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OSI參考模型及TCP/IP協議體系的基本知識,理解其分層的基本思想;
(2)理解網絡中數據的傳輸過程。
過程與方法:通過自主探究與小組合作,增強自主解決問題以及處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感受通信技術在網絡互聯中的核心價值,體驗人類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智慧。
重點難點
重點:OSI參考模型及TCP/IP協議體系的基本思想;
難點:網絡中數據傳輸的過程。
教學過程
一、聯系實際,引入新知
學生觀看《兩封信的旅程》視頻,思考任務一的問題。
任務一:
(1)馬虎的寄信過程可以分為幾個環節?
(2)為什么小馬虎的信沒有能夠及時到達呢?
寄信的過程分為三個環節:寫信、寄信、送信,分別對應用戶子系統、郵局子系統、運輸子系統。
小馬虎的信之所以沒有能夠及時到達,是因為他沒有遵守用戶與郵局之間的“約定”。同樣各層之間、各層內部都要遵守一些約定。
學生討論,得出結論:郵政系統信件傳送的過程是 U 型結構,并遵循著“分層”“約定”的思想。
設計意圖:通過《兩封信的旅程》視頻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展示了郵政系統寄信的過程,進而帶領學生分析郵政的系統結構模型,并歸納出圖示化的送信過程和兩個重要思想,為本節課的重點內容OSI參考模型的學習打下了基礎。
二、對比分析,探究新知
悠悠給小馬虎發送了一張照片。那悠悠的照片能安全的傳送到小馬虎的電腦上嗎?
網絡中為了保證照片準確高效地傳輸,也采用類似郵局系統的結構模型,這個模型就是OSI參考模型(開放系統互聯參考模型)。OSI參考模型將網絡分成七層次,每一層都要共同遵守相應的約定,我們把這種約定稱為“協議”。
1. OSI參考模型七層名稱
任務二:閱讀課本P57頁,圖3~圖4,試著寫出OSI參考模型七層名稱。
設計意圖:繼續通過創設情境,用學生很熟悉但不知道原理的例子來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由此引入OSI參考模型,將學生的學習變被動為主動。
2. 數據的傳輸過程
悠悠的照片在這七層中是怎么傳輸的呢?這個過程看不見、摸不著,但是它與寄包裹的過程極為相似。
幻燈片展示:
(1)發送人準備木馬,確定運輸公司,填寫貨運單,包括:發送方、接受方的姓名、地址……
(2)由于木馬比較大,要進行拆分、打包,貼上運貨單。
(3)雖說條條大路通羅馬,但還是要確定一條最順暢、最便捷的路徑。
(4)運輸部門將包裹送到接受方的郵局,再進行相反的過程,最后將包裹送到接受方的手中。
(5)接收人收到包裹、安裝木馬,去掉包裝、貨運單。
同樣悠悠的照片在發送時也被分為許多小的數據包,并加上一些地址信息、控制信息、錯誤校驗信息等包頭信息,經由不同的路徑傳遞到接收方。反過來,小馬虎在接受照片時就是一個拼拼圖的過程,由下向上不斷地組合,去掉附加信息,最終還原為初始信息。
學生討論,得出結論:
悠悠發送照片時,從上層向下層傳輸數據,并添加協議控制信息;小馬虎接收照片時,從下層向上層傳輸數據,并去掉協議控制信息,最終還原為初始信息。
設計思想:數據的傳輸過程的很抽象,利用對寄木馬實例的分析,將抽象的知識用直觀的圖形予以化解,既降低了學習難度,又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并形成知識點之間的自然過渡。
三、協作學習,內化新知
OSI是一種網絡通信的參考模型,在網絡中真正發揮作用的是許多實用的協議體系。這些協議就像世界各國的語言,不同國家的兩個人溝通需要能夠說國際通用語言,TCP/IP協議體系(傳輸控制協議/互聯網絡協議)就是因特網的通用語言。
任務三:自主學習教材上P58圖3~圖5,以小組為單位,完成下圖。
(1)分層——用線段標出。
(2)每一層的名稱——填在相應的位置。
(3)數據傳輸的方向——畫帶箭頭線段。
(4)對應的功能連線——連線。
(5)TCP協議、IP協議工作層次——填空。
設計思路:TCP/IP協議體系的學習,建立在OSI參考模型的基礎之上,原理都是一樣的。這部分內容以學生小組協作學習為主,通過搶答、必答等多種形式,以學生為主體,讓他們在你追我趕的學習氛圍中接受、內化新知。
四、課堂小結,構建新知
利用郵政系統信件傳送與計算機網絡中數據傳輸的相似之處,引出了OSI參考模型(網絡中的通用模型)和TCP/IP協議體系(因特網中世界語)。兩者都采用分層的思想,不同的是OSI參考模型分為7層,TCP/IP協議體系分為4層,在OSI的基礎上簡化了層次、提高了效率。
(海安縣藝術學校)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公式、注解等請以PDF格式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