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至27日,八國集團峰會在法國西北部海濱城市多維爾舉行。一改過往美歐爭論不休的慣例,八國在中東局勢、非洲發展等議題上空前一致——嚴辭批評利比亞、敘利亞和伊朗政府,但承諾會給民主轉型的埃及和突尼斯提供上百億美元的援助,并將中東變局定位成“阿拉伯之春”,一如以往給東歐國家變化的定位。今年的八國峰會,一改往年的頹勢,大有東山再起的味道。
近年來,八國峰會之所以被譏諷為“雞肋”,主要就是因為新興國家經濟發展勢頭迅猛。中國、印度、巴西俄羅斯等金磚國家在世界經濟版圖上所占份額越來越大,而日本和歐洲國家的經濟陷入了低迷,美國的經濟霸權也一落千丈。
但是,民主化浪潮在中東國家發酵,帶來了世界格局變化的新契機,也給八國集團的東山再起提供了一塊舞臺。西方各國沒有想到,他們在“9?11”之后,用兩場戰爭的代價,也沒有在阿富汗和伊拉克建立起有效的“植入式”民主機制。但是,突尼斯和埃及卻在民眾的自發性“蜂起”中“變色”,讓看上去相當穩固的數十年威權體制瞬間“垮臺”。
這對西方國家來說,是機遇也是挑戰。所謂機遇,多年來西方國家在中東大力推廣民主,但成效不怎么樣。如今,這些國家的民眾卻自發起來,用和平示威的手段爭取民主,當然讓八國集團喜出望外;所謂挑戰,那就是西方國家都看到,這些國家民眾“蜂起”,背后仍然是對民生改善的渴望。一旦追求民主的熱情不能化為經濟發展的成果,那么他們就有可能向激進伊斯蘭主義靠攏。用一人一票的“西式民主”,建立起激進的伊斯蘭政權,反而對西方產生更大的威脅,并讓西方尷尬。幾年前,哈馬斯在巴勒斯坦選舉中的勝利,就是一個證明。
因此,要讓中東變局成為真正的“西方式民主”,西方各國必須有所作為,在經濟援助上“出血”。正如突尼斯財政部長阿耶德所說,“民主鞏固必須和經濟繁榮齊頭并進,因為如果突尼斯人無法很快覺得民主使他們過得更好、更繁榮,那我們就面臨民主進程失敗的風險。”
如此一來,八國集團找到了“新的主題”,那就是必須用最快的速度,援助發生“阿拉伯之春”的國家。這既可以體現八國集團主導世界格局的“領袖地位”,也可以讓中東的民主進程不偏離“西方軌道”。因此,八國集團在峰會上推出總計400億美元的援助計劃,支持經歷社會政治動蕩的阿拉伯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盡管西方國家在金融危機后還沒有全面復蘇。換句話說,這是西方集團對中東地區推動的“馬歇爾計劃”,是八國集團 “東山再起”的絕佳機會。
在這次八國峰會中,美國的超強地位繼續衰落,歐洲尤其是法國“重返非洲”的野心日益明顯。峰會的東道主、法國總統薩科齊率先拋出實際的援助計劃。他宣布,法國將通過雙邊協議向突尼斯和埃及提供約10億歐元的援助。在2011至2013年間,法國發展署還將向上述兩國提供11億歐元的優惠貸款,以幫助其刺激經濟。法國這樣做的背后,也是為了平衡率先向利比亞投下炸彈的軍事行動,這就是典型的“胡蘿卜加大棒”策略。但是,不管是援助還是轟炸,法國搶在了美國的前頭。不僅如此,對于奧巴馬總統在峰會前提出的計劃——為解決巴勒斯坦問題,以色列要撤回到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前的邊界,加拿大總理哈帕明確表示不贊成。
此外,令人關注的是,八國集團成員國還承諾要幫助非洲達成和平、穩定、發展的目標。其中典型的案例就是,八國集團與科特迪瓦、幾內亞和尼日爾這3個國家領袖舉行了會談,商討援助計劃,而這三國最近舉行了民主選舉。換句話說,八國集團與經濟新興體國家在非洲的競爭,進入了一種體制之爭的新階段。野心勃勃的薩科齊點明了這一點:“非洲國家了解八國集團和非洲新的伙伴關系,將優先支持那些打擊腐敗和爭取民主的國家。”
八國峰會正在卷土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