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益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中,提高核心競爭力一直成為中國企業關注的焦點,而技術則是核心競爭力的核心。企業如何在不同的外在環境與內在特性變化的條件下,合理選擇技術獲取型FDI的進入模式,將事關一個企業逆向獲取技術的效果,關乎一個企業技術水平與積累能力的持續性提高。因而,技術獲取型FDI的模式選擇十分重要。
一、TSFDI模式選擇的影響因素
技術獲取型對外直接投資即TSFDI(technology sourcing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是一種以獲取東道國的智力資源、研發機構等技術要素為目標,以新建或并購海外R&D機構為手段,以提升企業技術競爭力為宗旨的跨境資本輸出行為。企業的技術獲取方式分為內部獲取和外部獲取兩大類。內部技術獲取主要包括內部研發和內部整合;外部技術獲取主要有五種基本方式,包括外包研發、合資、收購、技術許可和購買設備。在對外直接投資中,企業逆向獲取技術的模式包括跨國并購、新建海外研發機構、建立技術聯盟或戰略伙伴關系進行合作研發等,TSFDI的模式選擇常常受到以下因素影響:
(一)技術特性與技術獲取模式
企業的技術創新與獲取活動和技術生命周期密切相關。當技術處于生命周期的后期,意味著該技術已經相當成熟,此時企業再進行內部研發的意義不是很大,外部購買(主要包括跨國并購、技術許可)將是一種比較適宜的技術獲取方式。技術的不確定性也會對企業的技術獲取模式產生影響。當技術不確定性很高,研發風險很高時,企業會傾向于尋找合作伙伴來共同分擔風險。高昂的技術研發成本一方面意味著企業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另一方面也會給企業帶來很高的開發風險。這些都會降低企業進行內部研發的動力,此時,建立技術聯盟或戰略伙伴關系進行合作研發會是首選。
(二)企業特性與技術獲取模式
企業規模影響著技術獲取模式。隨著企業規模的增大,從外部獲取技術的傾向增加。因為大企業常常擁有自己的研發機構,相對小企業具有更dSvaEUqEZ8VjmjfUQ/d0XSXfBEA/2KgGYgUeX6XGjsY=好的吸收能力,技術獲取的能力更高,從而傾向從外部來源獲取技術。因而在實踐中,能順利進行TSFDI的企業多為大中型企業,這類企業擁有的資源比小企業多,容易被選為合作伙伴成立技術聯盟,常常傾向合作研發來獲取技術。同時企業的研發經驗越豐富,越有利于降低新技術的研發費用,還能夠降低交易費用,因此,企業會選擇并購、合作研發等外部獲取技術模式。
(三)環境特性與技術獲取模式
在市場競爭非常激烈的情況下,企業可能選擇內部研發的方式以保持其在市場上的競爭優勢,也可能會選擇合作研發或外部購買。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更看重獲取技術的時效性,會優先選擇技術聯盟或跨國并購模式。此外,當市場競爭日益加劇,市場不確定性增大時,為了抵御風險,并利用雙方資金及技術資源實現“協同效應”以保證研發成功,企業選擇合作研發的傾向會增加。另外,技術獨占性的強弱也對企業的技術獲取模式產生影響。一方面,技術獨占性高,企業的權益可以得到很好的保障,知識的溢出相對較少,也愿意和其他企業進行合作開發,達到“獲取合作伙伴的隱性知識”的目的。
二、基于中興通訊TSFDI的案例分析
成立于1985年的中興通訊是我國最大的通訊設備制造業上市公司,也是中國重點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創新試點企業和國家863高技術成果轉化基地,擁有移動、數據、光通信以及交換、接入、視訊等全系列通信產品。2004年12月,中興通訊作為中國內地首家A股上市公司成功在香港上市。2008年率先進入全球100家頂級電信運營商的前50名,成為全球電信設備領域的“五強”之一。中興通訊每年以近銷售收入10%的比例投入研發,關注技術標準與專利。截至2009年底,中興通訊擁有26000多項中國專利申請(2009年中國專利申請排名第一)及2800多項國際專利申請(2009年國際專利申請增長200%),2009年實現銷售收入602.73億元,其中國際市場銷售收入占比近50%。中興的迅速崛起離不開企業的自主創新和TSFDI,中興選擇了扎實和穩健的TSFDI模式,促進逆向技術溢出,實現企業自身吸收能力、自主研發能力的質的提升。
(一)中興通訊TSFDI的模式特點
1. 設立海外研發機構,形成全球技術獲取網絡。1998年6月,中興通訊在美國硅谷成立科研機構,利用當地先進技術和一流人才,跟蹤世界信息領域最新技術,使中興通訊GSM移動系統在短時間內成功開發、商用到大規模出口海外。2000年9月,中興通訊韓國控股公司成立,主要從事CDMA手機的研發,并在韓國、中國組織轉產。研究所成立不到一年,就成功開發出世界上第一部機卡分離的CDMA手機。目前,中興通訊在韓國、美國的新澤西、圣地亞哥、德克薩斯及法國、瑞典、印度等國人才最集中的城市已經設立了8個研究開發機構,加上國內的研發機構,共16個全資科研機構,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全球研發網絡(見表1)。
2. 建立技術聯盟,實現優勢互補。與國外高校、科研機構及國外公司建立技術聯盟,快速實現技術獲取及創新能力的突破,這也是中興通訊TSFDI的主要特點之一。1998年8月,中興通訊與美國“德州儀器”合作,在深圳成立了TI-ZTE DSP聯合實驗室,負責DSP技術跟蹤、引進、開發。2002年5月,中興通訊與美國杰爾系統成立“杰爾中興通訊科技聯合研發中心”。雙方共同委派代表成立管理團隊,共同提供人員培訓與技術支持,以及所需的研發設備設施,集中研制杰爾系統所提供的產品應用方案,以及適用于中國及國際市場的核心技術。2009年2月,中興通訊和美國力科公司聯合建立高速信號測試實驗室,有助于中興通訊提升高速信號測試方面的專業水平,并及時獲得測試測量的最新技術和資訊。
3. 建立戰略伙伴關系,形成全球化合作大平臺。目前,中興通訊與法國電信、和黃、思科、愛立信、阿爾卡特、英特爾、微軟等全球著名企業建立了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全面建立了和全球主流運營商以及電信設備商的業務溝通和聯系,同時,中興通訊在全球十二個區域設置了培訓中心,覆蓋了北美、東西歐、南北非、中東、印度、獨聯體等幾乎所有地區的培訓業務,海外員工的培訓覆蓋率總體達到了80%,為贏得技術優勢、人才優勢和市場優勢奠定堅實的平臺。
(二)中興通訊TSFDI的模式選擇原則
總體上看,中興通訊選擇何種技術獲取模式,與企業所處的技術獲取環境有關。其模式選擇的原則主要有:首先,從行業特性來看,IT和通信行業一直是中國企業TSFDI的主要目標行業,在20世紀90年代大部分走出國門在海外設立研發中心的企業都是以IT或通信為主營業務的。因此,中興通訊有著TSFDI的良好行業環境與基礎。其次,在技術特性上,對標準的需求是IT產業的一個重要特點,當企業對技術成為市場標準的需求度很高時,會促使企業進行合作研發。因而,中興在FDI中選擇技術聯盟或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來實現逆向技術獲取。第三,大部分IT企業的研發內容比較相近,在知識產權保護較為充分的海外,實力相對較強的IT企業建立海外研發機構或進行合作研發來保持自己的競爭優勢。但在知識產權保護尚且不足的國內,為了保持競爭優勢,企業更傾向內部研發。因而,中興通訊在國內以自主創新為主,在海外選擇建立研發中心、技術聯盟。第四,IT產品具有開發成本高,邊際成本低的特點,使得IT產業存在獨特的需求方規模效應,加之IT產品更新速度快、生命周期短,因此迅速在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就顯得非常重要,因此中興更多考慮技術獲取的時效性,會選擇技術聯盟或跨國并購模式。
三、結論性提示
結合中興通訊TSFDI的成功案例,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性提示:
(一)市場競爭越激烈,技術不確定性越高,企業優先選擇技術聯盟模式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更看重獲取技術的時效性。當市場不確定性增大,技術不確定性很高時,高昂的技術研發成本與較高的開發風險都會降低企業進行內部研發的動力,為了抵御風險,企業會尋找合作伙伴來共同分擔風險。此時,建立技術聯盟合作研發是首選模式。例如,華為在擁有自主核心技術產權的同時,積極開展與國內外公司、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合作,建立長期、友好、開放、雙贏的合作關系,實現技術開發與合作的全球化。華為已與TI、摩托羅拉、IBM、英特爾、Agere、ALTERA、SUN、微軟、NEC等世界一流企業成立聯合實驗室,廣泛開展技術與市場方面的合作。
(二)技術稟賦越好、且技術對企業具有極端競爭重要性時,采用跨國并購模式
企業在實施外部獲取戰略時,需要內部技術的支持,往往大企業相對小企業具有更好的技術稟賦與吸收能力,且當技術對企業具有極端的競爭重要性時,傾向采用跨國并購模式。例如,華為趁全球高科技產業處于低迷期時在美國展開了一系列小規模收購,并購的技術能迅速提升華為的國際競爭力,帶來突破性增長。2002年,華為對光通信廠商OptiMight的收購加強了其在光傳輸領域的技術實力。2003年,華為收購網絡處理器廠商Cognigine大大提升了其在交換機和路由器核心處理器方面的能力。
(三)綜合運用多種TSFDI模式,以技術創新國際化帶動市場國際化
中國企業應在不同發展階段采用不同的TSFDI模式。在擁有初步技術能力之后,企業可以首先在技術密集地區設立技術前哨,通過監聽技術變化、跟蹤新知識獲得先進技術。同時,中國企業充分利用區位科技優勢,與跨國公司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設立海外R&D機構,加強自我創新能力。而后,通過建立技術聯盟合作研發最終在產業競爭中逐漸超越。因而,綜合運用多種TSFDI模式,實現技術獲取的全球性,創新人才的多國化,一方面提高了自己的技術能力,另一方面掌握了行業的技術動態和市場動態,技術能力的增強成為企業進行市場國際化拓展的基礎。
(四)以利用海外科技人才,獲取先進技術,提高自主開發能力為最終目標
對于以獲取技術為目的的具有管理和技術優勢的大企業而言,海外研發機構、技術聯盟和跨國并購均是最好方式。海外研發機構要求創新主體有較好的研發力量,適宜于獲取技術型的創造性資產;技術聯盟要求雙方在資源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