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于國內對安全文化宏觀性的闡釋或者偏重于工程技術角度的建構,《安全管理:流程與實施》是一本細致的、充滿人本主義色彩的書。在當下流行的眾多安全管理和安全文化的書籍中,它別具不同的面孔和內容。
隨著國家對安全生產工作重視程度的提高,近些年來國內有關安全管理、安全文化的書籍出版的不少。或許是國人對宏觀思維和宏大結構的偏好,或者是出于開創者建構框架的急迫心情,像此書這樣沉靜、細致的專業書籍反而鮮得一見,這也是這本舶來書的異質之美所在。
這是一本關于安全文化、行為安全和安全管理的實操性書籍。它沒有過多地去闡釋關于生命、健康和安全的意義,有關生命尊嚴、職業安全的意義早已融入它所在社會的血液,是其社會基礎倫理和法律體系的一部分,無需自辯,亦無需再自證。但是在其字里行間,不管是“價值”、“興趣”、“意愿”、“快樂”,還是“團隊”、“參與”、“討論”,都顯示著對人、對生命尊嚴、對健康和安全的關懷和敬重。通讀全書,所看到的不是“安全文化”、“安全管理”這些客觀、外在、表象的概念體系,而是看到在管理的每個細節里,對人性、對人的健康和安全的細致關照,比那些滿目安全文化卻看不到人在其中的著作要“文化”得多。不著文字,而義在其中,這實在值得當下推許林林總總“安全文化”的人好好深思,這是其一也。
作為一本從行為安全角度談安全管理的書,這本書對人性好壞并沒有過多褒貶,而是針對人性的弱點和優點,進行了細致的設計,從流程到制度,既體現對人性的尊重,也充分利用和發揚人性的特點,達到組織的目標。這種科學和理性的態度,較之國人動輒從道德高度斥責褒貶卻疏于流程、制度設計,要深刻、有效得多。行為科學進入安全管理領域,這在國內正處于剛剛興起的階段。如果通過這本書,能把這種科學、理性和實驗的態度,引入到我們的行為安全和安全管理當中,其功亦大焉,這是其二也。
通讀全書,“獎懲”、“參與”、“培訓”、“表彰”、“競賽”、“口號”等等,這些作為行為安全管理措施和手段的方法,似乎在我們的安全管理中也都能看到,并不新鮮。對于我們正在努力從事“管理創新”、“技術創新”的企業來說,這些詞匯似乎都屬舊聞,我們更多地期望著新概念的出現,能夠引領一時的潮流。然而,細細地品讀全書,我們就會發現,同樣的詞匯,在這本書里的意義卻大不一樣,它們不再是概念,而是在管理上細密的設計和深入的功夫。比照我們經常提及的這些概念,別人是在實實在在地做,而我們更多的是在說。同樣的問題,也反映在我們企業的質量管理等諸多方面。在這些我們熟悉的詞匯上,看看別人是怎么做的,甚至就連一個提問方式的設計都花費不少的匠心,這種工匠式的細密,而非大師式的宏闊,值得我們研究安全管理和從事安全管理的人認真借鑒,這是其三也。
這不是一本理論書,里面的每個步驟、圖表和范例,都可以給我們做安全管理的人直接的參考和借鑒,它也代表了真正的行為安全管理在美國企業安全管理中所達到的深度和前沿。它不是短線技巧,它是一種積淀,是細細實實的管理功夫。在當前國際競爭日益激烈的時候,有這種積淀的對手是值得我們敬重和學習的。(楊飛、高英娜譯)
(《安全管理:流程與實施》,〔美〕特里·E.麥克斯溫著,王向軍、范曉紅譯,電子工業出版社二○一一年第二版,定價42.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