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當今風云變幻的國際舞臺上,世界軍事的發展令人矚目。科技在不斷的進步,隨之戰爭也不斷在升級,科學技術和戰爭之間有著相生相克、載舟覆舟的辨證關系。
【關鍵詞】科技;戰爭;國防;武器
人類從什么時候有了戰爭,這幾乎是歷史學和政治學無法考證的問題。對于人類社會為什么有戰爭,人們也有著各種各樣的解釋,或許有些人說的是對的,戰爭的根源是人類的競爭本質。在歷史上,對于每個社會來說,戰爭是如此的重要,它關系到每一個社會的生死存亡,以至于每個民族的命運都系于戰爭的勝敗一線。于是,戰爭的方方面面都引起了每個時代的人們的關注,也就有了歷史上以出奇制勝為目的的兵法的研究,也有了當代世界風行一時的以致勝為根本追求的戰略研究,同樣,也有了以避免戰爭為目的的安全研究與和平研究。
然而,科技在不斷的進步,戰爭又在不斷的升級。目前,就戰爭而言,技術的發展比較有利于進攻力量,而防御系統顯然滯后,各種新型武器令今天的戰爭防不勝防,根據過去戰場上武器的發展和對抗措施的不斷循環表明僅僅依靠一種作戰樣式或技術帶來的優勢總是稍縱即逝,正如二戰中同盟國發動的轟炸機攻勢那樣,防空界可以從二戰的轟炸事例中得到鼓舞,因為它表明,防御非核武器的進攻不必毫無遺漏也能打擊進攻的敵軍,英國皇家空軍的轟炸機司令部發現,不管由于什么原因,只要連續數目給地方造成稍高于7%的損耗率,便會嚴重損壞其戰斗力。[1]科學和戰爭一直是極其密切地聯系著的。實際上,通過改革技術而產生出來的新式或更精良的武器可以決定勝負。
一、戰爭是民族和民族、國家和國家、階級和階級、政治集團和政治集團之間相互斗爭的最高形式
戰爭的需要常常處于壓倒一切的地位。在許多時候,掌握科學技術的往往不是科技專家,而是政治家、軍事家。血與火的戰爭,有可能毀壞科技成果,摧殘科技人才,攪亂科研秩序,成為科技發展的障礙。但是,以另一方看,在戰爭給一些科技帶來災難的同時,也可能給科技發展帶來生機和活力。軍事的需要,不僅給一些科技領域提出了任務,明確了方向,提供了廣泛的試驗場而且可以不惜一切代價,要錢給錢、要人給人,使其發展得到充分保障,這無疑又刺激和加速了科技的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世界科學技術有了一個突飛猛進的發展,是戰爭促進科技的有利證明。新中國的科技事業的輝煌成就也與重視發展軍事技術有著密切關系。我國國防科技工業的發展,不僅有效地加強了國家的防衛能力,而且對國民經濟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促進作用,國防工業部門及其協作配套系統的建立,帶動了許多新的生產部門和新興學科的建立和發展。在武裝研制中取得的數以萬計的技術成果,包括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新設備、新材料、等經過開發轉為民用,已經并正在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和民會效益。
二、科學技術在軍事上的應用,即可以加劇戰爭,又可以改造和遏制戰爭
科學技術對于軍事戰爭,不僅是單純的服務和服從關系,而且有著巨大的反作用力。正如恩格斯所說:“一旦技術上的進步可以用于軍事目的的并且已經用于軍事目的,它們便立刻幾乎強制地,而且往往是違反指揮官的意志而引起作戰方式上的改變甚至變革”。手持刀槍棍棒的古代士兵,只能面對面地進行白刃格斗,交手廝殺和各種“陣戰”。隨著科學技的發展,出現了射程遠、威力大的各種武器時,線式戰術代替了“陣戰”。以后又出現過散兵線戰術、集群戰術等等,直到當代的所謂立體戰、合同戰、總體戰,都可以從科技和兵器的發展中找到原因。當然,受科技發展影響的,不單單是作戰方式,還包括軍事思想、編制體制、協同動作、情報偵察、指揮控制等等許多方面,戰爭不但是政治力量和經濟實力的對抗,而是科學技術的較量,誰忽視這一點,誰就可能受到懲罰。[2]卡爾.馮.克勞塞維茨說:“每一個時代都有自己的戰爭的方式,并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和對戰爭的獨特見解。每一個時代都堅持自己的戰爭觀。”科學的發展導致軍事向外層空間滲透并生出相應的戰略是毫不奇怪的。就像其他的技術革命一樣,戰略思想和新技術相結合將驅動現有戰略思想的更新換代。
由于科學技術的加速發展和廣泛滲透,還出現了這樣一種值得注意的動向,即當某一種兵器隨著科技的進步而急劇發展、惡性膨脹時,常常會反過來促成自身的消亡。因此,科學技術和武器,科學技術和戰爭之間有著相生相克載舟覆舟的辨證關系。
三、決策者在戰爭與科技之間的相互作用中起著導向和催化作用
戰爭與科技之間的相互作用雖然有其自身的規律性,但是,決策者,特別是高層決策者的決策正確與否,卻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其作用的方向和發展的速度,為了說明這個問題,不妨拿元朝和清朝作個對比。建立這兩個封建王朝的滿古族和滿族,在人主中原之前,一個屬于落后的游牧部落,另一個處于氏族社會雖然在統治中國以后,都留著落后、野蠻的痕跡,但在兵器及至科技的發展上,卻走著截然不同的道路。元代蒙古族生產雖然落后,但注意利用、吸取先進民族工業和制造兵器的成果,兵器技術發展很快。當時,蒙古人為了對外進行侵略戰爭,實行了兩項發展兵器的政策:第一是特別注意被征服者的器物和工匠,補充自己。第二是實行獎勵政策,不惜高官厚祿、以鼓勵發明創造,這些政策不僅大大有利于兵器的發展,而且在客觀上促進了整個科學技術的進步,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面對西歐各國武器飛躍發展,逐步代替冷兵器的形勢,清朝統治者確夜郎自大,抱殘守缺,使火器不僅未能向前發展,甚至沒有保持住明朝已有的成果,優久的中國歷史,不僅給后人留下了引以自豪的物質成果,而且留下了更為保貴的經驗教訓,鞭策著炎黃子孫繼往開來,為世界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作出弘揚祖先和無愧于偉大時代的貢獻。
四、從二戰看戰爭與科學技術的互利機制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具有兩重性,戰爭也如此。以第二次世界大戰論,以社會學角度看,它是大破壞、大倒退、是飛災橫禍;但從科學角度看,它卻是催化劑、分水嶺、里程碑,是“因禍得福”。如果要是沒有這一場驚天動地的戰爭,當今世界科技的面貌或將是另外一種模樣,而目前席卷全球的新科技革命也許尚未發生,戰后近半個世紀以來科技發展的輝煌成就和巨大影響,或許就是歷史給遭受兩次大戰災難的世界人民的一種補償吧。
在新世紀中,機遇與挑戰同在,希望與問題并存。我們要看清形勢,緊緊抓住新世紀頭20年這個重要的戰略機遇期,既要利用機遇積極進取,加快改革和發展,用科技興國;又要居安思危,增強憂患意識,清醒看到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帶來的嚴峻挑戰,看清發展道路上的問題、困難和風險,充分利用有利條件,克服和化解不利因素,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解決改革和發展中的問題,充分發揮科技的作用。
參考文獻:
[1]J.D.貝爾納.科學的社會功能.1939:241
[2]阿蘭.D.英格利施(加)等著,王彥軍等譯.變化中的戰爭[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329.
作者簡介:孟凡志(1970-),男,遼寧阜新人,碩士,遼寧工程技術大學軍事教學部講師,研究方向:軍事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