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往的語文教學中,有些教師對啟發教學存在誤解,認為“啟”是教師的事,“發”是學生的事,因此在貫徹時就會失之偏頗,收效甚微。
其實,“啟發”一詞,來源于孔子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朱熹也說:“憤,謂心求通而未能之意,悱,謂口欲言而未能之貌。”由此不難看出,所謂啟發教學就是指教師要注重激發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引導學生獨立思考,生動活潑地學習知識、發展能力的教學過程。啟發教學不是牽著學生走,強迫學生去學習。我們要弄清楚啟和發的關系,然后在教學中自覺加以正確運用,才能真正發揮教學的魅力。那么,如何在語文教學中運用啟發教學呢?
一、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好奇心,人皆有之。它也是人的本質或天性。一般來說,興趣、愛好、求知欲、獲得優良成績或得到獎勵等都是影響學習主動性的因素,但最主要的是充分發揮教材本身的吸引力,充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主動性。例如,《老馬》一課。如果教師只是平淡地開講:“今天上《老馬》,請同學們打開書……”這樣不會引起學生的興趣。可以換一種方式導入,如:“馬是一種動物,它吃苦、耐勞,在主人的皮鞭下過活。舊中國的勞動人民也吃苦耐勞,可一年到頭卻吃不飽、穿不暖,同時還要受地主的剝削和壓迫。他們兩者有著相似點沒有呢?”這樣把課題所寓含的象征意義讓學生去思考、去體會,就會加深學生對這一象征手法的理解。
二、啟發教學的實質是師生思維同步、同向,發揮思維積極性
啟發教學要求調動全體學生的思維積極活動起來。例如,在課堂教學中,一般是先提問題,然后找一個學生回答。這樣就能使全體學生都開動腦筋進行思考,提問誰只是體現一下。啟發教學要求師生思維同步同向進行。所謂同步同向思維,就是要求學生跟著老師所講的內容走,既不滯后也不超前。如果在課堂教學中,師生思維沒有同步同向,有時就會鬧出答非所問的笑話,同時教學效果也收效甚微。
三、教師要善問質疑,啟發學生獨立思維
1. 教學要有疑
朱熹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方是長進。”有疑才會有問,有問才會有思;多疑才會多問,多問才會多思。所以在教學中,為了使學生開動腦筋,積極思維,就必須遵循疑——問——思的規律。只有把疑、問、思三者統一起來,才能收到應有的效果。
2. 教學要善疑
要使學生存疑,教師就要善于問難。提問時要提發人深思的問,那樣學生才會發現新問題,腦子一開竅,學生的思想才會活躍,課堂氣氛從而會大為改觀。
3. 教學要巧疑
在教學中,教師還要注意發揮學生主體性作用,教給學生解疑、釋疑的方法,從而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多側面去理解和鞏固課文知識。
啟發教學要求讓學生自己活動,培養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啟發教學不僅要引導學生動腦,而且要引導學生通過親自活動,發展能力。
四、發揚教學民主,創設和諧教學氛圍
1. 創造科學的語文氛圍
教師要全身心地投入自己的真情實感,以帶動學生的披文入情。如講《沁園春·長沙》時,要讓學生體會到蓬勃向上、生機勃勃的絢麗的秋景圖。這樣,學生的主動性才會發揮出來。
2. 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和同學關系,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氣氛
啟發教學要求教師允許學生發表不同見解,允許學生向教師提問質疑。教師不可搞“一言堂”,而要多鼓勵學生、表揚學生,并且要善于制止學生間的相互鄙薄,那樣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讓學生在成功的喜悅中努力學習
在教學中,教師不要吝嗇贊美語言,對學生的每一點進步和成績都要給予肯定和表揚,使學生感到自己能勝任并且經常成功,獲得心理上的滿足。這樣,就會使學生形成強烈積極的心理互動效應,在成功的喜悅中努力學習,在學習的喜悅中不斷取得成功。
(婁底工貿職業中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