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澤偉
時間是一個古老的問題,時間又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有史以來,人們對于時間的把握,似乎只是在時間的運用方面堪稱為卓然有成效,而在哲學認識方面,也即對時間本性的把握上,卻總是含混不清,有著很深的誤解。
一般而言,人們總是把時間看作與空間一樣,認為時間具有獨立自存的性質,把時間看作實體性存在。在此前提下,種種奇怪百出的謬論不脛而走,行騙世人,借助于神通的,借助于科學的,種種面目不一而足。在科學方面,霍金的《時間簡史》堪稱一絕,然而流毒最廣,欺騙性最大。在我們中國,也歷來把時間比作長河流水,孔夫子亦有名言曰:“逝者如斯夫”。事實上,人們把時間看作某一種實體乃是一種普遍的錯覺。
長期以來,人們都把時間與空間等同對待,所謂時空一體。然而,從哲學思辨的角度看問題,也即從時空本性看問題,一個明確的結論是:空間無限,時間有限;空間為主,時間為從。空間具有完全的、絕對的獨立自存的性質,任何事物,無不包容于空間之中。即使是空而又空的純粹虛空的空間,其無所不在的容納性和滲透性仍然是獨立自存的,是客觀外在自立的,任你用什么手段都無法將其消除,即使是在人腦的純思辨中,也無法將虛空的空間抹去。而時間則不同,時間總是與具體的事物、過程結合在一起的。在沒有具體事物、過程的純虛空中,就沒有時間的痕跡、蹤跡。你即使運用全部的思維手段或其他種種手段,離開了具體的事物和過程,根本就找不到外在的、獨立自存的時間實體。
那么,時間到底是什么呢?
關于時間的定義,我們稍后再作論述。我們先來看一下我們是怎樣來使用時間、表達時間的。實際上我們是以地球為基準來表達和運用時間的。我們的時間單位就是地球自轉和繞日公轉所移動的單位空間距離。所謂一天,就是地球自轉一周的空間距離,所謂時、分、秒也就是地球自轉一周距離的相應的等距離分割,而月、季、年等等則是地球自轉一周距離的迭加或地球繞日公轉一周距離的分割或迭加。人類社會任何其他計時手段的運用,最終都要歸結到地球自轉和繞日公轉的這一基準點上。
明白了地球的自轉和繞日公轉就是時間表達的基本內容,我們就可以切入時間本性的主題了。地球的自轉和公轉運動,是一個不斷循環往復的持續過程,而這個持續過程的基本特征就是持續存在。那么,世界上的萬事萬物無論其他內容如何千差萬別,也都有一個持續存在的過程,如人有從誕生到死亡的一個持續存在的過程、一座建筑物有一個從建成到被使用到被廢棄拆除的持續存在過程。如此等等,世間萬物,或長或短,總有一個由生到滅的持續存在過程。而世間萬物的持續存在過程,就是時間本性。所謂時間,就是世間萬物的存續性及存續性的表達和量度。因此,時間是客觀存在的普遍屬性而不是外在的、獨立自存的實體。時間只具有從屬依附性而不具有實體性。在時間概念的定義中,包含著客觀和主觀兩方面的內容。從世間萬物的存續性自身而言,乃是時間概念的客觀本性;從存續性的表達和量度而言是時間的客觀本性為人類所認識、掌握和運用。然而時至今日,人類掌握和運用時間已經是到了收放自如的境界,而對時間本性的哲學把握,卻實在令人不敢恭維。
世界萬物各有其自身的存續性,而只有地球的存續性才能為人類提供衡量世界萬物的存續性的時間尺度。這里面有著非常深刻的必然性,地球作為人類的生存基礎,是人類無法可以有一刻脫離地球的。從最直接的關系來看,人類乃是地球發展變化的產物,人類成為宇宙的精靈,可能不僅僅是地球一個因素的結果,但人類又恰恰是在地球上產生的。人類的生長發展過程,要適應地球的環境,并且要隨著地球環境的變化發展而進化。人類生命的存在方式,更是與地球環境和地球的運動變化息息相關,人類任何時候都在與地球進行著物質和精神交換。從時間的角度看問題,地球的晝夜變化和氣候變化,對人類的生命運動變化和生理活動變化有著決定性的作用。而人類的生命運動變化和生理活動變化既受制于地球的晝夜變化和季節氣候變化,也就必然地與地球的變化相對應,相呼應。于是,人類的生命活動周期和生活活動周期也必然地與地球的運動變化周期有著內在的關聯。而人類在現實生活中所直接接觸和生活于其間的萬事萬物也都包容于地球的存在之中,于是,在地球范圍內的世間萬物的存續性就都包含在地球的存續性之中,以地球的存續性作為時間的衡量基準,具有最大的貼切性、最大的包容性和最高的權威性。因此,以地球的存續性來衡量、表達、量度人類及世間萬物的存續,從而形成人類的時間概念和建立起人類的時間體系也就成為沒有選擇的必然了。
從地球本身的狀態看,地球的存續性特征天然地就是時間的表達、時間的體現,天然地就是時間衡量的基準、標準。地球的存在狀態當然可以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和各個不同的層次來看待,地球的存續性也不單單體現為時間標準。存續性后面其實包含著世間萬物——地球也不例外——的森羅萬象的運動變化內容,而作為時間本性和時間量度的存續性表達,則是把千差萬別的存續性后面的具體的運動變化內容抽象蒸發后僅僅留下了它們共同的東西——即從產生到持續存在到終結的過程形式。也即是講,任何事物都在這個過程形式的規范之中,地球也在這個過程形式的規范之中,凡是具有實在內容的存在物,都逃脫不了這個規范。而對這個過程形式的體現和量度,就是時間。簡單地講,時間就是對世間萬物抽象蒸發了它們的具體運動變化內容的存續性的體現、表達和量度。
地球的存續性和世間萬物的存續性是同質的,所以地球的存續性必然可以量度世間萬物的存續性。而且,地球的自轉和公轉的存在狀態特征,使地球的存續性天然地具有量度世間萬物的存續性的資格。我們知道,存續性之“產生、持續存在、終結”的過程形式,使得量度這個過程形式也必須是“產生、持續存在、終結”的過程形式。那么,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就恰恰是這種過程形式的恒常循環。一個晝夜是一個小循環,一年四季是一個大循環,無論是小循環或大循環,都可以進行無限的等量分割或迭加,從而使得地球的存續性作為衡量或量度世間萬物的存續性表達,可以趨向于無限的精確化。
我們知道,現在通行的時間表達是一天為24小時,1小時為60分,1分鐘為60秒。那么,1小時的實際內容就是地球自轉了1/24圈、1分鐘就是地球自轉了1/1440圈、1秒鐘就是地球自轉1/86400圈。從中我們可以看出:1、時間的流動實際是以地球轉動中的空間位移表達出來的,2、地球是以勻速自轉運動為基礎來表達時間的,3、一天以內的時間表達對應的是地球自轉一周空間位移的等距離分割。
地球自轉一周的長度是既定的,即40075.15公里,地球一般總是勻速旋轉的,于是,對地球而言,運動速度、運動距離和時間表達是三位一體的。經換算:地球的旋轉速度為每秒463.833米。于是,我們的計時鐘表,也就是按相應的比例,與地球旋轉同步移動,就能夠準確計時了;于是,時間就簡單明了地表達在了鐘表的刻度和指針的移動上面。
時間本性就是如此簡單明了,然而卻一直被人們所誤解。無論是一般平民還是學問家哪怕是哲學家們,始終未能對時間作出過正確合理的解釋。為了澄清人們在錯誤的時間概念誤導下所形成的虛幻認識,我們還必須在把握好時間本性的前提下,對有關時間本性的基本內容有所闡述。
首先,我們必須明確認識到時間不是獨立自存的某種實體,時間不具有外在的獨立自存的性質,時間只是一種普遍共有的屬性,它在客觀實存的世間萬物身上體現出來,依附于具體實在的世間萬物,是世間萬物的存續性的體現,表達和量度。也就是說,每一個具體實在的事物都具有自己的時間;或者說,每一個具體實在的事物都有自己的時間體現。進一步講,每一個具體實在的事物只有和自己一體的時間,絕不可能附著或置身于外在的“時間”上運動變化。
然而,我們總會有置身于時間之中的錯覺。事實上,世界上的任何一個具體事物總不會孤立存在的,無論在該事物的前后左右上下,總會存在著其他的事物及那些事物的運動變化過程。如果我們只看到了該事物與前后事物的順序關系而忽略了該事物與左右上下事物的共存關系時,仿佛該事物就在時間中運動變化了。實際上,任何一個事物與外界事物的關系總是立體的而非線性的。在該事物之前的事物有其自身的存續性,這個存續性不會與該事物的存續性相連接;而該事物自身的存續性也不會傳承給此后的其他事物(有因果關系的事物另當別論)。在生生不息的事物消長背后,并非是時間背景的支撐,而有其更深刻、更實在的基礎。
當我們把一個事物放在與周圍事物的關系中考察時,不能單單把共有的存續性進行參照比較,更不能把共有的存續性合并同類項。各種事物之間的共存共生、互相依存、互相轉換的種種復雜關系,應該是我們關注的重點,而恰恰在各自的存續性比較參照上,反倒是一目了然的。從實際狀況看,我們最容易把人自身放在地球的時間中來考察。地球的存續性當然是我們人類及其它事物的存續性的基礎,但是地球的存續性的依據與我們人類存續性的依據是不同的,然而地球的存續性卻可以包容我們人類及依附于地球的其他萬事萬物的存續性。于是我們就認為地球的存續性就可以取代我們人類及其它萬事萬物的存續性,于是我們就認為人類或我們每一個人都生存在外在的時間中,從而把時間作為客觀事物的屬性的性質實體化地獨立出來,并把它當作世間萬物運動變化的承載者或前提條件。這是錯的。我們應該切記,世間萬物,我們人類乃至每一個人,都具有不可替代、不能消除的自身的存續性,都有自身存續性的體現、表達和量度即自身的時間。每一個具體存在物的時間隨該物的產生而開始,隨該物的運動變化過程展開而持續、隨該物的消失即運動變化過程的終結而終止。不是事物在時間中運動變化,而是事物運動變化過程的存續性特征體現為時間。
由此,就說明時間不能脫離開具體的事物及事物運動變化的具體過程而單獨顯示出實在的意義。時間總是具體事物及事物運動變化過程的體現、顯現。即使我們不談任何別的事物、任何別的具體的運動變化,而單單講時間單位“一天、一小時、一秒鐘”,也表達了一個具體的運動過程——地球的自轉運動過程。無論你怎樣抽象,都無法把時間所體現的具體內容與時間分拆開來。時間就是這么一種相對而具體的性質,離開了“天、小時、分、秒”這些量詞,時間就無法表達出來。為什么呢?就因為時間到了這個程度,就不能再概括抽象了,它是各個有限的、具體事物及其運動變化過程的存續性的體現、表達和量度。時間的實在性就在于它的具體性。
人們以往的觀念,總認為時間是無限的。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誤解呢?主要是因為任何一個具體的事物及其運動變化過,無論在它之前或之后,總有其它事物及其運動變化過程存在過和繼起存在著。這前后的事物及其運動變化過程似乎都占據了外在于它們的無限的“時間流”中的一段。這確實是一個不大容易理解的問題。我們從作為事物及運動變化過程的體現、表達和量度的時間本性來分析,無限的時間應該對應于無限的存續性。而無限的存續性是一個虛假概念,講存續性就必定是有限的。因為存續性就在于有生有滅,沒有一個從產生到持續存在到消失的完整過程,就不叫存續性,就無法對之體現、表達、量度。無限的性質是不可體現、不可量度的,而時間量度則是越精確、越精密越好,無法量度的領域就無需時間的存在。作為絕對存在的宇宙本體就不需要時間表達,也不需要時間量度。宇宙本體是無限的,既沒有開始,也沒有終結,談不上存續不存續,而作為事物及其運動變化過程存續性表達和量度的時間,對宇宙本體之無限性是既不能表達什么、也無法量度什么的。
然而,那個“無限的時間流”到底意味著什么呢?那個“無限的時間流”乃是生生不息物質世界中的生滅交替的無限性的體現,而這個生生不息也只是一個比喻性的說法,它是既沒有開始也沒有終結的,根本不能把它看作“時間”的流逝。這個物質世界的背景是宇宙本體,這個物質世界的承載者是宇宙本體而絕不是時間。也正因為作為絕對存在的宇宙本體是無限的,才會有生生不息的物質世界中的生滅交替的無限性。所謂的“無限的時間流”,其實正是宇宙本體的特征顯現。只有宇宙本體,才是世間萬物生滅變化的永恒背景、永恒的承載者。宇宙本體作為絕對存在是包容一切,無所謂變與不變、流動與靜止的。世間萬物可以在宇宙本體中變化流動、產生消失。所謂“無限的時間流”,實質上乃是無限的物質世界的運動變化流,而不是在這個物質世界之外另有一個時間流在承載著這個運動變化的物質世界。無限的物質世界的運動變化流總體并沒有生滅過程,也不顯示時間的特征,承載著這個無限的物質世界是無限的宇宙本體。
時間作為世間萬物所共有的屬性,需要在比較參照中體現出來,實際上,時間就是一個比值關系。如果沒有參照比較,時間本身也就沒有了意義,即使就地球自身而言,在地球一天天、一年年的運動變化中,地球自身的各方面的存在狀況也在發生著變化,那各方面在一天天、一年年的變化程度就和地球的自轉公轉有著相應的對應關系。這就是一種參照比較,并有著確實的比值。對人類社會而言,不同的活動需要不同的時間量度的精確度,有的以年、十年、百年乃至萬年為單位,有的則以秒、千分之一秒乃至萬分之一秒為單位。那么,這個時間的比值關系是什么含義呢?如果我們從事或關注的事物運動變化周期是一天,則意味著地球自轉運動了40075.13公里;如果我們從事或關注的事物運動變化周期是1秒鐘,那就是地球自轉移動了463.833米。就地球作為時間參照的基準而言,時間表達、運動速度、距離變化是三位一體的,所以我們平時的時間比值關系并不要指明地球在轉動中移動的距離,而只要用地球自轉一周的等距離分割即“時、分、秒”就可以了。
明白了時間是相對比值關系,就可以從道理上明白關于物體運動速度與時間成反比例關系的原因了。作為人類時間的參照物,地球的時間是既定的,我們對于時間快慢的比較,有一個慣常的比值,這個比值的實際內容就是地球自轉中移動的一定距離相對應于人類活動中事物運動變化的相應程度。如果地球自轉一周,事物運動變化過程也剛好是一個周期,以此為標準,如果地球自轉一周,事物運動變化過程完成了兩個周期,則時間相對變慢了;如果地球自轉一周,事物運動變化僅完成了二分之一個周期,則時間相對變快了。也就是說,相對于加快了的事物運動變化速度,時間量度變緩慢了;相對于減緩了的事物運動變化速度,時間量度則加快了。這個原理,對于人類的生命歷程特別有意義。例如,一般而言,一個人的受教育歷程為小學六年,初高中六年,大學本科四年,共計十六年。但如果一個特別優秀的學生小學僅用四年,初高中僅用五年,大學本科只用三年就完成了全部學歷,相比較而言,該學生就為自己增加了四年的有效生命。
所謂時間快慢問題,一般而言,只對人類的生命歷程和人類社會的發展有意義。使時間變慢,使我們的生命更加延長,關鍵在于提高我們人類有意義的活動的效率。在地球旋轉的單位周期內,我們的生活內容越多,生命歷程越豐富,勞動創造效率越高,社會的發展水平提高速度越快,地球的時間量度就相對越慢,也就實際上延長了我們的生命周期,延長了我們的壽命。
時間變慢,不在于地球降低旋轉速度,而在于以地球為時間基準的世間萬物的運動變化速度的提高。對于無意識、無生命的事物而言,無所謂時間的快慢,即使對于有生命的一般動物而言,也不可能對時間快慢有什么主觀追求,對時間的流逝,不過是本能適應而已。只有人才在乎時間的快慢。對于一般庸人而言,時間確實過的飛快,一輩子沒有做幾件正經事,幾十年一晃就過去了。古人云:“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活百歲”。對每一個人而言,時間過得快與慢,體現了完全不同的人生境界。
由于時間之于人類有著特殊的意義,因此時間的一個顯著特征“一維性和不可逆轉性”似乎只有和人類的存在方式聯系起來看才有意義。所謂時間的“一維性”即時間只有“開始、持續存在、終結”這樣的單向流逝,或者叫“過去、現在、未來”的單向流逝。這樣的單向流逝與人類生命歷程的單向流逝是完全一致的。時間的一維性與空間的多維性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空間的多維性在于我們無論處于哪一個原點位置,我們都可以向任何方向運動前進,空間提供給我們的想象或聯想是球體式的擴展、膨脹,而時間給我們的想象是直線式地向前后兩端伸展。而且,時間必須依附于具體的存在物才有實際意義。如果時間離開了具體存在物,也就失去了“開始、持續存在、終結”這個時間特征的內在規定性,時間也就不成其為時間了。事實上,當時間量度失去了具體存在物時,時間就失去了自身的意義而融入到空間之中。那就是時空合一了。
時間的不可逆性在形式上是由時間的單向一維性決定的,更深刻的原因乃是由人類生命歷程的不可逆性決定的。人類的生命歷程總是從生命的誕生到生長發育到發展成長到衰老枯竭到生命的結束這樣的過程。而這樣的過程是不可逆的,由于時間量度在不可逆的生命歷程中具有最本質、最必然的性質,所以生命歷程的不可逆性乃是時間不可逆性的本質上的決定因素。其實人類面對生命歷程的有限和不可逆性是十分無奈又很不甘心的,然而我們應該明白生命的意義不在于無限的存在著,而在于生命歷程或人生的生滅交替中顯示出來的生命本真的豐富內涵。
我們再來談談零時間和無限速度的問題。零時間和無限速度歷來被人們所否定。尤其是無限速度,更是被現代物理學所否定。因為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認為物質運動速度極限為光速,而光速僅為每秒30萬公里。如果某種物體的運動速度達到了光速,則該物體的時間量度為零。而我認為這個理論是有局限性的,它即使是正確的,也只限于相對論所涉及或包含的范圍,并沒有普遍的意義。從宇宙普遍意義思考問題,則宇宙物質運動的最高極限是無限速度,而時間量度的最慢極限應該為零。
我們知道,速度等于距離除以時間。在這里,距離有時或更多的時候應該是事物運動變化的過程或運動變化的程度,其最高可抽象概括為事物的存續性。我們首先來考察時間為零的問題。我們知道,地球在一刻不停地轉動著,地球的時間是不可能為零的。對于地球而言,其運動速度是每秒462.833米。這時候,時間、運動變化和運動速度是3位一體的。而以地球時間為參照的世間萬事萬物,如果以秒為時間單位的則就是把地球自轉周長劃分成86400個小段或小格,每小段或小格的距離為463.833米,以此為對照,世間萬事萬物的任何事物,其運動變化的存續性周期的時間就表達為地球自轉移動的小格或小段(以下用小格表示),移動一小格為1秒鐘、移動10小格的為10秒鐘,移動60小格的為1分鐘,以此類推。那么時間為零是什么意思呢?那就是事物運動變化的過程在地球每秒小格的1條刻度線上就完成了,于是,在地球時間刻度上無法顯示具體時間數值。我們知道,在地球時間刻度上計時,在每1秒時間小格上,時間指針必須從小格左邊的刻度線移動一小格到右邊的刻度線上,這實際上就是地球自轉移動了463.833米,如果時間指針僅在左邊刻度線沒有移動,則時間表達為零。實際上,地球不會停止不動,也就是說地球時間不會為零,而具體事物的運動變化過程卻完全有可能在對應于地球時間小格的左邊刻度線或時間小段的左邊端點完成。也就是說,事物發生了運動變化而地球時間卻顯示這個運動變化的量度為零。從哲學的角度上說,也就是事物由量變到質變的那一刻(左邊的刻度線),事物的變化速度為無限速度、時間量度為零。例如,生命的產生和終結那一刻、宇宙物質由激發狀向非激狀態轉化或反向轉化的那一刻。還有的哲學家講過“虛無”也是事物與事物間的界限,那這個事物與事物的界限所對應的時間也是為零。事實上,時間為零的狀態在我們的現實世界中是普遍現象,只是由于人們缺乏這方面的思考與思辨而不去注意它罷了。
在時間為零的變化狀態中,那變化速度就是無限速度。我們知道,一般的速度公式為速度等于距離除以時間。那么在這兒公式要稍微改變一下:即速度等于變化程度除以時間。于是,我們可以看到,在一個事物向另一個事物轉化的那一刻沒有時間量度,也就是說,那一刻的時間量度為零。于是,這個等式的值可以被理解為無窮大。按理講,當一個分數的分母為零時,該等式為無效。但是,在這里的實際情況是,分數的分母確實為零,即時間量度為零,而分數的分子即事物的變化程度卻絕不是零,也絕不是沒有意義,而是發生了質的變化,發生了飛躍,這個變化程度在時間上沒有量度,不可量度。對這個時間或者判斷為零時間,或者判斷為無限小時間。這兩個判斷無論取哪一種,這個分數的值即速度都應理解為無限速度。這個無限速度從哲學的角度上來分析問題,到處都可以看到無限速度的狀況。一言以蔽之,凡兩個不同的變化過程互相轉換的那一刻,就是無限速度狀況,那是動態的無限速度狀況;而不同事物之間的區別,不同過程之間的區別,也是無限速度的狀況,那是相對靜態的無限速度。
從物理學的角度上看問題,無限速度狀態也是普遍存在的。例如物理學界公認引力效應的傳遞速度是無限的。那么,各種場效應呢?如電場效應、磁場效應等的傳遞速度是否也是無限呢?我想也是無限的。而在光電轉換中,當電子轉化為光子,光子轉化為電子的變化過程,其變化轉換的速度也是無限的。事實上,無論在物理世界,化學世界,生命世界,無生命世界;有機界,無機界,它們的種種運動變化過程,生成消失過程,總會有無限速度的變化狀態,或者說零時間的變化狀態出現,這應該是宇宙中的普遍現象。機械運動范疇只是一個特殊的領域,光電的運動速度不應該成為人類認識速度問題的終結,而只應當是人類認識速度問題的階段性成果。當人類面臨著反物質問題、暗能量問題的時候,光電手段就不靈了,而必須在光電手段的基礎上繼續朝前走。怎樣突破光電手段的局限性,將是科學上升到一個新的境界、科學走向未來必須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一個基本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