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估值相對較高,發行時又值市場低迷,上市首日將破發的預期影響了散戶對農行新股的申購熱情,但由于保薦機構抓住了農行的三大亮點進行路演,機構投資者則相當給力。加之上市時進行了多種模式的創新,農行IPO最終功德圓滿。
2010年8月16日,農業銀行(601288)宣告,通過在香港和內地兩地市場成功行使綠鞋機制,最終募集資金221億美元,成為當年全球最大IPO,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系統工程至此圓滿收官。
相比建行、工行、中行等大塊頭,農行的上市時機并不理想。其路演招股期間(2010年6月中旬至7月中旬),恰值上證指數處于年內低點,銀行股的估值水平也受回收流動性等預期的影響回落至2008年金融危機來的最低點。據Wind數據統計,當時14家上市銀行對應2009年業績的加權PE值僅為10.06倍。而農行以2.68元發行,發行市盈率對應2009年業績為14.43倍。農行緣何在極其不利的環境下高市盈率發行且全部行使綠鞋機制?
萬億改制,農行脫胎換骨
成立于1951年的農業銀行,在長期經營中積累了沉重的包袱,不僅盈利能力在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中墊底,資產質量也長期為人詬病。在其他三大銀行借勢資本市場快速發展之際,推動農行改制上市,已經不再是一個企業的經濟問題。而要將資產質量相對低下的農業銀行推上國際資本舞臺,首當其沖的就是為其打造靚麗的身段。
據招股書披露,為使農業銀行符合上市條件,前后進行了國家注資、財務重組、發行次級債券和社保基金入股等四個步驟。
第一步:國家注資。2008年10月,匯金公司向農行注入約190億美元資產(與1300億元人民幣等值)。隨后,財政部和匯金公司簽署《發起人協議書》,財政部以截至2007年末經評估的農行凈資產權益為基礎,保留1300億元作為對農行的出資,發起設立股份公司,雙方各持50%股權,并于2009年1月得到銀監會批準。自此,農行上市主體得以清晰。
第二步:剝離不良資產。2008年11月,農行按賬面原值剝離不良資產8156.95億元,其中可疑類貸款2173.23億元、損失類貸款5494.45億元、非信貸資產489.27億元。財政部以無追索權方式購買該等不良資產,并對其中的1506.02億元以2007年12月31日中國人民銀行對農行免息再貸款方式等額置換,其余6650.93億元形成農行應收財政部款項,且自2008年1月1日起按3.3%的年利率計息。
第三步:發行次級債券。2009年5月,農行在銀行間債券市場成功發行次級債券,包括5+5固定利率、5+5浮動利率及10+5固定利率三個品種,籌集資金500億元。該次發行的次級債券使農行的資本充足率進一步提升。
第四步:社保基金理事會入股。2010年4月,社保基金理事會斥資155.20億元認購農行向其新發行的100億股。農行的注冊資本變更為2700億元,財政部、匯金公司、社保基金理事會所持農行股份的比例分別約為48.15%、48.15%、3.7%。
上述改制中,剝離不良資產至為關鍵。據招股說明書披露,此后農行的不良貸款率從2007年的23.57%直線下降至2008年的4.32%、2009年的2.91%,實現了驚人的脫胎換骨。而且,這批不良資產還“變相地”獲得了利息收入,其中,對財政部6650.93億元的應收款,每年給農行貢獻利息收入219.48億元。2008-2009年,農行利潤總額分別為523.49、739.28億元,上述利息收入占比達41.93%和29.69%。
與此同時,為了確保農行順利上市,監管部門也努力營造外部環境。一方面,央行連續三周向市場凈投放3250億元;另一方面,證監會核準新發基金400億元。2010年4、5月間,交行副行長彭純和建行副行長范一飛出任中投、匯金的主要負責人,被認為管理層為農行做大量的專業人才鋪墊,以加快其上市進程。
圍繞三大亮點開展路演,吸引機構捧場
相對較高的估值、又正值市場低迷,網調顯示,近九成投資者認為農行首日將破發。較低的預期,影響到投資者的申購熱情。A股方面,網上發行有效申購戶數約125.63萬戶,有效申購股數僅1109.52億股,共凍結資金2973.51億元。H股方面,截至7月6日申購結束,散戶申購人數只在10萬人左右,創下幾大內地國有銀行最低紀錄;公開發售部分錄得超額認購僅為5倍,創下中資行H股上市超額認購倍數最低紀錄,而當年工行、建行、中行H股公開發售部分超額認購倍數分別為74倍、42倍和69倍。
與散戶陣營的情緒低落形成對比,機構投資者則熱情高漲。A股方面,向27家戰略投資者定向配售102.28億股,占擬發行總量的40%,極大地降低了對市場的壓力;網下配售部分,173家配售對象有效申購總量為541.5億股,有效申購資金總額為1451.24億元,網下初步配售比例為8.86%,認購倍數為11.28倍。啟動回撥機制后,網上部分股票向網下回撥,網下最終配售股數為50.32億股,配售比例為9.29%,認購倍數仍保持在10.76倍的較高水平。
H股方面,農行IPO啟動之初,其H股基石投資者便早早圈定,包括卡塔爾投資局、科威特投資局在內的11家基石投資者合計認購近54.5億美元;而面向機構投資者的H股國際配售部分認購倍數達10倍以上,其中,頂級長線基金、對沖基金等高質量機構投資者參與意愿尤為強烈。
機構投資者如此給力,得益于承銷保薦機構發掘了農行的三大亮點進行路演。
第一,農行是分享中國機遇最后的蛋糕。農行最大的概念在于,這是最后一家上市的國有大行。據招股書顯示,截至2009年末,農行資產總額88825.88億元,貸款總額41381.87億元,存款總額74976.18億元,占全國相應總額的11.3%、9.7%和12.3%。同時,農行擁有23624家境內機構、3.2億個人客戶,是中國最大的零售銀行,擁有最多的ATM,代理新單保費規模居同業第一。種種數據表明,農行是最后一塊未上市的甜美蛋糕,過了此村,別無他店。
第二,農行的王牌—縣域金融業務。招股書中,保薦機構將農行表述為一家縱貫城鄉,并在城市與縣域兩個市場均占據主流地位的大型商業銀行,具備通過覆蓋城鄉的一體化平臺向客戶提供全面金融產品和服務,進而把握中國未來增長機會的獨特條件。據招股書披露,2009年末,農行在縣域地區的分支機構為12737家,約占全行23624家分支機構的54%,在縣域地區的存款總額及貸款總額分別占全行的40.5%和28.8%,來自縣域業務的利潤總額占全行利潤總額的30%左右。
農行的縣域金融業務近年來增速較快,2007-2009年實現稅前利潤分別為94.34億元、134.44億元、209.45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49%,高于全行30%的水平。另外,這一業務2008及2009年的存貸款利差分別較全行高出55個基點和29個基點。
第三,農行更具盈利潛力。招股書顯示,農行的財務基礎優于同業上市前水平。就收入增速而言,農行2009年的營收為2222.74億元,較上年增長5.2%,增速居四大行首位。尤其是結算與清算業務、銀行卡業務、顧問和咨詢業務及電子銀行業務等中間業務收入增長迅速,農行2009年凈手續費及傭金增長率為49.8%,高于工行的25.3%、建行的25.0%和中行的15.2%。
在機構投資者支持下,農行A股發行價最終確定在詢價區間2.52-2.68元的上限,對應2009年市盈率14.12倍(行使超額配售選擇權后則為14.43倍);H股發行價最終確定在詢價區間2.88-3.48港元的中上位置,即3.2港元,對應2009年市盈率14.67倍(行使超額配售選擇權后則為14.99倍)。
多種模式創新,助力全球最大IPO
根據發行計劃,A股擬發行222.35億股;H股擬發行254.12億股,其中香港公開發售12.71億股,約占全球發售H股總數的5%,國際發售241.41億股,約占95%。2010年7月15和16日,農業銀行A股、H股分別在上交所和港交所掛牌。至8月16日,農行在A股、H股全額行使超額配售選擇權(綠鞋),最終實際發行A股255.71億股、H股292.24億股,募集資金221億美元,摘取全球最大規模IPO桂冠。
農行上市過程中,出現了多種模式的創新。
首先,是在金融行業率先使用“先A后H”的發行模式。建行和中行上市時正值A股市場低迷,采取的均是“先H后A”模式,而工行上市時A股和H股市場表現均向好,所以采取“A+H”同步上市的模式,中信銀行后來復制了工行的模式。農行的模式和中國中冶的上市模式相似,但農行更進一步,采取了“同時簿記、同時路演、差異化定價”的方式。
其次,農行此次IPO還重啟了兩項制度。一是A股戰略配售制度,這是繼2007年6月之后A股首次恢復戰略配售。共有27家投資者參與了農行的戰略配售,認購金額高達325億元,創下了A股IPO戰略配售規模之最。二是全額行使超額配售選擇權機制。工行上市雖然也曾安排了綠鞋機制,但上市后由于股價走勢良好,這一機制并未派上用場。農行此次則真正使用綠鞋持續一個月的時間,超額配售15%股份。而且,農行在行使綠鞋機制中首次引入了“刷新制度”,即主承銷商行使超額配售選擇權買入股票以后,可以在高于發行價時賣出股票,可反復操作,價差歸投資者保護基金,以避免操縱行為。
另外,與工行、中行、建行等中資企業當年IPO定價地選擇在境外如歐洲、美國等地不同,此次農行定價地選擇在國內,國內、國際承銷商全部集中到農行總部大樓,這表明中國大型企業IPO較之以往受到了國際投資者的更多重視和充分肯定。
據農行董秘李振江坦述,農行的上市方案根據三個標準來設計:一是為農行打造一個優質股東名冊;二是實現投資者與發行人雙贏;三是要考慮后市表現,保障融資效率,把農行IPO做成資本市場上的一個優秀的IPO項目。從上市結果來看,農行IPO可謂功德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