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我國動物園的動物致害事件時有發生,嚴重損害了游客的人身權益。雖然《侵權責任法》第八十一條對此類侵權行為有明確規定,但是該法條適用過錯推定責任原則無法充分保護游客的合法權益,在學界存在很大爭議。應當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敦促動物園履行注意義務,避免損害的發生。
【關鍵詞】動物損害責任;歸責原則;無過錯責任原則
近年來,動物致害成為侵權案件的新增長點,由于立法缺失,司法實踐中常常發生飼養動物致人損害后,被害人卻得不到及時救濟的情況。2009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十章專門對飼養動物損害責任進行了規定,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動物致人損害的發生,保護了游客的合法權益。但是,該法規定動物園的動物損害責任適用過錯推定原則,引起較大爭議。
一、動物園的動物損害責任的概念及特征
飼養動物損害責任, 是指飼養的動物造成他人人身或財產權益損害時,動物的飼養人或者管理者依法承擔的侵權責任。動物是多細胞真核生命體中的最大類群之一,微生物不屬于動物。學界出于研究的目的,將動物分為飼養動物和野生動物兩種。《侵權責任法》第十章僅規定了飼養動物損害責任。動物園的動物損害責任是指動物園的動物造成他人損害的,動物園應當承擔侵權責任,但能夠證明盡到管理職責的,不承擔責任。
動物園的動物損害責任具有以下特征:
首先,動物園的動物損害責任屬于替代責任。動物園的動物損害責任中,導致損害發生的原因是由于動物基于本能而為的“舉動”造成的,并非動物飼養人或者管理人親自實施侵權行為,也非動物飼養人或者管理人操縱動物實施加害行為。前者視為飼養人或者管理人的一般侵權行為,后者是飼養人或者管理人以動物為工具實施的侵權行為,也屬于一般侵權行為。因此,動物園承擔的是自己管領下的物致害的替代責任。
其次,動物園的動物損害責任適用特殊歸責原則。在《侵權責任法》第十章規定的飼養動物損害責任中,適用多元化的歸責原則。其中第七十八條、七十九條、八十條、八十二條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第八十三條對于直接責任的承擔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終局責任適用的是過錯原則。只有動物園的動物損害責任適用過錯推定原則,不同的情況適用不同的歸責原則體現了立法者對于社會生活的不同情況的區別考量。
二、動物園的動物損害責任承擔適用過錯推定原則的反思
在《侵權責任法》第十章飼養動物損害責任中,幾乎所有條款規定的動物損害責任承擔都適用了無過錯責任原則,即只要存在動物致害行為、被害人有實際損害及兩者的因果關系就認定動物的飼養人或管理人應當承擔全部賠償責任。其中第七十九條、八十條更是沒有規定動物的飼養人或管理人可以減責或免責的法定事由,這意味著無論在任何情況下,只要飼養的動物實施致害舉動并導致損害事實發生,飼養人或管理人就一定會承擔責任,第七十九條、八十條被稱為是《侵權責任法》中最嚴格條款。這體現了立法者對未對飼養動物采取安全措施和飼養禁止飼養的危險動物的嚴厲否定,體現了《侵權責任法》的懲罰性。
動物園飼養的動物種類豐富多樣,不僅包括梅花鹿、熊貓、孔雀等溫和動物,還飼養老虎、獅子、蟒蛇等攻擊性極強的動物。雖然動物園對于動物的管理是十分嚴格的,設置了圍欄、電網等防護措施以保護游客的人身安全,沒有主觀過錯的情況下,不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并且在游客證明存在動物致害行為、被害人有實際損害及兩者的因果關系的情況下,根據法律可以推定動物園存在過錯,應當承擔侵權責任。但是,只要動物園能夠證明自己已經盡到管理職責,即可以免于承擔賠償責任。立法采用過錯推定原則是考慮到動物園的監管能力有限,從而減輕了動物園的責任,但這種做法可能導致動物園怠于履行注意義務,給游客人身安全造成嚴重危險。
三、動物園的動物損害責任承擔應該采用無過錯責任原則
動物園的動物損害責任承擔應該采用無過錯責任原則主要有以下理由:
第一,風險最佳控制者。在動物園的動物實施加害舉動之前,動物園作為動物的管理者和飼養者最有可能采取設置圍欄、圍墻、電網,張貼警示標志等最佳的防護措施以避免動物致害情況的發生。動物園的動物損害責任承擔采用無過錯責任原則,可以敦促動物園積極履行注意義務,事先采取必要的防護措施,起到預先防止損害發生的作用。
第二,報償理論。動物園因為展覽動物獲得較高的利潤,尤其是兇禽猛獸,更是吸引游客前來參觀的重要賣點。動物園在動物的危險活動中獲得足夠的利益,自然就必須承擔動物活動所帶來的風險。
第三,保護被侵權人。在動物園能夠證明自己已經盡到管理職責,免于承擔賠償責任的情況下,由被侵權人舉證來證明動物園一方存在主觀過錯是非常困難的。作為非專業人士,普通的被侵權人無法證明動物園對動物的管理行為是否符合安全標準,也很難對動物活動的危險性進行正確的評估。無過錯責任原則可以減輕被侵權人的舉證責任,充分保護被侵權人的合法權益。
當然,對動物園的動物損害責任承擔采用的無過錯責任原則不必像《侵權責任法》第七十九條和八十條那樣嚴格。可以通過立法規定相應的減責免責事由,如受害人過錯、不可抗力、第三人過錯等。
參考文獻:
[1]張新寶.中國侵權行為法[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作者簡介:劉家昆(1979—),男,遼寧阜新人,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公共管理與法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民法、環境法、教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