云:“不乞隋珠與和壁,只乞鄉關新消息”“欲將血淚寄山河,去撒東山一抔土”“老矣誰致千里,但愿湘江過淮水”。足見易安對祖國山河愛得多么深沉,對收復失地多么關切,對鄉關是何等的懷念。
李清照晚年只身飄零,境遇凄慘。這一時期,她的系列作品充分表達了自己在孤獨生活中的濃重哀愁。如《武陵春》(風住沉香花已盡)通過寫物是人非的感慨,《聲聲慢》(尋尋覓覓)通過寫“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的處境,表達了自己難以克制、無法排遣的“愁”。她抒的情,寫的恨,表面看來是個人的,實際上具有一定的時代色彩和社會基礎。她的“愁”,不是從前詞人所常寫的“閑愁”,而是由鄉關之思、身世之苦、國家淪亡交織在一起而迸發出的國仇家恨。
二、指斥茍安
宋室南渡后,主降主戰兩派斗爭激烈,投降派在朝中操縱大權,中原恢復無望,民族危機日趨嚴重。面對此情此景,李清照把諷刺的矛頭直接指向最高統治者。如以簡潔犀利而著稱的名篇——《烏江》:“生當做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李清照盛贊失敗英雄項羽寧死不屈的氣節。她舉出項羽寧可一死以謝江東父老的英雄形象,與臨難逃竄、一日蹙地千里的趙構是一個強烈的對比。這種對比,毫無疑問是對南宋最高統治者的無情鞭撻和辛辣諷刺,表達了對中原淪陷敵手的強烈憤懣。
《打馬賦》真實地記錄了人們在戰亂中的“流離遷徙”,表現了主張秣馬厲兵、抗擊金人、恢復中原的愛國思想。作者借兩個典故中的赫赫戰例,寓意雙關,發人深思。“好勝”為“人之常情”,不畏艱險,方能取勝。然而南宋朝廷卻異于此道,怎不令人痛惜!接著,作者以深沉的筆觸于說棋局之說政局,謝安一局未完而“已破淮肥之賊”的帷幄之才,抗敵義舉值得稱贊和效法。而像謝安、桓溫這樣的忠勇將領在當時的南宋則是“今日豈無”“明時不乏”,時局至此,罪在朝廷的動搖主和與妥協投降。
在最后的“亂辭”中,作者的感情表現得更是淋漓盡致。首句以“佛貍定見卯年死”,借當年人民對異族入侵者拓跋燾的痛恨,表達了對金主完顏昌為首的侵略者的無比仇恨和蔑視。繼之以“滿眼驊騮雜騄駬”,借打馬戲中駿馬之眾,比喻宋朝自有濟濟人才,本可抗擊金兵收復失地,而“貴族紛紛尚流徒”“時危安得真至此”,又包含了多少作者對時局的憂慮和對當權者的指斥。最后兩句“老矣誰能至千里,但愿相將過淮水”化用魏武“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名句,表達了李清照壯心不已、團結抗金、收復失地的殷切愿望。
三、關切國運
作為封建時代的女性知識分子,李清照具有一種難能可貴的士大夫般的人格精神,即使自己孀居一隅、暮年悲寂,也不忘收復大業,將個人的種種不幸與國家的前途命運結合起來,已成為她后期作品的主要內容之一。
如七絕《題八詠樓》:“千古風流八詠樓,江山留與后人愁。水通南國三千里,氣壓江城十四州。”詩中作者感嘆山河破碎,徒成半壁,表現了強烈的憂國之情。
就身世而言,自己身在異鄉為異客,孤苦伶仃;就時局而言,金兵大舉南犯已逼近江浙一帶,朝廷一味求和,導致一日蹙地千里。更令人堪憂的是,對大好河山,最高統治者竟棄之若敝屣,逃之如不及,誰知道眼前景象能保持多久?詩人怎能不為之“愁”?
《浯溪中興頌詩和張文潛》(二首)是李清照的古體詠史長詩。全詩以“安史之亂”為中心,抒寫個人的感慨與識見。作者在第一首詩中總結了這一歷史教訓,同時指出“夏商有鑒當深戒,簡策汗青今俱在”,今天的人們應該很好地記取。第二首詩中,作者著重寫了“不知負國有奸雄,但說成功尊國老”,指出奸雄的危害之大是萬萬不可忽視的。詩中不僅將腐化昏聵的大唐明皇和諸般諂媚誤國的佞臣一同做了鞭撻,深刻總結了歷史教訓,而且影射了北宋末年腐敗的朝政——君主昏聵無能,臣僚爾虞我詐。在外患日重的年代,李清照不能不為此感到不安。她憂心忡忡,只能用借古諷今的方式對當權者予以勸戒。
綜上所述,李清照作品中包含著強烈的民族意識,其詞作中所表現出的濃重哀愁,絕不是無病呻吟,也不是一般女子的閨怨閑愁,而是帶有普遍的社會性。詩文中所表現的對南宋最高統治者茍且偷安、昏庸無能的無情指斥,更是震耳發聵。作為一個女性知識分子,李清照以其特有的敏感表現了當時受難者的心理和所有流亡的心聲,強烈呼喚耿介之士團結抗金、收復中原,氣勢“直欲壓倒須眉”,一片愛國之心躍然紙上,其信念之堅定、感情之強烈、用心之良苦,令人欽佩。
(通渭縣馬營鎮黑燕山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