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業銀行頻發理財產品回收流動性,不僅引發產品發行數量的井噴,更導致預期收益率的水漲船高。其中,另類理財產品的風生水起或將推動國內理財市場的產品結構變革。
2011年6月20日,央行年內第六次上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至此,大型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已達21.5%,再創歷史新高。隨著存款準備金率的不斷上調,銀行的資金壓力日趨增大。
中小型商業銀行推高預期收益率
由于攬儲能力有限,存款準備金的持續上調給中小型商業銀行帶來了更大的資金壓力。與此同時,2011年4月19日,中國銀監會主席劉明康在銀監會2011年第二次經濟金融形勢通報會上表示,要按月度監測日均存貸款流動性水平,要求商業銀行向監管部門每月報備月末日均存貸比。
實施月度日均存貸比考核以后,如果銀行連續出現存貸比超標,監管部門將對其信貸規模等各方面進行更為嚴格的監管,如此一來,銀行可運用信貸資金將受到存款總量的影響。顯然,此舉對許多中小銀行的沖擊要遠大于網點眾多、攬儲能力強的國有大型銀行。日均存貸比監管實行后,中小型銀行所面臨的資金壓力更大,由此形成了旺盛的資金需求。
另一方面,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1年以來,中國的CPI指數一直在高位徘徊,5月CPI指數上漲更是高達5.5%,創出年內新高。居民紛紛為手頭現金及銀行存款謀求出路,試圖戰勝高企的CPI,由此形成強大的資金供給。
理財產品因其天然優勢順理成章成為以上資金供求的無縫對接點—中小商業銀行通過發行理財產品應對資金壓力正好契合了居民的投資需求。而作為新進入理財產品市場的機構,中小銀行為了大量發放理財產品,只能“以價取勝”—不惜推高收益率來爭奪市場。
普益財富監測數據顯示,2011年5月30日-6月5日,華夏銀行發行的一款28天產品,年化收益率為4.6-5%;光大銀行發行的10天產品,根據投資起點不同,年化收益率可達4-5%;興業銀行的5天期限“端午理財”產品,年化收益率為3.6-4%;中信銀行29天理財產品年化收益率為4.2%。在一些股份制銀行的推動下,目前一年期理財產品的最高預期收益率已高達6.2%,遠高于同期存款利率最高3.25%的水平。
為了以高收益率招攬投資者,一些中小型商業銀行更是積極推進針對高端客戶、風險相對較高的證券投資類理財產品。這類理財產品一般通過引進私募作為次級受益人,采用優先次級的結構化設計,并利用預警線和止損線的設置來降低投資者風險。光大銀行則發行超過50款證券投資類理財產品,同類產品市場占有率超過50%,而且,期限也多在1-2年,預期年收益率高居5.5-6.5%。而民生銀行所發行的證券類理財產品則以高收益著稱,分別于2011年3月18日、25日、28日限量推出了非凡財富資產管理(增利型)理財產品。其中,9天產品(20萬元起)預期年收益率高達4.5%;14天產品(50萬元起)預期年收益率為5.8%;7天產品(50萬元起)年收益率可達到6%,遠高于同業當前同類型產品。
面對中小型商業銀行凌厲的攻勢,國有大型銀行也開始積極介入理財產品吸儲大戰,理財產品的發行步入瘋狂境地。根據理財周報零售銀行實驗室不完全統計,2011年前5個月,個人理財產品發行多達到7525款,平均每月發行逾1500款,超過2010年平均每月發行數的50%。金融界金融產品研究中心的數據則顯示,2011年5月23日-29日,共有308只銀行理財產品發行,較前一周增長32.2%,成為近期以來理財產品發行最多的一周。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指出,2011年一季度商業銀行發行理財產品4萬多億元,同比增加3萬多億元,比去年末增加2萬多億元。
另類理財產品或促產品結構變革
理財產品發行數量出現井噴的同時,產品同質化的問題也日益突出。據初步統計,在2010年1-5月發行的7525款理財產品中,超過6000款理財產品屬于貨幣市場以及組合資產類理財產品,占了市場的80%。而且,這類理財產品基本是批量發行,主要投資于國債、票據資產以及信貸資產等風險較低的工具。
面對同質化競爭與預期收益率不斷攀升的壓力,與大宗商品、白酒等掛鉤的另類理財產品風生水起,極大地豐富了國內理財市場的產品結構。2007年,民生銀行首次推出投資藝術品的理財產品,兩年投資期滿后,投資者獲得了25.5%的實際收益。2008年的股市低迷、基金縮水和樓市撲朔迷離讓另類理財產品著實小火了一把。如今,隨著理財產品的井噴,另類理財產品再次迎來發展小高潮。
與大宗商品以及相關產品掛鉤的理財產品成為2011年上半年另類投資理財產品中一顆耀眼的新星。由于全球通貨膨脹與日本災后重建預期,2010年以來,石油、黃金等大宗商品價格迎來數輪暴漲,因此,不少銀行將目光轉向了大宗商品,如東亞銀行發行“步步為盈1”抗通脹金屬投資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