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光標掌控著產值為百億元的企業,完全可以憑著手中的巨量資產踏上福布斯中國富豪榜前十的紅地毯,也完全可以像國內的許多富人那樣為自己添置豪華坐騎,甚至完全能夠盡享一擲千金和品食海外佳肴的闊氣與奢華。然而,陳光標卻選擇了國內一些闊佬們嗤之以鼻的行善好施之道。不過,在如同“撒財童子”般地將個人財富慷慨捐獻給社會的時候,陳光標除了贏得潮水般的掌聲與喝彩外,其高調布善的另類之舉,還招徠了許多的批評與質疑。
愛心的萌芽
在許多中國人的印記中,蘇北代表著一個清晰的符號——貧窮,而陳光標的出生地江蘇泗洪縣天崗湖鄉則又是蘇北地區最為窮困的一個偏僻角落。按照出生順序,陳光標本來在家中應當是排行第三,但是由于缺食斷糧,他的哥哥和一個姐姐在兩歲不到時就被活活餓死,陳光標于是成為了父母膝下的老大。不過,陳光標也像夭折的哥姐那樣品嘗過饑腸轆轆的痛苦生活。按照陳光標后來自己的話說,他在10歲之前幾乎沒有吃過肉,甚至沒有吃過一片完整的饃、一塊完整的餅。
但是,與同村以及鄰村的小孩完全不同,家境異常貧寒并且明白哥姐夭折之訓的陳光標更懂得靠自己的努力去爭取生存的機會和空間。于是,在三年級放暑假的時候,9歲的陳光標就從二三十米的深井中打上水來,然后挑到兩公里以外的鎮上叫賣,給1分錢隨便喝,這樣堅持下來,一個暑假陳光標竟然掙了4塊多錢。臨近開學時,陳光標不僅跑到學校交了1塊8毛錢的學費,而且當媽媽告訴他隔壁鄰居家的小孩沒有錢上學并且一直在家里哭時,陳光標二話沒說就拿著剩下的錢跑到學校為鄰居小孩交足了學費,同時還將書本給領了回來。陳光標后來回憶說,這是他第一次拿自己賺的錢去幫助別人。
當然,令陳光標沒有想到的是,開學的第一天,學校校長在開學典禮上表揚了自己樂于助人的行為,而且班主任老師還當著全班同學的面獎給了陳光標一朵從紙上剪下的小紅花。由于唾沫粘不牢,當時陳光標居然弄了一點鼻涕將這朵小紅花貼到自己臉上。那天陳光標不僅將各個班級的教室串了個遍,還挨家挨戶在村里炫耀了一番。及至后來事業發達了,陳光標仍然會津津樂道地向身邊的人講述著這朵小紅花的故事。
享受到了自己勞動收獲的榮耀和得到激勵表揚的陳光標在接下來的小學三個年級和中學階段都不愿放過星期日和各個長暑假的“掙錢”機會。四年級的時候,陳光標就背著冰棍箱走村串鄉地吆喝著賣冰棍;五年級暑假時,他就拖著板車到村子里收糧食去鎮上賣,一次可以拖500斤,每斤能賺兩三分錢,一車算下來有十幾塊錢的收入。為了能夠收到糧食,陳光標還專門到少林寺學了一點功夫,每次帶著幾個小兄弟,打打把式,逗村民樂樂,村民們就愿意把糧食賣給他。這樣到了初中畢業的時候,陳光標已經在銀行有了1.37萬元存款,成了全鄉第一個“少年萬元戶”。期間,陳光標用賺來的錢為沒鞋穿的同學買過鞋,為小朋友支付過醫療費用。
在回答媒體提出的為什么自幼就樂于幫助別人的問題時,陳光標說對自己影響最大的是父母親。陳光標至今依然清楚地記得,每每遇到乞丐到家門前要飯,父母非但不嫌棄,還會請他到自家餐桌上一起共同吃飯。特別是看到別人家孩子沒奶吃時,媽媽就會放下自己的孩子,給別人家孩子先喂奶。不僅如此,夏天蘇北雷雨多,但在雷雨到來之前,陳光標就能見到父母親跑到別人的道場上幫助搶收麥子。談到父母親言傳身教的影響,陳光標在多次演講中總喜歡用這樣一段話作出概括:“財富如水,應該學會分享。如果你有一杯水,你可以獨自享用;如果你有一桶水,你可以存放家中;如果你有一條河,你就要學會與他人分享!”
過人的商業天賦
靠著自己辛辛苦苦掙來的錢,陳光標不僅讀完了小學和初高中,而且及至1985年考入南京中醫藥學院后,陳光標也不會為接下來5年的大學生活費而發愁。不過,大學階段的陳光標并沒有閑著,而是利用課余和假期時間開始做起了從溫州到淮安、蚌埠甚至南京的服裝鞋帽轉手買賣生意。
總體看來,陳光標在大學時期通過“二道販子”的生意賺了點小錢,但也積累了不少的經驗教訓。一個偶然的機會,陳光標認識了一個在車站旁的淮陰小商品市場做生意的溫州人,兩人決定在一起做棉鞋生意,那是陳光標第一次決定與人合伙做生意。當時,忠厚的陳光標先行支付了3萬元的貨款,可是等貨發過來,才發現那些貨全是偽劣產品,鞋底全是硬紙板糊的,晴天還看不出來,一到雨天鞋底就全爛了。這一次陳光標把辛苦幾年掙來的錢全賠了進去。幸運地是,陳光標并沒有因失誤性挫折而一蹶不振,而是重新拾起自己的老本行——販糧生意。與以前有所不同的是,將本錢賠了精光的陳光標只得硬著頭皮向鄉親們賒欠購糧,而憑借著當年做生意留給鄉親的誠信形象,家鄉的老百姓都愿意把糧食賒給陳光標,藉此陳光標也慢慢開始有了利潤進賬。
從南京中醫學院畢業后,陳光標做過針灸、推拿大夫,在江蘇省社科院應用開發中心當了兩年副主任,后跳槽至南京紅光醫藥公司,任辦公室主任。按照常理,30歲不到的陳光標如果在現有職位上發展應該有一個不錯的前途,但一次偶然的機會卻改變了陳光標的命運。一天上午,陳光標來到藥店閑逛,見一群人圍著一個袖珍式的儀器在反復詢問,他立即上前去看個究竟。原來,這是一個新近上市的耳穴疾病探測儀,把兩個電極夾在耳朵上就能測出身體哪個部位有病。從醫學院走出的陳光標很快捕捉到這一儀器的商業價值,也幾乎沒有做任何思考,陳光標從身上掏出100多元買了一臺探測儀并徑直跑回了家中。
事實上,陳光標購買耳穴疾病探測儀并不是滿足于簡單的檢測之用,而是為了進一步的創新與開發。在陳光標看來,耳穴疾病探測儀如果能讓患者直觀地看到探測結果,那一定會大受歡迎。于是,陳光標特地請來南京中醫藥大學的專家和南京師范大學物理系的專家提供指導,按照自己的想法給耳穴疾病探測儀做簡單的改進,安裝上顯示器外殼,輸入生理圖像,患者只要手握儀器的兩個電極就能在顯示器上直觀地看到自己身體哪個部位有疾病,陳光標將其命名為“跨世紀家庭 CT”。出人意料的是,一個原本簡單的疾病探測儀經過一番創新之后不但獲得了國家專利,而且一上市就身價倍增,價格從原來100多元賣到了8000多元。之后,陳光標很快從單位辭職,并成立了南京金威利電子醫療器械公司,自任董事長。僅僅三年時間,“跨世紀家庭 CT”為陳光標帶來了80多萬元的收入。
然而,隨著更多的同類儀器被開發出來,“跨世紀家庭 CT”的市場份額也逐漸發生了萎縮。也就在此時,陳光標看上了當時南京為迎接世界華商大會所產生的大規模拆遷和重建的機會,并迅速注冊成立了江蘇黃浦再生資源利用有限公司。令陳光標沒有想到的是,自打承接江蘇展覽館舊館拆除這第一單生意開始,他就強烈感受到了建筑拆除行業所潛在的財富價值。除了拆除產生的基本利潤外,拆除之后廢舊鋼材、報廢車胎等建筑垃圾的處理更是一座金礦。為此,陳光標特地從德國引進了6臺垃圾處理設備,并將其命名為“變形金剛”。按照陳光標的計算,每一平方米的房屋拆除可以產生0.5噸建筑垃圾,這些建筑經過“變形金剛”粉碎成乒乓球大小的均勻顆粒,再以每噸20至30元不等的價格賣給修高速公路的工地做路基,從而實現拆除業的二次盈利。正是如此,僅垃圾處理一項,陳光標的公司在2010年的收入就達103億元。
的確,強大的盈利收益支撐了陳光標的再生資源利用公司在過去不到8年的時間中迅速擴張。資料顯示,江蘇黃浦再生資源利用有限公司時下在全國擁有大型設備600多臺,其中從德國進口的“變形金剛”80臺,是目前國內最大的高科技環保拆除公司,也是國內唯一一家能把建筑垃圾二次利用的公司。公司先后參與了江蘇、上海、北京、天津、廣州、四川、香港、山東、山西等十多個省市的廢舊拆除工程,拆除面積累計達2億平方米,回收廢舊鋼材數百萬噸,拆除下來的混凝土作為道渣使用,可供四車道的滬寧高速公路由南京鋪設到上海。
危難之中顯身手
伴隨著公司規模的擴大和盈利能力的增強,陳光標向社會提供的捐款資金也與日俱增。不過,雖然在2003年以前陳光標已經向社會捐款達一千多萬,但他的知名度依然很低。公眾廣泛認知陳光標則是從四川汶川發生地震后開始的。
與許多只能通過電視或者報紙了解5.12汶川地震的普通民眾不同,陳光標對于這次特大災情的感受格外地直接和強烈。地震發生的當天,正在主持召開股東會議的陳光標聞訊后立刻中止會議,并作出了親率60輛工程車和120多人的救災隊伍奔赴災區的決定。這支隊伍日夜兼程,在地震發生的第二天幾乎與軍隊同時抵達了災區,成為自發抗災抵達地震災區的首支民間隊伍。而在從合肥臨出發前,陳光標特地隨身攜帶了200萬元的現金支票,到成都后提出25萬元,一路向災民發放100到200元不等的救濟資金。
讓陳光標倍感欣慰的是,他帶來的工程車隊由于非常諳熟建筑物的拆除和垃圾分揀技術,竟然在救援現場發揮了意想不到的作用,甚至后來趕到災區的溫家寶總理握著陳光標的手稱贊道:“你是一個有良知、有靈魂、有道德、有感情、心系災區的企業家。”的確,陳光標肯定畢生不會忘記拼命奔波于汶川災區的那段特殊時光。在幾乎沒有洗臉和刷牙的54個工作日里,陳光標和他的員工共救回128條生命,掩埋了6000多具遇難者的尸體。而在救災期間,陳光標共捐出785萬元現金、2300頂帳篷、2.3萬臺收音機、1000臺電視機、1500臺電風扇、8000個書包……。為此,民政部特地將“中國首善”的殊榮授予給了陳光標,以表彰他在救災中的特殊貢獻。
如果說陳光標的汶川勇敢行動讓人們見識了一個企業家的社會責任的話,那么去年青海玉樹地震和甘肅舟曲泥石流發生后陳光標的一系列善舉更進一步向公眾展示了其作為企業家所追求的思想道德境界。數據顯示,玉樹地震之后,陳光標在玉樹捐資建成了46所希望小學、購置了上萬套校服、8000個書包以及數萬臺電腦,累計捐款捐物達2100萬元。而在甘肅省舟曲縣特大山洪泥石流的救助中,陳光標除特地派出由16臺重型機械和23人組成的救援隊趕赴災區外,還在災后向舟曲捐獻了一千萬元現金及5千臺電腦。
當然,陳光標慷慨的救災與賑災之行并不拘囿于國內。今年3月11日,日本發生里氏9級的強震,聞訊后的陳光標立馬率領幾個工程技術工人于第二天奔赴抵達日本,在地震中心的福島縣,陳光標租借了8臺挖掘機,并成功地救出3條生命。此外,陳光標還向日本地震和海嘯災民捐款200萬元人民幣。“慈善不分國界、不分民族、不分信仰”,陳光標這樣回答媒體對自己日本救災之行的提問。不過,在民族情感與國際義務的天平上,陳光標最終還會選擇前者。在參與日本震災的救助過程中,得知云南盈江平原鎮發生地震后,幾乎沒有做任何思考的陳光標迅速折回國內,并兩次奔赴云南參與救災,其間陳光標向中華慈善總會捐款20萬元,并向平原鎮400名災民派發了20萬元的慰問金。
實際上,陳光標的救災義舉并不是最近幾年才發生的新鮮事。2003年“非典”期間,陳光標就向安徽省醫療機構捐贈了800臺遠紅外溫度檢測儀和200萬元現金,用以“抗非”之用;2004年底,印尼遭遇海嘯,陳光標向海嘯災區捐出500萬元。而在對智利地震、海地地震和巴基斯坦水災的救助中,國際社會和相關機構都能看到陳光標積極捐資捐款的身影。
敲鑼打鼓做慈善
登陸百度或者谷歌搜索網站,輸入關鍵詞“陳光標”和“人民幣墻磚”,打開相關新聞頁面,隨之就能看到這樣一幅場景:在中國工商銀行江蘇分行會議廳里,以10萬元為單位捆成一塊“墻磚”, 共330塊組成一堵半人高的“錢墻”,共計人民幣3300萬元;西裝革履的陳光標站在這堵“墻”的后面,面對鏡頭展開雙臂和笑臉。據悉,這筆資金和一些沒有亮相的支票加起來一共是4316萬元,由全國513名企業家和愛心人士共同捐贈,集中用于2011年春節期間對新藏云貴川等身份的貧困慰問和資助活動。而對于網上流傳的“錢墻”照片,陳光標非常滿意,他甚至將照片印成大幅掛歷拿來送人。
高調、張揚,以最特別的方式刺激著人們的眼球,是陳光標作為慈善家留給人們的印象。在重慶南山愛心養老院,陳光標為養老院的150位老人每人送去1000元的紅包時,還特地請來威風鑼鼓助陣,而且兩次親自敲響鑼鼓。在臺灣,2011年春節期間,陳光標攜帶著1.13億元人民幣的大紅包展開了六天的“感恩慈善之旅”,其中幾個經典的畫面在臺灣各大電視臺滾動播放:陳光標胸掛特制的紅色愛心形大徽章,游覽車變成了運鈔車;受訪時,陳光標特意秀出西裝內口袋上繡的“富而有德 德富財茂”八個大字;不僅如此,陳光標還手捧著53朵玫瑰到一代歌后鄧麗君墓前流淚獻唱。
事實上,陳光標不僅在現實中踐行著高調慈善之舉,而且對于未來更是異常張揚。在臺完成了“感恩慈善之旅”回到大陸后,陳光標對媒體表示,只要臺灣民眾同意,他會捐出全部家產,并號召中國企業家捐獻,全力興建臺灣海峽海底隧道高速鐵路。無獨有偶,面對著比爾·蓋茨和巴菲特來中國舉行“勸捐晚宴”遭受冷遇的狀況,憤然之中的陳光標特地給蓋茨和巴菲特寫了一封信,并將其曬在公司的網站上,承諾自己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將不是捐出一半財富,而是“裸捐”,即在死后將所有個人財富捐贈給社會。另外,陳光標希望今年能到美國給窮人發紅包,明年則計劃到日本和新加坡濟貧,目標是做“世界首善”。
在回答媒體提出為什么那么高調作慈善的問題時,陳光標稱自己捐的不是錢,而是一種理念,只有通過敲鑼打鼓做慈善,才能喚醒更多人的靈魂和良知,讓更多的人做好人,做善事,特別要用鑼鼓聲震醒全國悶聲發財的隱形富豪。在陳光標看來,中國有許多的“隱形富豪”,這些人口袋中的錢足夠再建一座新的現代化北京城,而拿出其中20%就足以解決全國4000萬貧困人口的吃飯和就業問題。
的確,陳光標的“首善”之舉起到了明顯的示范效應。江蘇省在2003之前的慈善基金款項加起來不到一個億,但去年的各大慈善加起來則突破80億,這其中無疑有陳光標這個身邊榜樣所發揮的作用。另外,受陳光標率領員工奔赴汶川災區的影響,四川內江浦發房地產公司董事長黃明德和杭州圣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林曙曉當時向媒體承諾向災區各捐200萬元的現金。之后,在陳光標發起的2009年赴汶川春節慰問的活動中,全國有500多名企業家積極響應,并最終籌得7000多萬元慰問金,同時還有100多位與陳光標一道前往汶川與災民一起過年。無獨有偶,陳光標的赴臺“感恩慈善之旅”也引來了全國200多位企業家的踴躍加入,并最終籌得高達1.13億元的善款。
必須強調,陳光標效應之所以能在全國明顯發酵,除了人們看到大災面前陳光標挺身而出外,還主要是陳光標慈善之舉持續性的感染。資料顯示,從1998年至今,陳光標都會將公司利潤的50%以上拿出來捐贈給社會,截至目前,陳光標捐贈的款物價值已經超過14億元,幫扶困難群眾70余萬人。按照陳光標自己的說法,如果不做慈善,論身家應該進入中國富豪榜前10位。當然,對于陳光標慷慨解囊的義舉,各級政府都給予了鮮明的支持與回應。目前,陳光標不僅獲得了“全國抗震救災英雄模范”和“全國道德模范”的國家級稱號,而且捧得了全國五一勞動獎章。而一個最為直觀的形容是,如果將陳光標獲得的CCTV經濟年度人物大獎、中國最具號召力慈善家等1500多本榮譽證書摞疊起來,竟可達兩層樓房那么高。
不應背負的質疑
“胡鬧” “作秀”“偽善”……,高調行善的陳光標在獲得了此起彼伏掌聲的同時,更清晰地聽到了各種質疑與批評之聲。有分析人士認為,慈善作為一項全社會的公益事業,不應當帶有強烈色彩的“自我標榜”行為,否則就必然扭曲愛心傳遞的真實意義和社會感情,助長并滋生社會虛偽和偽道德。也許對于這樣的高談闊論,陳光標還沒有足夠的理論功底作出入木三分的應對,但對于許多現實的疑問,陳光標必須在無奈之中給予一個一個地回應和澄清。
對陳光標式慈善的“作秀”評價是一種極具蠱惑性的聲音。對此,陳光標認為,“作秀”有兩種,一種是表面說得很好卻無實際行動,認捐時牌子舉得很高但掏錢時卻無下文,這是虛假的“作秀”,惡意的“作秀”,終究是站不住腳的。而另一種是實實在在做了好事之后不愿埋沒自己,要大聲說出來告訴大家,如果這也叫“作秀”,那也是善意的“作秀”。因此,陳光標呼吁:“希望更多人像我一樣高調做慈善,拿著真金白銀去‘作秀’!”
在所有外界的批評中,令陳光標最為憤慨的是有人玷污他的慈善動機,即試圖借慈善之行達到提高企業知名度進而從中漁利的商業效果。對此,陳光標承認做慈善確實給自己帶來了很多榮譽,也提升了企業在公眾心目中的文化形象,但并沒有轉化為效益。陳光標表示,很多人都認為我有政府背景,政府在支持我的產業,但事實上中國政府的各級領導人在商業上沒有幫我賺過一分錢。與此同時,陳光標坦承,自己的再生資源開發公司幾乎沒有做過一手生意,95%以上的生意都是二手或三手的,100元的業務只能賺4-5元。
當然,由于陳光標的慈善資金還涉及到其他企業家的捐助,因此有人懷疑其資金投放后缺乏客觀性憑證。事實上,在陳光標的助理手中,至今還保存著一個10多公分厚的巨大冊子,其中都是陳光標捐款的收據、發票以及各種證明文件的影印件。另外,只要稍微留意就可發現,高調行善的陳光標在捐錢時都格外謹慎,即每次都必須只有在媒體和政府官員共同到場的情況下,接收方才能將捐贈的支票、電腦、車輛、資金以及其他物資現場拿走。如此之高的透明度,即使陳光標后來拿不出發放的憑證恐怕也不值得說三道四。
應當看到,對于陳光標式慈善的質疑所反映出的并不只是人們慈善觀的分歧,它折射了當代社會中人與人之間互信感的缺失和是非標準的錯亂。在不少人看來,只要是自己不能做或不愿做的高尚之事,別人也一定不會和不屑去做,即使做了也是嘩眾取寵。甚至當自己有著不光明的動機與不健康的陰暗心態時,也懷疑別人的行為表現同樣是為了達到某種不良的目的。于是,面對著他人高尚之后的成功,嫉妒暗恨者大有人在,評頭品足者比比皆是,求全責備者更是多如牛毛。
事實上,作為一個合法公民,陳光標完全具備選擇慈善方式的自由和權力,只要其不對社會構成危害,他人就沒有資格說三道四,更何況陳光標的慈善還具有極大的示范效應。應當看到,依托著改革開放的歷史機遇,中國已有一批創業者積攢了數目可觀的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