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師在課堂上一顰一笑、一舉一動都是教學素養的體現,需要公開課的磨煉,更需要家常課的積淀。
我們經常聽到這樣評價一節課:師生似在進行平面的滑動,而不是立體的互動。這說明,教師與學生沒有真正的交流、真誠的對話,師生關系維持一種表面熱鬧實則“兩張皮”的現象。我想,造成這種現象,責任在于教師,只要教師能夠堅持“四要”,就一定會贏得學生真正的喜愛。
一、要讀懂學生
兒童的世界是一個奇妙而夢幻的世界,孩子是這個世界的主人,他們是按照自己的價值觀念和游戲規則在這個世界里生活的,有自己的歡樂和憧憬。成年人都曾經是個孩子,遺憾的是一旦長大成人之后,便很快遺忘了屬于孩子的真正價值,粗暴地控制、干預甚至按照自己的一相情愿強行改變兒童世界,最終與孩子之間形成一道深深的人們慣常所說的“代溝”。教師,是成人派向兒童世界的友好使者,他必須真心關愛兒童,深入細致地了解兒童,做兒童的知心朋友,這樣才能使兒童“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
在教學中,我們要及時地解讀學生的行為表現,明察秋毫、盡收眼底。學生的表情、動作蘊涵著豐富的信息,我們只有讀懂了“人”,教學才會真正地走向互動,這是其一。
其二,學生畢竟是學生,不要過高地要求學生,急于求成、揠苗助長,用成人的眼光看孩子,用統一的標準要求孩子,忽略學生發展的階段性與差異性。學生在成長期,應盡量給其提供與之身心適應的生活。作為語文教師,要注意用發展的觀點看待學生,不能一相情愿地用成人的標準去改造孩子,更不能將成人社會激烈競爭的壓力過早地轉嫁給孩子,把孩子當成為成人獲取榮譽的犧牲品。同時要善于換位移情,“蹲下來看學生”,處處替學生著想,精心為學生服務,激勵先進,呵護后進,從而與學生達到情感溝通,得到他們心理的認同。
二、要充滿期待
當前,在某些地方,甚至體罰、變相體罰學生的現象還嚴重存在。著名特級教師孫建鋒老師有這樣一句經典的話:“我等待,你們可別等待!”這句話,是對學生的激勵,同樣也是教師的修養。
每個學生都有“勝任的內驅力”,每次讀書、發言等展示自我的機會,學生都愿意表現一下,之所以不舉手,可能是準備不充分或心理有壓力。作為語文教師,必須清醒地知道,即使學生把書讀熟、讀透,面對老師的問題仍需要思考的時間、組織語言的時間。表面上,課堂里靜悄悄,實際可能涌流著思維的暗潮,這是學習的又一佳境,教師應該耐心地等待著。當然如果確信是學生心理有壓力的話,也可以像于永正老師那樣幽默一下:“我就喜歡發言錯誤的學生!”
三、要用心傾聽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 這就是說,閱讀教學既不是個人獨立的閱讀行為,又不是教師向學生介紹文本文章,或講解閱讀知識與方法的單向信息傳遞過程,而是要在學生、教師、文本三者之間建立信息通道,進行信息溝通,產生相互影響的復雜的互動過程。而傾聽,是師生對話的前提和基礎。因此,教師作為教學中的對話者之一,學會傾聽、認真傾聽是閱讀教學真正實現平等對話的要素之一。教師認真傾聽,一方面體現了真誠交流思想表達情感的修養。
四、要教學相長
當前,唯獨沒有變或變得緩慢、變得不夠的,是作為人師的我們以及我們的課堂教學方式。因為我們自認為是為人師表的大人,有閱歷、有知識,也就有了更多的負擔與羈縛,在緊跟時代的步伐時,總是要慢上半拍乃至幾拍。現代社會是崇尚“雙贏”的社會。作為教師實現雙贏,就是和學生一起成長。只要教師有心,每節課都可能躍出一段精彩的浪花,都會給師生留下一段美好的回憶,積累起來就會慢慢提高了教學專業能力,慢慢贏得學生的喜愛!賈平凹先生有句名言:“生命并不分大小,大小的只是年齡。”要培養高素質的學生,教師必須先對自己進行“前素質教育”;要教會學生學習,教師自己必須先學會學習。生命不息,學習不止,不學習者難為人師。
(新沂市第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