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信息技術為標志的各種學習和實踐技能是生活在這個時代的人所必須具有的科學素養,學生不但要學習基本知識與技能,更要全面發展包括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及方法和能力等方面的整體素質。信息技術與小學科學應遵循適時、適用原則的有效整合,讓信息技術激發科學教育的新活力,從而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探究、創新精神。
關鍵詞:信息技術;小學科學;整合
《小學科學新課程標準》中指出:“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不是為用而用,首先必須是為教學內容服務的,是教學過程與方式的有機成分,只能在必要的時候、采用恰當的形式進行?!币虼私處熞浞掷矛F代教育技術,開發科學學科優秀的教學資源,激發學生對科學學習的好奇心和興趣,拓展學生學習科學和探究科學的空間。
一、有效整合的內涵
信息技術與學科有效整合的內涵是指:信息技術主要作為一種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學科教學的各個層面中,包括教學準備、課堂教學過程、教學評價、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等,使教學內容的組合更加合理、清晰,課堂教學結構的設計更加優化。
二、信息技術與小學科學有效整合的原則
要達到信息技術與小學科學教學的有效整合,就需要遵循“適時”“適用”的原則。
1. “適時”就是指在最有利于學生掌握吸收教學要點,使效果達到最佳的時機
?。?)重點突出、難點突破之時。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的認知特點,把教材的重點和難點作為切入點,與信息技術進行整合。例如《鵝卵石是怎樣形成的》這一教學內容,其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是鵝卵石的形成原因。但是這個過程是要經歷較長的時間的,無法在課堂上觀察。而通過動畫的展示,在幾分鐘或幾秒內,學生就能對整個變化過程有了較為清晰和完整的認識。
?。?)主動求知之時。學習《我是怎樣出生的》一課,學生的好奇心和興趣比較強,但以前很多教師只是讓學生自己去了解?,F在學生可自行通過網絡,搜集、查找到更多自己想要解開的疑團,而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起到的僅僅是引導、點播作用。充分利用各種信息資源和現代化手段,與小學科學教學內容相結合,使學生的學習內容更加豐富多彩,更具有時代氣息、更貼近生活。
2. “適用”就是當用則用,不用則棄
《小學科學新課程標準》提出:“要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教給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讓他們自行獲取知識?!睘榇?,在學生自行獲取知識處進行有效整合,能實現科學教學的最優化。在小學科學課堂上,學生的視覺、聽覺、味覺等需要全面得到鍛煉,但信息技術并不能代替學生自主動手實驗操作,比如在掌握不同液體的色、味、形上,學生只有通過“一看、二聞、三嘗”的方式,才能判斷出食醋、純凈水、鹽水、糖水、酒精等。所以,在信息技術與小學科學教學的有效整合中,學生只有親身感受,才會獲得動手、動腦能力。
同時,信息技術和小學科學有效整合需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特點,要在教學目標規定的最基本方面都能達到標準的情況下,最大限度地發揮每個人的潛能與價值。布魯納曾說過:“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對所學教材的興趣?!币虼嗽诮虒W過程中恰到好處地運用信息技術手段,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需要由潛伏狀態進入活動狀態,產生良好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學習愿望,充分調動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達到有效輔助教學的目的。
信息技術的運用應從學生的發展需求出發,信息技術的“適時、適用”是關鍵。
三、信息技術與小學科學有效整合的呈現方式
現代信息技術支持下的多媒體網絡上有豐富的教學資源可以利用,在互聯網上有著許多專門的科普宣傳、科技博覽等網站,如:中國科普博覽網(www.kepu.ac.cn),通過圖文、動畫、音頻、視頻等方式向我們展示了古今中外的科學奧秘,以及過去、現在乃至未來科技發展動態等信息。絕大部分教育機構網站甚至政府部門、商業部門的網站也都開辟了“科學”“科技”欄目。因此,在科學教學過程中,就可以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組織生動的科學教學,這既拉近了科學與現實生活的距離,豐富了課堂教學的內容,又增強了科學課教師教學的引導作用以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總之,信息技術和小學科學的整合作為一種新興的教學方式,其巨大的教學作用是不容忽視的。只要立足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科學學科的特點,合理利用信息教學的優勢,就一定能實現信息技術與小學科學的有效整合,讓信息技術激發科學教育的新活力,從而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探究、創新精神。
(遷西縣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