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限購的本質就是局部性的資本管制,其成功的關鍵在于設計一個有效甄別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的機制。房地產限購是過渡性的制度安排,在今天的環境下,它比傳統的調節手段更為有效,但其成本也十分明顯,即,它阻礙或推遲了部分消費需求的實現。因此,必須進行全面系統的財稅改革,改變地方政府的賣地財政;建立公共性住房的融資、建設、管理機制;借鑒德國、新加坡等國經驗,合理調節投資需求。這三條做到了,房地產限購也就具備了退出的條件。
在許多中國經濟學家的心目中,限購是大逆不道、倒行逆施、離經叛道的經濟政策。的確,限購讓大家很自然地回想起計劃經濟時代,回想起憑票購物的時代,所以,中國經濟學界對于限購似乎有一種本能的反感。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從經濟學的學理上分析限購的本質、理由、適用性及其后果,以求比較系統、精確地討論問題。
限購的基本概念
什么是限購?其本質是什么?限購指的是在市場上對買方或者投資方的數量進行限制,其本質是對市場的一種干預。那么,在什么情況下用數量限制的方式比完全市場化自由買賣(即出價高者得)來得更合理呢?這是本文的核心問題?;卮疬@一問題必須要有一標準,即,必須定義什么是合理。為此我們必須有一明確的社會選擇函數(在一定技術條件下,它演變為社會福利函數),以下第一種限購理論的討論如果僅僅是使用帕累托改進的原則是不夠的,因為我們會涉及各人之間的福利或效用比較。我們的分析采用消費者效用之和極大化這個相對常用的社會福利函數(所謂utilitarian社會福利函數)。也就是說,我們的判斷標準是消費者效用之和是否最大。事實上,只要采用涉及到人際間福利(效用)比較的社會選擇函數(極端的情況是Rawlsian社會福利函數,它是定義在最低福利的人的福利之上的),第一種限購理論都應該定性地成立。但是,如果采用哈耶克等人所認同的個人意志主義(libertarian)的社會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