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彼岸書香
文/菜饃雙全 圖/彼岸書店
彼岸書店的門臉兒,于附近一堆惹眼的招牌當中,低調得一塌糊涂。推門而入,才覺豁然開朗:店面開闊,氣氛靜謐,透著古典雅致的韻味,立時讓人從都市的喧囂跌進溫柔書鄉。
書店的結構和布局,借鑒了中國山水畫的審美:微型拱橋,透明地板下的流水,高大的屏風,禪意十足的包間……濃墨重彩處酣暢淋漓,留白亦令人浮想連翩。
環境當然重要,但最能體現一間書店品質的,還是它所擁有的書。彼岸的書,不拘一格,有厚重,也有輕巧;有流行,也有經典,但從不會偏離人文的情懷和立場。
彼岸的理想,當然不僅是一間書店,它希望成為文化的滋養地,愛書人的庇護所。人們在這兒,不但可以挑選自己心愛的書,還可以參加各種各樣的文化沙龍。開業年余,科學松鼠會、愛智會、周末讀書會等各種民間團體紛紛前來舉辦活動。
田園書屋 “港味”最濃的二樓書店
文/圖本刊記者 翁倩
旺角的“女人街”里,穿插著近十間“二樓書店”的招牌,那是港人低調的文化去處。書店被“逼上二樓”,著實是一種妥協——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香港知識分子采用辦書店的方法進行社會啟蒙。為節省租金,店面只能選在偏僻的二樓、三樓甚至更高。半個世紀后,“二樓書店”群體成為獨特的文化風景。這其中,便有田園書屋。
即使置身二樓,田園書屋的門面與內地相比,依然逼仄得小氣。斑駁的樓道只容一人經過,推門必須小心,否則會撞到門后正在閱讀的人。不足40平米的狹小空間里包含了柜臺、倉庫和雜志區,書本見縫插針地塞滿每個角落,直抵屋頂。
相比其他二樓書店,田園書屋的暢銷書及勵志書少得多,內地買不到的人文社科類書籍卻種類豐富。我問香港的同齡人,每間都有的新書,何苦繞路去田園書屋買?他回答:是習慣。
作為一家有二十多年歷史的老牌書店,田園書屋記錄了這個城市歷經時代變遷的堅守。演員杜汶澤曾說,中學時代,他在田園書屋買到了黃家駒的《再見理想》。那是他人生中第一盒卡帶,從那時起,他開始了他的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