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角函數圖像變換的學習中,常遇到這樣兩個問題:
問題1:將函數y=sin(2x-)的圖像向左平移,求所得函數圖像的解析式。
問題2:將函數y=sin(x+)圖像上每點橫坐標變為原來的,求所得函數圖像的解析式。
這是兩個讓師生都很“糾結”的問題,雖教師反復“強調”,學生仍很容易做出兩個錯誤的答案:分別為y=sin(2x-)與y=sin(2x+);當然也有很多學生通過反復訓練、模仿,能得出正確答案,但常常也是半知不解。
如何走出這個“常講常錯”的怪圈呢?首先,從教學過程反思“常講常錯”的原因。教師常常分別強調:問題1中要先“提取2”,再“加”;問題2中,只將的系數變為原來的2倍即可。當學生想知道為什么時,教師就指導學生用五點法分別做出圖像進行驗證,或者用幾何畫板軟件進行演示,就匆匆結束問題的探究,開始各種變式訓練。其實這樣的教學力度與深度遠遠不夠,只停留在問題解決表面,學生解題也只是停留在簡單模仿上,沒有真正理解問題的本質并形成技能,出現“常講常錯”也就在所難免。
因此,教師只有帶領學生深刻理解并把握問題的本質,才能真正解決問題。教師可以這樣去設計這兩個問題的學習過程:
(1)提出問題,指導學生回憶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有的學生會根據“左加右減”等口訣得出如上錯誤的答案。
(2)圖像檢驗。指導學生用“五點法”親手做出函數圖像,用圖像進行驗證,得出正確答案。分別為y=sin2x與y=sin(2x+)。
(3)探究本質。經過演算y=sin(2x-),當X=、π、π、π、π時,y等于0、1、0、-1、0。y=sin2x,當X=0、π、π、π、π時,Y等于0、1、0、-1、0。可以觀察得:從y=sin(2x-)到y=sin2x相當于將x換成x+,進一步歸納:y=f
(x)向左平移 y=f(x+)。
同樣可以得:從y=sin(x+)到y=sin(2x+)只是將每點橫坐標變為原來的。歸納:y=f(x)橫坐標變為原來的 y=f(2x)。
由此,我們對“左加右減”等函數圖像變換規則有了更加深刻而準確的理解。
我們在教學中,常常會匆匆總結出解題的“方法”,便進行大量解題訓練,而忽視探究解題方法的過程,失去進一步深刻理解數學思想方法的機會,是得不償失的。只有重視學習的過程,重視問題本質的提煉,才能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避免走進“常講常錯”怪圈。
(西安市育才中學)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公式、注解等請以PDF格式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