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中的林黛玉與南渡后的李清照均過著客居他鄉(xiāng)的生活,因此她們比常人更加敏感。就連自然界的一些自然變化也會引起她們太多的感傷。筆者將李清照的一些詞句和紅樓夢中林黛玉的一些詞句作一對比,從李清照詞作對曹雪芹創(chuàng)作《紅樓夢》時林黛玉形象塑造的影響,淺析中國文人對傳統(tǒng)文化底蘊和審美價值追求的繼承與凝聚。
一、焦慮敏感
李清照表現(xiàn)傷春情懷的詞為數(shù)不少。她的傷春詞表現(xiàn)了她對自然的敏感,體現(xiàn)著一種對青春和生命遷流的體悟。典型的如《如夢令》:“昨夜風(fēng)疏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yīng)是綠肥紅瘦。”通過與侍者的巧妙對話,侍者對百花態(tài)度的輕漠,曲折表現(xiàn)出女主人公對花的珍視,對青春的珍愛。李清照表現(xiàn)傷春情懷的詞還有,如“梨花欲謝恐難禁”“道人憔悴春窗底,悶損闌干愁不倚”“長記海棠開后,正是傷春時節(jié)”“帝里春晚,重門深院”“髻子傷春更懶梳”等,構(gòu)勒出一幅幅閨中女兒傷春圖來。自然景物和季節(jié)的變換在詞人心里經(jīng)常引起的是一種留戀、悵惘之情,是一種對青春易逝的感嘆,表現(xiàn)她對季節(jié)的敏感和無限惜春之情。
而《紅樓夢》中林黛玉的傷春悒悵情懷則主要是通過葬花這一行徑及其所作的《葬花吟》表現(xiàn)出來的。暮春花落,意味著美好事物或部分青春年華的逝去,更觸動女主人的離懷——“花謝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閨中女兒惜春暮,愁緒滿懷無釋處”“試著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這是從一般的傷花惜春中突然迸射出的對命運和死亡的焦慮。
正是因為她們的這些焦慮才使得她們多愁善感,對一切事物抱懷疑的態(tài)度,情緒易受外界環(huán)境影響而顯得多變,感性的心靈常常是新愁未消,舊恨復(fù)起。她們同屬纖弱型的女子,多愁善感、才華出眾且風(fēng)流多情。因而困擾她們的煩惱憂愁之事自然比平常人更多。每一次拿起筆都覺得一縷愁思繞筆端。李清照善詞令這自然不必多說,然而林黛玉也長于詩詞,常將一腔幽情傾注于筆端。“愁”和“淚”成了她們怨情詩的兩個主要意象。
二、凄愁哀婉
李清照隨宋室倉皇南渡后,到處逃難,至金華,漂泊才停止。幾年來的顛沛流離、備嘗艱辛,特別是丈夫的死更給她帶來了難言的痛苦,使她后期的作品往往帶有悲愁苦悶的情調(diào),“愁”是李清照晚年生活的真實寫照,是支配她思想的指針。如李清照在《醉花陰》中寫道:“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fēng),人比黃花瘦。”林黛玉在其《桃花行》中寫道:“桃花簾外開仍舊,簾中人比桃花瘦。”
南渡后,李清照的詞作里表現(xiàn)了種種凄涼痛苦的情緒,詞境特別哀婉。如“不枉東風(fēng)吹客淚,相思難表,夢魂無據(jù),唯有歸來是”“留得羅襟前日淚,彈與征鴻”“小風(fēng)疏雨蕭蕭地,又催下千行淚。吹簫人去玉樓空,腸斷與誰同倚”“一枝折得,人間天上,沒人肯堪容”,這些與“贏得滿天清淚”的《清平樂》都是李清照寫因思念丈夫而流淚的句子。這正如歌德所說:“無法遏制的思念驅(qū)使我四下徘徊,我六神無注,除了無止無息的淚水。”
林黛玉愛哭,那就更不用言表了。她來人間就是為還賈寶玉的滴露之恩,方式就是用她一輩子的眼淚。她也常將一腔幽情化為幾行泣血詩。如她在《題帕詩》中寫道:“眼空蓄淚淚空垂,暗灑閑拋更向誰?”又在《秋窗風(fēng)雨夕》中寫道:“不知風(fēng)雨幾時休,已教淚撒紗窗濕。”尋愁覓恨,記下來的也不過一幅幅血淚圖罷了。黛玉知道與寶玉的婚事已無指望而病情加重迷了本性,繼而“焚稿斷癡情,魂歸離恨天”。面對悲劇結(jié)局的愛情,她們采用的同一方法是麻醉自己,甚至摧殘自己。由此奏出了她們的挽歌:淚干春盡花憔悴。
三、嬌弱孤傲
李清照感情生活的痛苦和家國的破敗,還有心靈的孤獨,使她陷入了深深的苦海,最后凝聚成了一首流傳千古的《聲聲慢》:“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fēng),人比黃花瘦。”這將一個過著寄籬生活的女人的內(nèi)心世界,細(xì)致入微地展現(xiàn)了出來。如果是身體健康的人,對那樣的天氣,不會有什么感覺;只有弱不禁風(fēng)的人,才這樣敏感。這就會讓人不由自主地聯(lián)想起《紅樓夢》中“行動如弱柳扶風(fēng)”的林黛玉來。再看林黛玉的《桃花行》:“若將人淚比桃花,淚自長流花自媚。淚眼觀花淚易干,淚干春盡花憔悴。”詩中人與花同病相憐,盡管現(xiàn)在嬌艷明媚,無奈韶華易逝,待到春盡之時,淚流干了,花也就憔悴了。愁傷神,憂損體。林黛玉的瘦弱不正是和她委身憂慮的生活有關(guān)嗎?
孤零、苦悶的生活造就了瘦弱敏感的李清照,她道出了“綠肥紅瘦”“人比黃花瘦”。以“瘦花”“黃花”比人,既表現(xiàn)出人的形體消瘦、憔悴,還可說它與林黛玉有“神似”的地方。而黛玉的《桃花行》:“桃花簾外開仍舊,簾中人比桃花瘦。”將人與桃花比瘦,顯然繼承于李清照的人與菊花比瘦。
黛玉“葬花”,比所有其他行為都更能把她“孤標(biāo)傲世”的性格揭示出來。而李清照詞中的“黃花”從來都是高潔雅士的象征。也只有黛玉這樣一個愛美、脫俗、細(xì)心、清高、多情而又才華出眾的人才有資格與“黃花”相配。由此塑造了一個情絲如縷、苗條消瘦、多愁善感、孤標(biāo)傲世的黛玉形象。又如李清照的《浪淘沙·素約小腰身》這首詞來形容她:“素約小腰身,不奈傷春。疏梅影下晚妝新,裊裊婷婷何樣似?一縷輕云。”如此,便將一個好動感情,情感強烈而豐富,起伏性較大,情緒易生易息,時常因一句話、一件小事而內(nèi)心波瀾起伏的“林妹妹”形象刻畫得如此惟妙惟肖。
綜上,我們可以看出,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塑造的林黛玉身上有很多方面,在李清照本人及其詞作中都能找到影子。又因為李清照所處的朝代早于曹雪芹創(chuàng)作《紅樓夢》時所處的朝代,由此不難推出曹雪芹創(chuàng)作《紅樓夢》塑造林黛玉形象時深受李清照及其詞作的影響。因此黛玉形象源于李清照,并繼承和蘊涵了易安詞作韻味,凝聚著中國文人豐富、深沉的文化底蘊和和審美價值追求!
(通渭縣第二中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