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綜觀目前的作文教學,教師指導得有板有眼,學生作文卻依然是假話連篇,干巴巴的,讓人沮喪。本文主要針對這一現(xiàn)狀展開討論,尋找讓學生直抒胸臆、易于“表白”的方法,讓學生真正做到“我手寫我心”。
關鍵詞:生活;文本資源;命題;技巧
著名作家馮驥才在《表白的快意》中曾說:“每個人都有兩個自己,一個是外在的,社會性的,變了形;一個是內在的,本質的、真實的自己,就是心靈。這是生命的核兒,一旦面對它,就會感到這原是一片易感的、深情的、靈性而幽闊的世界,一切苦樂悲觀都化為刻骨銘心的詩……而那些難言之隱也都在這里完好保存著、珍藏著、密封著。然而,它受不住永遠的封閉。它要撞開圍欄,把真實的本質的自己袒露給世界。正因為心靈渴望著表白,這種渴望表白的沖擊力,才使表白成為一種宣泄、一種傾訴、一種絮語、一種呼喊、一種快意的創(chuàng)造!”
《語文課程標準》也特別強調作文“要求學生說真話、實話、心里話,不說假話、空話、套話”。這就告訴我們,作文能力的培養(yǎng)在于打開學生的心理閘門,讓他們一吐為快。可是面對作文,學生總是一臉愁苦,無法真正“表白”。作為引導者的我們,應該如何幫助學生呢?
一、為學生“找米下鍋”——樂于“表白”
生活是習作的源泉,個性是文章的生命。有一首順口溜,頗能說明學生作文的現(xiàn)狀:“作文難,難作文,下筆無言難成文;頭兒空,肚兒空,空來空去空對空。”此言亦道出了以往學生作文內容千人一面,習作素材雷同的重要原因:缺少豐富的習作素材。然而,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學生并不是真的“缺米”或“沒米”,是缺少“找米”的方法而沒有找到“米”罷了。這就需要教師給他們“找米下鍋”,為他們尋找感興趣的題材,讓他們有話可說,有內容可寫,真正做到快意地“表白”。
1. 突破時空,走進學生生活
小學傳統(tǒng)的一篇作文教學往往是分兩課時完成。要求學生在80分鐘內于教室完成,指導擬稿,修改、謄寫。似乎學生習作所需的信息全部貯存于大腦之中,習作時只要提取后稍作加工即可,這顯然是不現(xiàn)實的。“倚馬可待”的奇才自古以來有幾個?更何況剛剛學寫的小學生。這樣看來,學生在習作指導的課堂“無話可說,無話可寫”應是情理之中。從這個角度看,責任不在學生,而在于教師,是我們教師使學生遠離了豐富多彩的習作源泉——生活。因此,我們的習作時空要飛出課堂,走進學生的生活;我們習作指導要“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
2. 關注情感,活化生活積累
在 “六一”前,當我告訴學生學校將舉行游園活動時,部分學生對學校的安排頗有微詞。我靈機一動,便舉行一次《“六一”應這樣慶祝》的習作練習,結果果然不出我所料:就是那些平平常常默默無語的學生所寫的文章,也由“兔尾”變成“豹尾”,洋洋灑灑兩頁多,且言辭中肯,感情強烈。由此看來,學生在其感興趣的方面有了較深的情感體驗,在一定情境中遇到這方面的話題,則情動而辭發(fā),激活了腦中豐富的、沉睡著的生活積累,因而“有話可說,有東西可寫”。
二、幫學生“減少束縛”——易于“表白”
我們常常會發(fā)現(xiàn),孩子和他的小伙伴們閑聊的時候,都會有聲有色地講述自己豐富的見聞和有趣的生活經歷。可是,如果讓他寫作文,在作文本子上的那些句子是那樣的刻板僵化、做作矯情,讀起來真不是滋味。是他們不會書面表達嗎?不是。只是在傳統(tǒng)的習作教學中,教師用了各種手段讓學生明確哪些材料可用,是最適合的,如何開頭,又如何結尾。講得越透徹,越細致,學生受到的束縛越多。我們應該把作文歸還給兒童,讓他們在“作文”這個天地里,盡情地傾訴,自由地表達心靈的喜、怒、哀、樂,而少有種種規(guī)矩的困擾和章法的束縛。
1. 改革命題,自由發(fā)揮
一次,在教學習作訓練《一件難忘的事》時,無意聽到幾個學生討論:“怎么又寫難忘的事,我已經沒事情可寫了,事情都寫光了……”忍俊不禁之余,卻覺得這是對作文長期命題的千篇一律的絕妙諷刺。要想激發(fā)學生的寫作欲望,讓他們滔滔不絕地“表白”,必須改革作文命題。首先要淡化命題。讓兒童寫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最好讓兒童對自己寫的作文自己來命題。正如《語文課程標準》所提出的:“提倡學生自主擬題,少寫命題作文。”學生自擬的題目,有豐富的意味,能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和靈感。其次,教師命題時應盡可能從宏觀方面入手,不要在微觀里兜圈子。如《我的媽媽》《美麗的校園》《我熟悉的人》等,限制性的命題局限了學生的生活視野,也限制了學生的思維。我們可以設計諸如:“假如你是一校之長,你會……”或“老師,我想對您說”之類的命題。我就曾讓學生寫過《老師,我想對您說》。我告訴他們,想怎么寫就怎么寫,只要寫的是心里話,都是好作文。學生可高興了,話匣子一打開就停不下來了,一連寫了好多好多。這樣的表白是痛快的宣泄,是婉轉的絮語,是深情的勸慰,也是快意的創(chuàng)造!正因為題目寬泛了,束縛沒了,學生的思維才不受限制,才能無拘無束地大膽表白。
2. 淡化技巧,放下枷鎖
出于功利性目的,不少教師在指導作文時常常陷入不重內容、技法至上的泥沼中。他們不注重指導學生深入挖掘材料所含的人文情感,不指導學生思考如何用簡明、生動、形象的語言把內容表達出來,反而舍末逐本,把作文教學重點放在寫作方法和技巧的指導上,在課上大講如何開頭、過渡、結尾,甚至對幾個自然段也作規(guī)定。這種做法不免產生了過分追求形式、追求技巧的形式主義傾向。當然,淡化技巧,并不是不要技巧。作文當然有方法,寫作不可能沒有知識,問題是不要太講技巧。我們來看一篇作文《困相》:“我們一家人的困相,真有點兒與眾不同。我爸爸睡覺的時候手腳不聽使喚,兩只手和兩只腳攤得很開,像個“大”字。如果他這個“大”字一張開,媽媽就沒有位置了。每當我睡著的時候,都要來個90度的大轉彎,還把腳放在媽媽的腿上,睡得可香了!有時候早上醒來,才知道我變成橫著睡了,腳不聽使喚地露在被子外面,冷得不得了。我一個人睡的時候更糟,常常一不小心滾到床下去了,半夜驚醒,還一時找不到床的位置呢!媽媽睡覺的時候與我不一樣,把頭蒙在被子里,像個縮頭烏龜,從被子外面看不出她在哪里,就好像只有爸爸一個人睡著。你看,我們一家人的困相很有特色吧!”這篇作文小作者寫的正是自己對家庭生活的一種真實感受。這不必要多少技巧,只要把自己覺得挺有意思、也挺想說的事兒表達出來就行了。既然是寫一家人的困相與眾不同,就把與眾不同的地方寫出來。這種生命與生命之間真情實感的溝通、交流,就是作文,它不需要特別地去耍什么技巧。相反的,沒有了技巧的束縛,學生反而更自然、輕松地表白。
應當說,每個孩子的精神世界都是一本獨特的、非常耐讀的而又不易讀懂的書,需要教師用智慧和理智去理解。就讓我們充分尊重、寬容和關愛孩子的作文,讓孩子快意地“表白”,在快樂的作文中去享受作文的快樂吧!
參考文獻:
[1]周一貫.“兒童作文”教學論(第一版)
[M].寧波: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