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是文學作品的一種體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長的道理,給人以啟示。優秀的寓言故事蘊涵著深刻的人生哲理,在教學中需要學生去推理、去感悟。寓言教學還能對學生的思想道德、人格情操的形成起到潛移默化的功效,因此,更好地發揮寓言教學的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寓言是以言簡意賅的表現形式最終體現了對現實經驗教訓的高度概括。它往往總結人們在勞動和生活中的智慧結晶,啟示人們在生活中掌握規律,從而改變自己的思想方法。它常常與實現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在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應當聯系生活實際體會寓意,讓學生們對語言有深刻的體驗,獲得情感的熏陶。
解讀寓意是寓言教學的重要環節,解讀過程中首先應引導學生認真閱讀原文,整體感知課文,概括內容要點;理解文章豐富的寓意。在理解寓意的過程中,應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提倡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這樣在解讀中就會以喻體為中心向四面八方輻射開去,不斷會有新的發現、新的感悟、新的創造。還要注意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在解讀寓意的過程中自然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教師要正確認識寓言故事的特點,揭示寓意的過程就是把寓言中的形象轉移到現實生活中去的過程,就是把故事中描寫的動植物轉移到社會或把此人此事轉移到彼人彼事中去的過程。如《小鹿遇虎》這篇寓言就是通過曲折動人的情節讓我們對老虎與小鹿這兩種動物身體的特點與它們因此而所遭受的險遇,讓學生明白實用的東西不一定漂亮,美麗的東西不一定實用的深刻含義。
寓言中除了形象性語言外,還有理智性、概括性很強的語言。教師在引導學生分析了語言的藝術形象之后,就要引導學生把寓言中的藝術形象與現實生活中的人的不同性格加以比較,從現實的日常生活中找到類似的事情。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領悟到寓言的深刻寓意,以此來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培養學生的審美觀和道德觀。
通過學習,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得到了進一步地提升:其一,讓學生領略寓言故事簡潔、樸實卻能表達深刻道理的語言魅力,提高了他們的文字表述能力。其二,通過大量的擴展閱讀,豐富了學生的文學底蘊,對今后的語文學習(作文、閱讀)都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其三,寓言教學所具有的特殊教育功能啟發、激勵學生要豁達大度,要有樂觀向上的積極人生態度。這對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習效率都有著很大的推動力。
寓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所以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寓言時,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從寓言故事形象和所蘊涵的寓意出發,努力研究和實踐,找出適合學生理解和認知的方法來教學,只有這樣,小學語文的寓言教學才會有所收獲,學生才會樂于學習。
?。☉堰h縣找郢鄉上橋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