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化名)是個瘦瘦的小男生,10歲,四年級。明明解決問題的技巧和能力在班級中屬中上水平,并擅長通過心算來解決計算問題,在平時的課堂學習中反應很快。我讓他解決“49+67”的問題時,他可以按照“40+60=100,9+7=16,所以100+16=116”的方法很快得出答案,但是換種情境,在乘法或者除法的運算過程中,總是犯一些“粗心”的錯誤。例如在計算“196÷32”時,他可能會在筆算時變成“196÷23”或者“169÷32”等;筆算多位數的乘法時,經常會把一些進位搞錯……時間久了,明明自己也覺得很苦惱,有時,自己明明在前一步解決問題時是正確的,卻在最后功虧一簣;家長也總是納悶,這“粗心”的小毛病真的那么頑固嗎?
一、分析
在心理學領域有對這樣的問題具體研究,這種現象被稱之為“數學障礙”。數學障礙(Mathematical Learning Disability,簡稱MLD)是學習障礙的一種,有很多類似術語,如數學障礙、數學困難、算術學習障礙,還有些人稱之為計算障礙或發育性計算障礙等。以往對學習障礙的研究主要側重于閱讀障礙,20世紀70年代以后,數學障礙才受到人們的重視和關注。
所謂數學障礙是指與數學學習有關能力或技能的缺損導致的學生數學學習成績明顯落后于同伴,即明顯落后于同年齡段或同年級兒童的水平。日本特殊教育研究所對數學障礙作了如下定義:一般智力正常的兒童,因計算或數理推理等特殊能力或技能缺陷所導致的數學學習困難。
明明的實際情況正好符合心理學上對“數學障礙”的診斷。
二、策略
訓練“延遲滿足”來達到提高注意力水平的目標。在訓練初期,我和明明約好,如果能在課堂上集中注意力,保持不走神15分鐘,我就會帶給他一些他感興趣的科幻類雜志。一段時間之后,明明能經常持續好幾天都做到初期的要求,然后,我把時間延長至25分鐘;接著再過一段時間,延長至30分鐘。在訓練后期,我有時會有意“忘記”帶給他獎勵,明明也能自覺集中注意力。
針對明明的記憶能力,尤其是“工作記憶”這一塊,我加強了他語音、朗讀、記憶綜合訓練。例如,我經常要求他在解決數學問題的時候,能大聲地說出自己的思路;計算時說出每一步的解答過程。這樣有助于對聲音的保存與記憶,也為他的記憶過程中增加了一個線索。
其實,在現實教學過程中,好多這樣的學生都被簡單地認為“粗心”或者“學習習慣”問題,時間久了,家長、老師們也以或粗暴、或放棄的態度來面對子女、學生身上的這類問題,有時還真覺得無藥可救了。“明明”這類學生也是很特殊的學生群體,自己能認識到,卻無法改過來,心理也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打擊,不利于他們的健康發展。真希望廣大教師和家長在正確認識“數學障礙”的同時,設身處地體會他們的心靈感受,采取一些有效的方法幫助他們健康成長。
(連云港市東辛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