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引言
海運提單簡稱為提單(Bill of Lading)是國際貿易實務中的一種最重要的單據。《漢堡公約》給提單的定義是:Bill of lading, means a document which evidences a contract of carriage by sea and the taking over or loading of the goods by the carrier, and by which the carrier undertakes to deliver the goods against surrender of the document.《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商法》第71條規定:“提單,是指用以證明海上貨物運輸合同和貨物已經由承運人接收或者裝船,以及承運人保證據以交付貨物的單證。提單中載明的向記名人交付貨物,或者按照指示人的指示交付貨物,或者向提單持有人交付貨物的條款,構成承運人據以交付貨物的保證。”在國際貿易實務操作過程中,海運提單是承運人收到承運貨物后簽發給托運人的證明文件,是交接貨物、處理索賠與理賠以及向銀行結算貨款或進行議付的重要單據。學術界就提單的性質、法律應用、或結合實際案例的論文異彩紛呈,但海運提單的英語翻譯領域卻鮮有涉及。根據筆者在《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以主題檢索,從2000年至2010年,發表有關海運提單的論文共433篇,但直接論述海運提單的翻譯論文卻只有2篇。但是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和對相關國際法規慣例及涉及提單的相關案例的分析,筆者發現涉及提單的英漢互譯大有值得商榷之處。本文希望在以前學者的研究基礎上,通過滲透多學科多角度的辨析,對海運提單中出現的一些翻譯問題加以明確,以幫助商務英語教師和學生在教學中正確地理解海運提單,外貿人員在實務中準確地運用海運提單,避免因概念混淆而導致不必要的經濟損失。
二、“過期提單”的翻譯
國內的權威國際貿易教科書,如姚新超編著的《國際貿易運輸》,對過期提單(stale B/L)做出的定義為:過了信用證規定的最遲交單日期或UCP500第43條(a)款規定的21天最遲交單期的提單;或晚于貨物到達目的港口的提單。通過讀秀學術搜索,從1982年到2010年“過期提單”被專著、教材及期刊共引用1668次,可見這個定義已被國際貿易相關領域普遍接受,影響相當廣泛。但是“stale B/L”翻譯成“過期提單”是否合適,卻值得討論。
首先從法律上說,“過期”一詞等于失去原有的效力,那么,失去效力的提單就等于作廢提單,即它不再具有有效的人們公認的三個屬性。那么實踐中提單簽發后什么時候失去效力呢?我國《海商法》第74條規定,提單是承運人在目的港據以交付貨物的保證。在承運人交付了貨物后,提單作為運輸合同的效力仍沒有失去,該效力只有到法律規定的訴訟時效期滿才會結束。可見,一份有效的提單,在向承運人“兌付”貨物之前總是有效的,只是晚于規定時間向銀行提交提單,或提單晚于貨物到達收貨人,并不對提單效力產生任何影響,如果非要區分有效提單和過期提單的話,過期提單應該是指因“兌付”了貨物而失去效力的提單,這顯然與教科書上定義的“過期提單”的概念是相左的;其二,就提單的效力而言,在無特殊理由情況下,沒有任何法律會強制宣告一份有效的提單過期作廢,現存法律中也找不到因目前過期提單定義中提及的兩項原因而宣告提單作廢的規定或判例,因此“過期”提單的概念沒有任何法律依據。
從詞義學角度上說,stale的法學意義是“過了時效的”,國際商會500號出版物《跟單信用證統一慣例》1993年修訂本第42條規定:“凡要求提交運輸單據的信用證,除規定一個交單到期日外,尚須規定一個在裝運日后按信用證條款規定必須交單的特定期限。如未規定該期限,銀行將不予接受遲于裝運日期后21天提交的單據。”條文本身根本就沒有使用“過期”這個詞;ISBP (《關于審核跟單信用證項下單據的國際標準銀行實務》)中關于單據日期第13-19段也只是提到,在過了信用證有效期或提單簽發21天后,運輸單據為“過時了的單證”(Stale documents),即過了信用證或UCP規定的交單之時,并不是失去時效的單證。所以看來,“過期提單”的翻譯是國內學者的誤譯,其分類定義也是沒有實際意義的。
但是錯誤定義過期提單的后果卻比較嚴重,第一,如果讓只是過了信用證交單期的提單理解為過期的作廢提單的話,提單持有人對貨物的占有權或控制權就無法實現,這會嚴重破壞依據提單性質建立起來的國際貿易信用體系的穩定;第二,如果讓晚于貨物到達目的港的提單過期失效的話,提單持有人無法向承運人主張貨物,如果發生貨物索賠,運輸合同關系也無所依從,提單持有人的利益和權利將受到極大的破壞。
但是在實際業務中,由于船公司的工作效率低,延誤簽發提單時間,或提單內容出現打印錯誤,導致需更改或換單,或提單從船公司簽發后傳遞至發貨人手中延遲等,以至于提單晚于貨物到達目的港,或由于出口商在取得提單后未能及時到銀行議付,形成晚于運輸單據簽發日期后21天才提交的提單確實客觀存在,那么提及此類提單時如何描述呢?筆者認為無論從其實際應用,還是法律性質,將“stale B/L”翻譯成“滯期提單”更為合適。
三、“可轉讓提單”的翻譯
提單的一般分類有記名提單、不記名提單和指示提單。其中在國際貿易中使用率最高的是指示提單,這是一種在提單收貨人欄內填寫“憑指定”或“憑某人指定”字樣的提單,此種提單可通過背書轉讓,因而又稱為“可轉讓的提單”。但是對于“可轉讓的提單”的這種轉讓性質是翻譯成negotiable還是transferable,翻譯界一直存在爭議。據筆者通過可查閱到的資料統計,目前詞典、論著及教材用 Transferable B/L 的共840條,用negotiable B/L共883條。甚至一些權威詞典,如《最新英漢經濟貿易詞匯大全(修訂版)》和《英漢經貿大詞典》等,都將“可轉讓的提單”同時翻譯成transferable B/L或negotiable B/L。按照術語翻譯的詞義單一性特點,提單用語翻譯應該是唯一和固定的,一個專業術語對應兩種英譯顯然不妥。那么這兩種譯法是否完全一樣?transferable 和negotiable 到底有什么區別呢?我們應該從不同角度對其翻譯加以明確。
從票據流通性角度來看,流通分成三種形式:過戶轉讓(assign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