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本輪通貨膨脹是過去30年以來我們所經歷的唯一一輪沒有同時伴隨經濟過熱的通脹。在過往同時伴隨經濟過熱的通貨膨脹背景下,我們看到治理通貨膨脹的方法基本上是兩手抓,一手抓貨幣信貸,另一手抓固定資產投資,用不了多長時間通貨膨脹的情況就會自然好轉。這一次,我們沒有看到經濟的過熱,沒有看到投資的過熱,但看到通貨膨脹出現了超預期的大幅上升。30年來這種情況首次出現,預示著中國經濟的內部正在經歷一些重要的、具有長期影響的系統性變化。
我們認為,出現這種系統性變化非常關鍵的背景是中國正在走過劉易斯拐點,其產生的一個基本影響是中國的勞動力,特別是低端勞動力正在變得相對越來越短缺。在此背景下,過去幾年,我們看到中國低端勞動力工資連續且快速的上升,這在包括農產品在內的很多領域積累了越來越多的成本壓力。這樣的成本壓力在合適的催化劑作用下通過物價的連續和快速上升釋放出來。統計顯示,糧食類作物價格的長期累計漲幅與糧食作物的勞動力密集程度呈現密切的正相關。我們認為,一個合理的解釋就是在過去比較長的時間里,低端勞動力,或者是農民外出務工的機會成本快速上升,低端勞動力的工資水平快速上升,這種快速上升推動了農產品價格的上升,同時也必然推動勞動力更加密集的產品出現價格幅度更大的上升。
回顧過去30年,農民工勞動報酬的年均增速約為20%,但是,農產品、蔬菜、肉禽生產的勞動生產效率增速達不到這么高,于是,一方面勞動成本的增速高達20%,一方面勞動生產效率的增速顯著低于這一水平,那么,調節市場的唯一結果就是農產品價格水平的此起彼伏、連續、快速的上升。因為農業生產效率增長比較慢,所以,勞動力成本的快速上升在農產品市場率先體現出來。最近這段時間,勞動力成本快速上升的影響已經開始向非食品領域擴散,特別是向其中勞動力比較密集的領域擴散,如服裝、中成藥、家政服務、建筑用工等領域。
對城市經濟總體來講,剔除掉通貨膨脹的因素,過去十年里,職工平均報酬的增速大概在13%,這一水平顯著低于農民工薪酬20%的增速。經測算,如果農民工的工資增速繼續沿著現有趨勢發展,到2014年,占中國GDP54%的行業和部門職工的平均工資水平要比農民工的工資水平更低(附圖)。當然,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