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中職化學課堂練習題在化學課程體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對培養學生的化學素養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關鍵詞: 課堂練習題;創新;學法探究;難點突破
眾所周知,練習是鞏固知識的過程,通過練習不但能促進學生把學到的知識跟實際相聯系,使學習進一步深化提高,而且也是教師獲取教學反饋信息的重要途徑之一。對中職化學課堂練習題進行創新設計,利用反饋信息,進行課后反思,對后續教學實踐可資借鑒。下面,我就談談練習題設計的幾點做法。
一、關于催化劑的選擇性
創新習題1
選用適當的催化劑是改變反應速率常用的有效方法之一。已知,淀粉水解過程中采用的催化劑有多種,請設計合理實驗探究催化劑對化學反應的催化作用具有選擇性。
僅限選擇的儀器和試劑:試管、膠頭滴管、酒精燈、火柴、試管夾等;淀粉溶液、2mol/L的硫酸溶液、新鮮唾液、碘水。
(1)提出假設。
假設1:硫酸有很高的催化活性。
假設2:唾液淀粉酶有很高的催化活性。
假設3:硫酸、唾液淀粉酶具有等效的催化活性。
(2)設計實驗方案。
(3)實驗過程。
根據(2)的實驗方案,敘述實驗操作、預期現象和結論。
要注意文字簡潔,確保不超過答題卡空間。
分析、反饋:
目的:鞏固探究實驗內容,實現由“實驗探究”內容演變成準確的文字表達,培養學生積極實踐的科學態度。
反饋:①很多學生沒有“定量”意識;
②直接用酒精燈(其實未點燃)加熱;
③仍未明白“碘水”的作用。
在今后的“科學探究”活動中,強化“定量”“節省藥品”意識,要求學生在熟悉每一個實驗內容原理、步驟的基礎上方可動手做實驗。
二、關于鹽類水解的應用
在《鹽類的水解》內容中,開門見山,就提“生活中的鹽……特別是Na2CO3,俗稱純堿。明明是鹽,為什么叫堿呢?一下子就拋出課文的核心內容鹽類的水解。
創新習題2
信息:傳統油條制作方法如下:首先是發面,即用鮮酵母與面粉一起和水搓揉成面團。當面團發酵到一定程度后,再加入適量純堿、食鹽和食用明礬進行揉合;然后把面團壓扁、切片,把切片旋轉后拉長,放入油鍋里油炸。不久,便膨脹成一根根又松又脆又香的油條。在面團發酵過程中,由于酵母菌在面團內繁殖分泌糖化酶和酒化酶,使一小部分①淀粉變成葡萄糖,②又由葡萄糖變成乙醇,并產生二氧化碳氣體;同時,還會產生一些有機酸類,這些有機酸又與乙醇作用生成有香味的酯類。
根據上面信息:(1)寫出①和②有關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2)應用“頭腦風暴”方法,針對糖類水解和鹽水解實質提出自己的觀點。
油炸時,相當于給上述四個反應加熱,而升高溫度能促進Al3+水解反應的進行,加快了反應速率。
(3)水解實質就是把水分子的結構分解開來,能發生水解反應的物質,必然在微觀結構上含有能與H+或OH-結合的特殊部位的結構,從而生成新的物質。
(4)取兩支試管,分別加入少量的Na2CO3溶液和NaCl溶液,分別滴加酚酞試劑。前者顯紅色,后者不顯色,證明Na2CO3溶液顯堿性不是由Na+引起。
分析、反饋:
此題的設計,達到“一石擊三鳥”的效果,既復習了有機基礎知識內容,又鞏固了新課內容——鹽類的水解,還對水解的實質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反饋:①學生感慨“盤中餐”也離不開化學知識。
②部分學生忘記了淀粉、葡萄糖、明礬的分子式。
③少數學生不能從水解角度分析解決問題。
拓展:此題加以挖掘、深加工,還可編成一道綜合題。
啟示:進行單元復習時,要梳理“水解”和“電離”兩個概念。
化學離不開生活。我們深入生活,細心觀察,從中挖掘有用的化學信息,經過加工,便可成為一道道源于生活又不脫離化學知識的習題。
三、關于原電池工作原理的應用
在《 原電池》內容中,設計了實驗,如圖1所示:
學生對這個實驗很感興趣。其一,Zn與Cu2+未直接接觸竟會生成紅色金屬Cu。其二,竟然有電流產生。
比如在介紹“伏打”電池發明的歷史背景時,可先介紹生物學家伽伐尼因為發現解剖刀接觸死青蛙,竟然發生抽搐,便有了“生物電致抽搐”之說。這樣,學生學習化學便會興趣盎然。
創新習題3
信息:意大利科學家伏打,在一次“蛙腿抽搐”實驗中,觀察到:
① 將青蛙腿放在木盤里,用解剖刀接觸,蛙腿不動。
② 將青蛙腿放在銅盤里,用解剖刀接觸,蛙腿抽搐。
經大量實驗證明,伏打認為蛙腿抽搐與否,與金屬有關。之后,伏打研制成舉世聞名的“伏打”電池。
回答:(1)從原電池原理出發,現象②中銅盤看做原電池的_____極;解剖刀看做原電池的_____極;蛙腿看做是電解質溶液載體和導線。
(2)你能證明伏打結論的正確性嗎?試用以下材料:靈敏電流計、鋁條、鐵釘、銅絲、導線、鮮酸柑(或鮮番茄)設計組成原電池。哪兩種金屬電極組成的原電池產生的電流強度較大?試畫圖設計這種原電池,并寫出有關的電極反應式,注明反應類型。
參考答案:
(1) 正;負。
(2) 由鋁條和銅電極組成原電池時,產生的電流強度較大(見圖2)。
負極:2Al — 6e- ===2Al 3+(氧化反應)
正極:6H+ + 6e- === 3H2↑ (還原反應)
(3)C、D。
分析、反饋:
目的:這樣的習題,難度不大,但它夯實了有關“原電池”的基礎知識,強化了“原負升失還(被氧化)”的學習經驗。
意圖:進一步鞏固探究模式內容,即
反饋:(1)仍有學生分不清“正、負”和“陰、陽”極;
(2)少數學生能深入研究問題,用電流計幫助分析正、負極。
我們重溫科學史實,不僅僅是接受科學家創新精神的感染,重要的是學習他們搞科學探究的模式。
幾年來的嘗試,使我們收獲不小,個人的教學技能有了很大的進步,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從未衰減。課堂練習題,夯實了學生的基礎知識,幫助學生突破了難點;層次性練習,訓練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潛能。。
參考文獻:
[1]裴偉偉.基礎有機化學習題解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李景寧.有機化學學習指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劉知新.化學教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