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是政府失控,不是政府做得太少,而是政府強勢,政府掌控著一切,包括法律機關甚至企業行為
在全國一派狂飆突進的“強拆”進行曲中,綿陽市的“空中樓閣”事件卻被市政府定性為“強拆違規”。截至元月10日的最新報道說,綿陽市政府已經“叫停拆除”,并“責成”相關部門依法對“擅自實施拆除行為”的公司立案調查;公安機關已對“當事人告發的拆除過程中出現的打人事件”依法調查。
這是地方政府第一次迅速、公開、明確地“叫停違規拆除”的例子。盡管略顯扭捏,例如,在具體的措辭中,當事人被描繪得很“不通情理”,還不無深意地強調“災后重建”,似乎災后重建就可以“擅自拆除”并且有“打人行為”似的。但這仍然很不簡單。從“空中樓閣”在元月1日上網開始,綿陽市政府轉彎只用了9天。
這只能是一個“艱難的決定”。因為承認“違規”,就意味著責任,盡管實際上政府常常勿需負責。因為任何一個地方政府都沒有認錯的習慣,或者說能力。他們“不會服輸”,也“輸不起”。在某種不得已的情況下,他們可以軟硬兼施,在主要領導還沒有指示事件的性質“超越人民內部矛盾”之前,做用人民幣解決的準備。
“兩類矛盾”的慣性思維,是地方政府一勞永逸的武裝。一旦主要領導把事件判為“極個別別有用心的人”蠱惑了“少數不明真相的群眾”,解決的辦法反而變得單純了——對敵斗爭的方法立即師出有名。這樣的概括已經非常令人于心不忍,但這是無數公開的事實支持的結論:在這個和平發展的時期,城市房屋拆遷常常伴隨著武力,包括使用城管、一般警力和防暴武裝,也包括被地方政府官員直接動用或默認他人動用黑社會力量等非法手段。
無奈老百姓捍衛房屋的決心往往跟生命一樣頑強。以死相拼的悲劇一演再演。而經濟在發展,地價在飆升,“強拆”正鉚足了勁,勢不可擋。在這萬分緊張也萬分危急的情況下,地方政府仍然不會主動退卻,他們經常“混淆兩類性質的矛盾”,以致黨的最高領袖前不久公開強調,在當前的形勢下,最主要的矛盾是人民內部矛盾。
所以,綿陽市政府在“空中樓閣”事件中的讓步,是突破性的。它的原意,也許只是一個應急反應中的遲疑,接下來是不是還在同樣的拆除軌道上飛奔,也不是難以預料的事情。但實際上,這仍然等于承認了錯誤。而在此之前,還沒有看到哪一個地方的政府在房屋爭奪戰中如此“低調”,如此“示弱”,如此“妥協”過。
為什么說政府承認拆遷公司“違規”,即相當于自己認錯?因為在政府的邏輯里,拆房是自己的事,法律也是自己的事。事實也正是這樣,政府一“叫”,強拆就會“停”(而老百姓無論怎么“叫”都沒用,惟一的作用,就是挨打)。相應的,也不難理解,如果政府“不叫”,強拆也不敢“開始”!再一個悲劇的現實是,“相關部門”和公安機關,需要政府“責成”才會“立案調查”。
這簡直是“違規拆除”的大好時機。同時也強有力地證明了它的發生機制,不是政府失控,不是政府太弱,不是政府做得太少,而是政府強勢,政府掌控著一切,包括法律機關甚至企業行為。
當然,這也是對中國所有“違規拆除”的描述,而不特指綿陽。
然而,我們至今沒有看到任何一個地方政府在法治的軌道上收拾過“違規拆遷”的爛攤子。依法辦事對于依法辦事的政府,是最為輕松自然的選擇;但對于已經駛上不依法辦事快車道的政府,卻是要自己的命。現在,綿陽市政府以承認“違規”的方式退到了依法辦事的起點。但承認本身也許不是太難,而邏輯上應該接受的追究,才是真正的考驗。
綿陽市政府成為必須面向全國人民表演的選手,并不是因為“空中樓閣”事件太大,也不是因為太小,而是恰好。比它更惡性的“違規拆除”,全國比比皆是,基本都挺過去了,但“空中樓閣”的“藝術效果”,恰好遇到暴量增長的微博傳播。
第二,正是事件“太小”,在政治層面沒有升值空間,沒有上層埋單,只能獨自面對。第三,當事人沒有沉默在工程車的輪子底下,事件不在公安機關封閉處理,措辭發揮的空間反而更小。
這正是地方政府必須接受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