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轉的美學本體
二人轉至今有大約三百年的歷史。早期民間稱“蹦蹦”、“雙玩意兒”,“二人轉”之名最早出現在報紙上是在一九三四年的《泰東日報》,但在民間并沒有叫開。直到一九五三年,在北京的一次全國匯演上,東北代表團把二人轉作為正式名稱,并確定下來(田子馥:《東北二人轉審美描述》,4頁,下引此書只標頁碼)。
上世紀五十年代以前的二人轉可以稱為“傳統二人轉”。傳統二人轉完全是民間藝術,是行乞藝術與群樂行為的結合(362頁),有“大秧歌打底兒,蓮花落鑲邊”之說。傳統二人轉基本上是農民演,農民看,是“田間地頭的車轱轆菜”,為官府和士大夫等正統文人所不齒。大多數藝人本身就是農民,農忙時回家種地,農閑時出來賣藝。只有少數藝人專以二人轉為生。傳統二人轉沒有專門的演出場所,田間地頭,場院炕梢,無處不是舞臺。藝人們走村串戶,到農民家里唱,到大車店里唱,也到偏離中心城鎮的深山老林里為伐木的、采參的、打魚的人唱。
經過三百來年的演變,到上世紀四十年代,二人轉已經積累了三百多部經典劇目(390頁),常下單的就有幾十部。二人轉音樂豐富,唱腔有九腔十八調七十二嗨嗨之說。舞蹈承繼東北大秧歌,大開大闔,豪放熱烈。二人轉是東北黑土地上孕育生長出來的獨特的藝術形式。
典型形態的二人轉有兩個演員,一個叫上裝(旦角),一個叫下裝(丑角)。傳統二人轉幾乎沒有女演員,上裝也是男的。上裝包頭巾,也叫“包頭的”;下裝系腰包,戴丑帽,也叫“唱丑的”。二人轉理論家王肯對二人轉有過這樣的定義:“一男一女兩個彩扮的演員,又唱又說又扮又舞,跳進(角色)跳出(角色)地表演一個敘事兼代言的詩體故事。”(《土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