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12月10日下午4時53分,當拍賣師報出3500萬元起拍價時,場內一片嘩然。緊接著,競價聲此起彼伏,一分鐘不到,叫價已經達到7000萬元……最終,經過三十多輪競爭,作品以1.53億被電話委托買家競得,加上傭金,拍品以1.7136億元成交。
這不是一場“地王”之爭,這是北京翰海2010年秋拍“慶云堂近現代書畫專場”,拍品為徐悲鴻的《巴人汲水圖》。這一成交結果繼張大千《愛痕湖》、李可染《長征》后再次打破中國近現代書畫作品拍賣紀錄,不僅使2010年的近現代書畫交易再奏高歌,也刷新了藝術家的個人成交紀錄。
價格井噴
人們說,“一件藝術品值多少錢,就看你愿意付多少錢。”《巴人汲水圖》1999年7月3日首次出現在北京翰海拍賣場上,最終以132萬元成交,11年后翻了130倍,價格正如圖中汲水農夫沿嘉陵江邊百丈懸崖的階梯一點一點向上爬,可謂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日漸火爆、眾生狂歡的縮影。正如擊鼓傳花,每個人都確信轉手后能賺上一筆,鼓聲不會讓花在自己手上停下。
在2010年重新排定的“中國藝術品拍賣成交價格前10位”,除了一件《元青花鬼谷下山圖罐》是2005年拍出,另一件明代吳彬的《十八應真圖》是2009年秋的成交紀錄,其余8件均為2010年春秋兩季拍賣中出現的過億成交拍品。
2010年春拍,從香港到北京,藝術品拍賣會接連打破多項拍賣紀錄,幅度之大極為少見。僅上半年就成交了4件億元拍品,再次證明中國藝術品市場進入億元時代。在保利拍賣會上,經過近七十輪競價,北宋黃庭堅書法長卷《砥柱銘》以3.9億元落槌,加上12%的傭金,總成交價達到4.368億元,遠超2005年倫敦佳士得拍賣會上《元青花鬼谷下山圖罐》創造的約2.3億元中國藝術品成交紀錄。另外,拍賣市場資金總量正在擴大,今年春拍香港蘇富比、香港佳士得、中國嘉德、北京保利、北京匡時、北京翰海6家拍賣公司總成交額達116.04億元,遠超2009年同期的63.75億元。
下半年2010年秋拍也不遜色。11月20日晚,中國嘉德秋拍“清代宮廷”專場,書圣王羲之作品草書《平安帖》成為最耀眼的“明星”。《平安帖》以5500萬元起拍,最終由一位電話委托買家出價2.75億元成功競得,加上傭金最終成交價為3.08億元,成為秋拍中的標王。
年末市場呈現白熱化:從11月北京榮寶齋、中國嘉德等屢創紀錄,掀起第一輪高潮,到12月香港佳士得、北京匡時、北京保利等,再到接下來相繼舉槌的上海泓盛、北京翰海、上海道明、杭州西泠等拍賣會,拍價屢創紀錄。其中中國嘉德以41.33億元收槌,3件作品過億,上千萬的多達52件;北京保利以52.8億元收槌,兩件拍品過億,上千萬的達99件;匡時秋拍成交額近11億元,21件拍品過千萬。
砸錢者
在《2009年全球財富報告》中,中國藝術品市場年增長率被計算為25%。該報告稱,中國百萬富翁的人數達到47.7萬人,全球占比4.77%,名列第四,年增幅達31%,名列全球第一,并引領亞洲在財富總量上超越歐洲,藝術品、錢幣、古董和酒類等具有長期價值的收藏品已成為中國財富人群廣為關注的投資品類。截至2010年12月15日,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年度總成交額達502.41億元人民幣,比前一年增長了123%。除了個別身價上百億的大買家,還有誰在購買這些藝術品呢?
幾十年前的收藏家多半是出于愛好,本身對藝術就有一定的鉆研,也愿意傾家蕩產買自己心儀的藝術品,并且一代人之內不會放出去。后來,資本開始進入市場,例如近期我們可以發現國內藝術品市場許多拍品都是5年內反復出現,有的還是短期內不止一次易手,某種程度上證明熱錢的存在。熱錢會發揮其慣有的資本市場屬性,在曲線震蕩中獲利,于是藝術品拍賣市場出現頻繁交易、頻繁易手的現象,這與股市的坐莊等現象有類似之處。
直到現在,有專家提出2010年是“基金進入內地藝術品交易的元年,也是藝術品投資作為資產配置這個概念打動所有財富階層的一年”。首先,很多天價拍品的買家是私募基金,其實就是多名買家湊錢競拍。同時可以看到一些金融機構在做試探性布局,操作途徑包括發行藝術品投資基金和信托計劃、提供藝術品估價服務以及銀行企業的藝術品收藏和藝術贊助等。以民生銀行為例,該行從2007年起開始涉足藝術活動,發行藝術品投資基金(Ⅰ號和Ⅱ號)并參與藝術品市場交易,被指為中國拍賣市場上當代藝術的三大買家之一。2010年,中國建設銀行、招商銀行和中信銀行等金融機構都開發了類似業務。
全世界所有藝術品基金加起來并不超過10億美元,但全世界金融市場的規模卻在200萬億美元左右,所以藝術品作為金融產品顯得微不足道,也同樣極其脆弱。而資金的機構化在藝術品市場中的表現,首先反映在資金規模化的明顯優勢,動輒千萬級的競拍出價已經將個人性購買行為迅速“邊緣化”,類似于股票市場中“機構”和“散戶”的區隔。其次是在操作目標和操作手段上的變化,由于機構收藏的體系化目標和投資基金以投資收益為目的的精確選擇,兩者都不約而同聚焦于那些具有明確文化價值和社會共識的稀缺性藝術資源,造成“名家名作”的價格飆升,從而創造出中國藝術品億元級的價格紀錄。
隨著競拍門檻的急速提升,近兩年的拍賣市場,收藏家、行家不再一統天下,多了很多生面孔。過去活躍在拍賣會上的多是有家學傳承、知識積累的收藏家,如今這種格局被徹底打破,隨著生面孔越來越多地涌入,投資者多了,投機者更多了。
如今藝術品高端市場已經被資本牢牢控制,5年前百萬以上就算高端市場,現在已然漲到500萬元,雖然在500萬元以下的藝術品市場里,傳統收藏者還玩得起,可等到這個市場的優質藝術品全被高端市場拿走后,資本自然就成為了藝術品市場真正的主角。
馬未都曾分析說,由于在中國賺錢的途徑一個個被堵死,很多“閑錢”被逼到了藝術品這個小盤子里來,而這些人往往藝術鑒賞力低下,賭性極強,把藝術品收藏作為資本運作,目的只為賺錢,而這其實是對藝術品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