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莊王墓出土的玉葉組佩為國家一級文物,現藏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整幅組佩由兩掛共93塊玉飾組成(缺失5塊),每塊玉飾均為雙面圓雕,做工華麗,寓意富貴,是代表明代皇家服飾禮儀文化的國寶級文物。
2000年末至2001年初,位于湖北省鐘祥市境內的明代梁莊王墓(明仁宗第九子朱瞻及其王妃的合葬墓),被先后三次盜掘。為了保護墓中未知的國寶,考古人員對這座大墓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大批珍貴文物隨即出土,其中一幅華麗的玉葉組佩,以其國寶級的身價和獨特的形貌,令人嘆為觀止。
這幅梁莊王墓出土的玉葉組佩,其主人正是沉睡在墓中的王妃魏氏。整幅組佩分為兩掛,其中一掛的飾件齊全,保存近乎完美,它通長59厘米,總重328.3克,由49件圓雕玉飾穿綴構成,每件玉飾都有一個小穿孔,以黃絲線將它們分九排四列串綴而成。
從玉飾的排列中,人們可以窺見當時皇家特有的莊嚴——組佩的一、三、六、八排,均為4對整齊的玉葉;二、四、七、九排,則分別系著不同的玉飾;第五排單獨橫綴一根玉珩,珩體上有四個孔,分貫四列,以防絲線相互糾結。而另一掛組佩則遺憾地缺失了5片玉葉,盡管存有缺憾,但整幅玉葉組佩依然難掩光華。如那對瑪瑙鴛鴦,一雌一雄,作縮頸鳧游之姿,其細微差別在于雌鴛鴦雙翅收斂,神態安詳,而雄鴛鴦卻左翅揚起掩面,帶出一絲戲水的愉悅。同時,工匠還利用瑪瑙多彩的天然本色作了“俏色”處理,將鴛鴦的羽毛逼真表現出來。
除了做工精致,玉葉組佩還滿載祝福,每件玉飾都根據諧音或特點代表一種寓意:玉葉為“金枝玉葉”,瓜為“瓜熟蒂落”,桃為“逃災平安”,石榴為“多子多福”,魚為“魚水之歡”,鴛鴦則為“百年和美”。
據考證,玉葉組佩又被稱為“玉禁步”,是明代皇室大婚時所用之物。它通常都是一幅兩掛,分別佩戴在腰部兩側。戴上如此華麗繁瑣的飾物,行走時必然不能過快,而緩緩行進中,玉飾還會發出叮叮當當的悅耳之音。因此,佩戴此飾物不僅規范了佩戴者的走姿,還為后宮增添了一股優雅氣質。公元1433年,梁莊王大婚,明宣宗皇帝特意賜給其妃魏氏一幅玉禁步,以表達來自皇家的祝福。不幸的是,梁莊王婚后8年就不幸去世,魏氏感懷丈夫的深情,想要殉情而去,宣宗皇帝便以這幅玉禁步來勸解魏氏,要堅強地活下去。又過了10年,魏氏壽終正寢,遺言便是帶著這件延續了她的愛情和生命的玉葉組佩,一起葬在了愛人的身邊。
蕩姓
唐時,蕩氏為避唐國號,部分蕩人改為陽氏,吐蕃大將蕩沒藏降唐后,亦改稱陽沒藏。蕩姓除在河南、江西、陜西、福建少有發現外,其余蕩氏均已成為湯氏的一支——此圖為現今的陜西渭南,“蕩”姓祖先們曾經生活于此。
相傳在上古時期,“蕩姓”本是帝王之姓——炎帝部落的首領共工,本名就叫做“蕩明”。共工是一位英明的領袖,善于治水和發展農業,在他的領導下,炎帝部落欣欣向榮,實力大為增長。
在后來的擴張過程中,炎帝部落與中原黃帝部落遭遇——這正應了那句“一山不容二虎”的古語,為了爭奪地盤,兩部落大打出手,發生了曠日持久的戰爭。打到最后,炎帝部落終于不敵,大敗虧輸,首領共工也被誅滅。而他的后人為了避禍,四處漂泊,最終流落到了“湯水”流域(在今天河南北部的鶴壁、安陽境內)立足。
也許真的是“成王敗寇”,炎帝部落戰敗后,不光土地、人口被兼并,就連昔日的“王姓”——蕩姓也被貶作賤稱。從此,直到千年之后西周建國,歷代統治者都將“蕩”字列為下等詞義,曰“以此奸夷(的姓氏),用之小人焉”。這時的蕩姓已沒有了昔日榮光,迫于形勢,很多蕩姓族人不得不將姓氏改作“湯”、“煬”等。
如果說,源于炎帝部落的蕩姓承載了太多苦難與屈辱,那么蕩姓的第二個起源境遇就大不一樣了。據史書記載,春秋時宋襄公有一個叫公子蕩的兄弟,此人文武雙全、有勇有謀,他協助宋襄公兩合諸侯、稱霸天下,立下了蓋世功勛。特別是在公元前638年的宋、楚決戰中,公子蕩為了營救宋襄公突圍,身中數箭,不幸犧牲。公子蕩的忠勇讓宋襄公非常感動,戰后他對公子蕩家族大加封賞,“待之諸宗室之上”。 為了顯示自己家族的與眾不同,從公子蕩的孫子開始,后人便將姓改為了“蕩”。作為宋國的豪門貴族,公子蕩的后人大多位高權重,而“蕩姓”也終于揚眉吐氣了一把。
在后來的傳承中,由于各地方言口音的不同,“蕩”常常被念作“湯”,并且與湯字互為通假,比如漢朝時“蕩寇將軍”的官職,在不少史書中就被寫成了“湯寇將軍”。到了唐朝,因“蕩”與“唐”發音相近,出于避諱國號,許多蕩姓之人改姓為“陽”。例如,當時吐蕃的一個將軍名叫“蕩沒藏”,他投降唐朝天子之后,便將名字也改成了“煬沒藏”(也作“陽沒藏”)。
經歷了數千年歷史后的今天,蕩姓主要分布在河南、江蘇、江西等省,其中又以江西境內最為集中——僅在余江一縣,就聚居了全國蕩姓人口的三成以上。
叩頭蟲
叩頭蟲曾經在我國境內廣為分布,但現在棲息地日益縮小,多集中在南方浙江、廣東、福建、江西等省。叩頭蟲的幼蟲在土中孵化后,主要以農作物根莖為食,因此叩頭蟲也是一種農業害蟲。
每逢夏秋季節,在江浙地區的田野中總會出現一種硬殼小甲蟲,它頭尖身狹,長約三、四厘米,乍一看并沒有什么奇特的地方,然而當你將它捉在手中,古怪的事情便發生了——只見它先彎下前胸,將頭部垂下,然后又突然挺直胸脯、頭部揚起,同時發出“咔咔”的聲音,如此反復進行,就好像在不停地叩頭。只要你一刻不放過它,它便會一直“叩頭”下去,樣子滑稽,讓人忍俊不禁,所以這個小家伙就得了個“叩頭蟲”的名號。
叩頭蟲很受孩子們歡迎,見到絕不會放過,一定要捉起來觀看它叩頭求饒的表演。一只叩頭蟲總能給孩子們帶來半天歡樂,直到叩頭蟲精疲力盡,孩子們也不忍心再折磨它,于是松開手指,叩頭蟲連忙躍起,展開翅膀溜之大吉。
叩頭蟲為什么能叩頭呢?這與它獨特的身體結構有關。叩頭蟲的前胸腹板上有一個楔形突起,正好插入到下面中胸處的凹槽中。當凹槽里的肌肉突然收縮,自然而然就帶動楔形突起、前胸和頭部的猛然“叩動”——這有點像我們人類做“仰臥起坐”時的動作:腹部肌肉用力,上半身便能向前挺起了。
只要沒有外力束縛,叩頭蟲能在一次“叩頭”中獲得巨大能量,在叩頭的一瞬間,叩頭蟲身體在千分之一秒內彎成弓形,猛烈撞擊周圍的物體,由此獲得的反沖力能讓它迅速彈開30多厘米,因此叩頭蟲被人捉住后的那種舉動,與其說是叩頭,不如說是想掙扎逃生。
除了用來逃生,叩頭蟲的這種絕技也是它們吸引異性的手段。每當求偶季節,雄性叩頭蟲總會飛到心儀的對象面前,拼命“叩頭”,不斷發出響亮的“咔咔”聲——這種聲音是雄蟲力量的象征,雌性叩頭蟲往往會選擇“叩頭”聲最大的那位作為伴侶。有昆蟲學家就曾統計,在求偶季節,平均每只雄性叩頭蟲的“叩頭”次數都會達到4000多次。
叩頭蟲這種奇特的求偶方式很早就引起了人們的注意,并被附會上了許多詭異色彩。在唐代傳奇小說《霍小玉傳》中,叩頭蟲就被鬼魅當作“催情媚物”來使用,只要將炮制過的叩頭蟲擲到人身上,這人便神魂顛倒,不知不覺便中了鬼魅的圈套。不僅是小說,明代李時珍在修《本草綱目》時也將它記了一筆,“叩頭蟲者,佩之令人媚愛,殺之不祥”,足見叩頭蟲在古代的神秘。
菠蘿莓
當菠蘿莓的果實由綠變白、表面的小籽呈現深紅色時,就意味著它已經成熟,可以食用了。這種水果的外形喜人,味道香甜,除了直接食用、榨汁以及與酸奶混合食用外,人們還可用它制作菠蘿莓奶油甜餅等甜品。
如今,市場上水果的種類可謂極大豐富、數不勝數。對于大部分水果,人們都能將其外觀與口味聯系起來,正如你看到香蕉時不會想出它有石榴味兒。然而,近年出現在國外水果市場的一種名為“菠蘿莓”的水果,卻徹底顛覆了這一常理。
菠蘿莓,顧名思義,它應該具有草莓與菠蘿這兩種水果的特質。的確,菠蘿莓的外形跟草莓一模一樣,不同的是顏色不是紅色,而是奶白色,果實上均勻地點綴著點點猩紅的種子,十分嬌美??膳c我們通常吃的紅色草莓不一樣的是,一口咬下去,口中彌漫的不僅沒有一點兒草莓的香氣,反而會讓你產生錯亂之感——汁液中滿溢的竟然是菠蘿的香氣和甜味。兩種截然不同的觀感和口感在這種水果上得到了完美的結合。
看到這里,有人一定會產生疑問,這是不是用轉基因技術培育出來的新品種?吃了對人的身體是不是有害?這種擔心顯然是多余的——雖然菠蘿莓于2010年才開始在英國出售,但它的培育經歷與轉基因沒有一點關系,是利用傳統的育種手段與技術培育而成的。
實際上,菠蘿莓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草莓品種。它的祖先早在1700年前后便從智利來到歐洲,落地生根400余年了。盡管菠蘿莓具有如此悠久的歷史,但由于后來氣候變化、種植地縮小等原因,菠蘿莓也一度瀕臨絕滅。直到本世紀初,荷蘭著名的草莓育種專家Hans de Jongh重新發現了這個種子資源,經過長達6年的精心選擇與培育,他于2003年重新育成了這一珍奇品種,并將其取名為“Ananaserdbeere”或“pineapple strawberry”,也就是菠蘿莓之意。
在菠蘿莓之前,白色的草莓品種在歐洲市場上并不鮮見,例如在英國水果市場上常見的“White Soul”(白色靈魂)和“White Delight”(白色喜悅)等。但是具有菠蘿香氣的草莓卻極為獨特,因此,菠蘿莓成為了水果市場上的新貴——在英國,一盒125克的菠蘿莓售價可達4英鎊(約合人民幣40元)。
不光是氣味、口感獨特,菠蘿莓的果肉中還含有一種叫“菠蘿朊酶”的物質。這種物質能分解蛋白質,人們在食用大量肉類后,吃些菠蘿莓可以改善身體因大量蛋白質供給而引起的不適。此外,菠蘿朊酶還可溶解阻塞于身體組織中的纖維蛋白和血凝塊,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人體血液循環,消除炎癥和水腫,因此菠蘿莓也是一種藥食兩用的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