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一
我在上人教版語文第六冊第八課《路旁的橡樹》時,當講到“幾年過去,一條寬闊的瀝青公路從北方延伸到南方,它像箭一樣的直,但只有一個地方彎曲成馬蹄形”時。忽然一學生嚷起來:“老師,這樣做,很不值得!”“為什么?”“在現在這時代速度就是金錢,這彎一個大圈,不僅浪費了許多精力,也浪費了金錢,我認為不值!”“就是就是……”眾學生附和著,并開始紛紛討論。有說值,有說不值,各個爭得面紅耳赤,不可開交。在百般無奈之下,我組織學生開展主題為“為橡樹繞道,值不值?”的辯論賽。雙方馬上展示激烈的辯論。結果“時間至上,金錢至上”的觀點占了上風,“環保精神”遭到否定,認為“對一草一木的珍惜繞一大圈的”一方甚是尷尬。
二、案例二
在上公開課《西門豹》一課時,我讓學生分角色上臺表演來演繹那一段有趣的故事,使學生清楚明了地知道西門豹是如何采取“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妙計懲治巫婆和官紳的。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很高,思維也很活躍。正在我得意之際,一學生提問:“西門豹這樣做也太麻煩了,把巫婆和官紳直接拉去斬了,不是為民除害了嗎?還費這么大的勁兒干嗎?”
這個問題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我問那位學生為什么想到這個問題。他說:“巫婆和官紳太壞了,騙老百姓的錢,西門豹是知道的,他又是地方官,所以我想西門豹直接殺了他們不是很方便?”我給了這位學生一番贊賞的話,并自言自語地說:“西門豹是知道巫婆和官紳是騙錢害人的,老百姓知不知道就難說了,他若二話不說就把巫婆和官紳殺了,也不知后果會怎樣?”這時事情突然發生了轉機,一位一直低頭沉思的同學站起來說:“老師,我看出老百姓還不知道巫婆和官紳是騙錢害人,因為我從‘都是河伯娶媳婦給鬧的’可看出直接殺了他們,老百姓就不再聽西門豹的命令了。”經這個學生一點撥,同學們的思維也被打開了。我讓他們再次默讀課文,試著根據課文內容推斷西門豹直接殺人的后果,然后引導學生再次進行四個小組交流,在全班交流時,課堂呈現出了意想不到的精彩。
三、反思
在新課標的指引下,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體現,在寬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中,他們變得敢說、樂說、能說,使我們的課堂常常有一些不確定因素產生。對于生成的重視和研究,更使得我們的課堂精彩不斷,那么怎樣使生成與文本和諧共舞呢?我認為可以實施以下三個策略。
1. 深化生成,不能迷失文本的價值取向
當前有這樣的傾向,在課堂上不管學生說得對不對,有無道理,只要說得新奇,一律受到鼓勵,得到褒獎。學生怪誕離奇的“體驗”引起哄堂大笑,教師也跟著一笑了之。那么,課堂生成的產生,是否意味著學生怎樣解讀文本并不重要,學生可以漠視文本的價值取向,無原則地加以認同呢?回答應該是否定的。首先,精彩的課堂離不開“生成”。“生成”“對話”是新課標實行以來,用來描述課堂教學的兩個高頻詞,尤其是“生成”,更是成為檢驗課堂教學有無創新的一個重要指標,但“生成”又像一把雙刃劍,把握不好可能會傷到自己,教師盲目追求“生成”,竟讓一些不著邊際的高談闊論成為了香餑餑,這是對深化課堂生成的一種誤解。其次否定“課本中心”是對的,但文本依然是語文教學的重要憑借,語文教師如果脫離課文這一價值取向,“一味追求教學中的新意”,課堂上只是讓學生在文本中云里霧里走一回,甚至帶著錯誤的體驗離開課堂,結果只會誤導學生,人文熏陶更無從談起。上述案例一中,其實《路旁的橡樹》一文的本意是贊揚工程師和建筑工的保護環境意識,借此教育孩子結合實際培養環保意識,愛護自然界里一草一木。可惜這節課得到的是不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主要原因是教師對文本的價值內涵把握不準。
2. 依托文本,讓生成插上理性的翅膀
在教學中,我們應引導學生讀懂文本,讓學生跳躍的思維插上理性的翅膀,讓文本語言及其承載的思想影響感染學生。當生成接踵而至時,我們首先應引導學生分析語言現象,以文本為依托,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語言,運用語言,從而使生成插上理性的翅膀,使語文課堂充滿智慧。
學生的質疑過程是很容易生成的過程,因為學生是一個個鮮活的個體。在課堂上,特別是允許他們質疑的情況下,他們的問題往往千奇百怪。對此就需要教師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迅速的判斷,或摒棄,或簡要說明,或深入研究。有的問題表面似乎與文本沒有直接的聯系,但稍一轉彎,就可能為我所用。
上述的案例二中,學生質疑,西門豹為什么不直接殺掉巫婆和官紳,為民除害呢?這個問題出乎教師的意料,表面上看還真跟文本沒有直接的聯系,文本最主要的是講了西門豹參加河伯的婚禮這件事,并懲治巫婆和官紳,從而突出西門豹計策之高明。同時,通過西門豹與老大爺的對話,可以看出老百姓并不認為巫婆和官紳是騙錢害人,直接殺掉巫婆和官紳不能讓老百姓信服,所以西門豹只能采取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策略。在教師的“回歸文本”的點撥下,同學們再讀課文,答案就盡在其中了。
3. 自主探究,讓生成呈現應有的精彩
語文課程最終以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為目標,生成便是以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為皈依的。當課堂出現生成,特別是值得進一步探究的生成時,教師的講解顯然是多余的。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在自主學習的前提下,引導學生合作,在合作的過程中,從各自的看法中,補充正確的觀點,糾正錯誤的看法,能使研究更完善。雖然這個過程比教師直接告訴學生答案要復雜得多,難調控得多,而且花時間得多,但是在這時,發現學習比接受學習的效果要多得多。
學生經過這一個過程,他所得到的已經不僅僅是一個答案,而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思路,一個尋找答案的方法,一種團隊活動的經驗。學生的語文素養在這一過程中得到發展,同時,學習語文的興趣也會在不斷地與同學的思想碰撞中得到激發,使學生愛學語文,會學語文。
這一切難道不是我們所追求的嗎?——文本與生成和諧共舞!
(樂清市樂成鎮第四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