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有句名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不僅能產生動機,激起情感,而且還能創造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在課堂上如果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僅是實現教學工作的一個突破,而且是教學改革的迫切需求。同樣對于一名學生而言,對學習感興趣,就可能激勵他積累各種知識,研究各種資料,為將來的學習有著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才能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歷史課活躍起來呢。
一、巧妙構思,激情導入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導入新課這一環尤為重要。因為精彩而富有趣味性的導入新課,不僅可以強化學生的好奇心,還能像磁力般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全神貫注于這堂課,自然而然地把學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新課上來,為學好新課作好了準備。
那么怎樣構思設計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呢?這就要在備課中多下工夫,要吃透教材,想方設法尋找與課本密切相關的知識。例如在講《“九·一八”事變》這一課時,為了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進入良好的學習狀態,我在開始時播放了一段《松花江上》的音樂,學生聽了之后,被激昂的旋律、悲壯的氣勢和東北人民的抗爭激情感染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一下子就調動起來了。接著,我簡單向學生介紹了這首歌的創作背景、內容和目的。這樣就順利成章的引出了課題。然后我向學生提問:“日本為什么要發動這場侵略戰爭呢?目的是什么呢?”學生閱讀教材后,爭先恐后地回答。最后,我總結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整個一堂課,學生始終處在積極思考、主動求知的氣氛當中,重點和難點也在環環相扣中得到了突破。
二、利用引言,激發興趣
歷史學科的學習最重要的就是對于內部知識結構進行有效的掌握,而不是去死記硬背一些零散的歷史知識。要使學生對歷史知識有個系統的、完整的認識,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利用教材每章節前的引言,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教材,了解教材的整體知識體系,使學生能從縱向和橫向兩方面掌握歷史知識的基本結構和內在聯系,提高總結、概括歷史知識的能力。例如:在講授《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的資本世界》這一章時,要讓學生明白這段歷史的時間界限:一戰后——二戰前夕。
三、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
研究表明,學生學習態度的好壞,既取決于自我意識,同時也受到學習環境、人際關系的影響。大家都知道,師生關系良好,學生便會對該老師持肯定態度,并對其所教的學科產生的濃厚興趣,這就是所謂的“愛屋及烏。”因此教師要多接觸學生,努力去了解、研究學生的心理狀況,做到為人師表、以身作則,以自身的高尚人格感化學生,并與學生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這樣做,既有利于學生積極學習態度的產生,也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總之,歷史教學既是單獨的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教師要使學生在歷史課中充滿熱情、積極探究,獲取知識和發展智力,就必須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實際出發,精心設計、巧妙安排、寓教于樂,使學生愿學、愛學、樂學。
(遷安市遷安鎮第二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