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然環境是人發展的必要條件和重要保證。現代社會里,生態環境不斷惡化,人與自然矛盾不斷加劇,嚴重地威脅著人類的生存與發展。解決問題的根本出路在于人類自身。人類應不斷更新認識,提高素質,學會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人的發展;生態危機;生態文明建設
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是馬克思主義新世界觀形成時期的重要著作之一,著作中包含著豐富的生態觀。馬克思認為,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人類社會永恒存在的,不斷發展的,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人與人的關系和人與自然和社會的關系是互為前提和互相影響的關系。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人與自然的關系的主要內容和理想目標。
一、人與自然社會發展的內在統一
人的發展實際上是以人為核心的人—社會—自然三位一體的發展。人是在自然和社會雙重因素的作用下存在和發展自身的。對人的發展內容、條件和結果的認識、理解、衡量與評價既不能離開社會環境來進行,當然也不能離開自然環境來進行。人的發展特別是人的全面發展要求處理好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并且擺正人在自然界中的恰當位置。首先,良好的自然環境是人發展的必要條件和重要保證。馬克思認為,人是自然界的產物,也是自然存在物,具有自然屬性。可以說,人首先是一個自然體。馬克思形象地稱自然界是人的“無機身體”。他指出:“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體而言,是人的無機的身體。人靠自然界生活。這就是說,自然是人們為了不致死亡而必須與之不斷交往的、人的身體。”“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1]作為一個自然機體,人無時無刻不在與自然界保持各種物質、能量、信息的交換,人依自然界而生活,人依自然界而創造。沒有自然界,沒有現實的感性的外部世界,人就什么也不能創造出來,自然界是人的生命活動的“第一資源”。因此,人不能脫離自然界而存在。其次,自然環境的優劣與人的存在與發展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自然環境是與人的生存、發展密切相關的各種自然條件的總和,包括地形、氣候、山川、河流、礦藏、土壤以及動植物等。馬克思說“歷史本身是自然史的一個現實部分,是自然界生成為人這一過程的一個現實的部分”。[1]人的生存與發展總是處在一定的自然環境中。人的生存條件,最基本的是自然條件,是人生存的基礎。因此,優良的自然環境、自然資源不僅有利于人的生存,也有利于人的發展。而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處理不好,不但會影響當代人的發展,更會犧牲后代人的利益,從而喪失持續發展和全面發展的基礎。因此,自然環境危機實質上就是整個人類自身的生存與發展危機。同時,人作為一個自然存在物和社會存在物,有許多需要,包括自然需要、社會需要和精神需要。作為自然存在物,必須滿足人的自然需要,即在勞動中與周圍的自然界進行經常性的物質和能量的交換。良好的自然環境能為人們提供豐富的物質資源,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物質需求。同時,人有享受自然美的精神需求。美是生活的要素,美麗如畫的大自然為人們提供了客觀的審美對象,人們在感受大自然之美的同時,會喚起隱藏在內心深處的審美情趣和美感。并且還會在大自然的熏陶下陶冶情操,愉悅身心,凈化心靈。同時,人們在感受大自然饋贈的同時,又會自覺意識到生態環境對于人的生存和發展的重大意義,從而對生態環境給以更多的關注、更多的愛護,從而,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使人與自然更加和諧。其三,人的發展狀況影響著生態環境的狀況。人成其為人有一個過程,人的發展是具體的和動態的過程,它需要一定的條件,也需要一定的載體,還需要一定的成果來說明。具體地說,一方面,人的發展過程,不僅體現在他自身的能力、素質的提高上,而且體現在他所創造的對象物即人化世界中。在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上,人的發展需要自然環境作為前提和基礎,同時,外部自然界是“表現和確證他的本質力量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對象”。人在同自然界的交互作用中實現自己的愿望、追求和價值。因此,人的發展成果就會體現在對自然界的不斷改造、對生態環境的不斷改善上。人是自然界的產物,同時,人又是有意識的存在物。人能動地認識自然,改造自然,并從自然界中獲取自己生存和發展的物質條件和精神財富。但是,由于人類發展程度的限制,對待自然界的態度和行為就出現了合理與不合理、積極與消極、建設性與破壞性等差別,導致的結果也出現了兩面。如果人類能正確地認識自然界,正確地處理好與自然界的關系,就會通過人的能動性創造性的活動,建設更加適合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優美的生態環境。反之,如果人類不能正確對待自然界,為了自己眼前利益過度地利用自然資源,自然環境不僅不能給人類生存與發展帶來好處,相反地,最終會使人類受到惡劣自然環境的懲罰。近代工業文明的結果具有兩面性,它既顯示出了人類改造和征服自然的巨大力量,也暴露出了人的發展不足。因此,生態環境的好壞,反映著人類文明程度的高低,也反映了人的發展程度的高低。生態環境與人的發展具有一致性。建設良好的生態環境,在某種程度上要靠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才能實現。而推進人的發展進程又有賴于良好的生態環境。人的發展與自然環境的改善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
二、對生態危機的反思
人的發展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因為不同的時空條件、不同的社會歷史背景,使之呈現出不同的歷史階段。當前,人類已步入經濟全球化時代。經濟全球化的加速推進,有力地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也使得生態環境不斷惡化,人與自然之間矛盾不斷加劇。當前,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表現為人口爆炸、環境污染、資源短缺等。人既是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者,同時又是消費者,人口增長過快,超出了自然和社會的承受力,必然會導致資源的緊張和環境的破壞。1950年至2008年,世界人口由25億增至約70億,增長速度越來越快,而且當今世界人口的增長很不平衡,出現了富裕地區的人口減少,貧窮地區的人口增加的反常局面。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人口高增長率使其占有世界的絕大多數人口。由于貧困人口增加,導致了資源過度開發、生態失衡與環境污染、糧食短缺等嚴重問題。資源危機必將使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受到進一步威脅。生態環境危機給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造成了極大的危害,引起了人類的極大關注。從根本上講,人與自然之間矛盾的出現是由人們錯誤的利益觀導致的,它是社會發展不充分以及人的片面發展的必然結果。馬克思說自然界是人的“無機身體”,人與自然和諧的關系是人類發展的必備條件。人與自然的矛盾問題主要是人的錯誤的思想觀念造成的。具體說來,傳統的片面經濟增長觀是導致生態環境危機的重要思想根源。,對自然界的過度開發利用,表現出人性的貪婪,造成資源浪費、環境惡化、生態失衡、人口爆炸、貧富兩極分化等多重危機,加劇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矛盾,人類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三、生態文明的建設
馬克思指出:“個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設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現實關系和觀念關系的全面性。”[1]現實關系包括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關系。在一定歷史階段里,人的發展呈現片面性,主要的原因是人們沒有創造出人的全面發展的現實基礎。隨著全球自然環境問題的日益嚴峻,解決這些問題的根本出路是人自身更新觀念、提高素質,并且學會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
1.加強生態文明教育,使人們正確認識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增強生態文明建設的自覺性
人類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有一個不斷深化與發展的過程。。今天,面對日益嚴重的全球環境問題,人類進一步反思現代社會發展中的種種問題,要通過開展環境道德教育、科技道德教育以及經濟道德教育,引導人們善待自然,維護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通過教育,使人們更深刻地認識到人與自然之間的辯證關系。認識到人與自然應和諧相處,人要愛護自然,而不要破壞自然;人類只有認識自然規律,按自然規律辦事,自然才會朝著有利于人類社會的方向發展。否則,人類就會遭到自然的報復。通過生態文明教育,使人們更加深刻地認識自然、社會和人三者之間的辯證關系,使人成為一種“生態人”、一種真正與自然和諧共生共處的存在物。通過教育,培養人們的生態倫理素質,使人們確立科學的生態環境意識,增強生態文明建設的自覺性。實現人與生態環境和諧相處、共生共榮,以促進經濟社會的全面進步與人的全面發展。
2.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實現人們的思維方式、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轉變
“可持續發展觀”與傳統的“單純經濟增長論”有著根本區別,認為經濟社會發展不能以浪費資源和破壞環境為代價,不能以損害人的生存和發展為代價,而是要以人為中心,努力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經濟社會發展與人的全面發展高度統一的良好局面。通過“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來解決人與自然的關系,推進人的全面發展。將人的全面發展與生態文明緊密聯系在一起。“單純經濟增長論”是時代的產物,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的發展,這一發展觀模式應該得以改變。人類要根本轉變其思維方式,因為地球是有限的,資源是有限的,而且地球吸收污染的能力也是有限的,人們不應只顧及自己眼前的利益而忽視長遠利益以及后代人的需求,因此,在生產、生活和消費上都要強調整體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人們在開發大自然時要考慮到地球資源的有限性以及生態環境的承受力。同時,要反對生活方式上的消費主義傾向。無節制的、畸形的、分配極不平等的消費則只能導致道德墮落和環境退化。消費主義生活方式阻礙著人類社會實現以人為中心的、可持續的發展,必然會造成生態平衡的破壞,最終也打破了人自身發展的平衡狀態。生態環境問題,本質上體現了人的生活方式問題。如果人有無限制的享樂欲,就會導致不合理的生活方式,從而就會引起環境的惡化和資源的危機,給人自身及子孫后代的發展也必然會造成無法彌補的危害。在現代社會里,人們要實現生活方式的根本變革,要注重生活質量的提高,特別要注重人的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而美的大自然一定會給人美的享受,人能在其中陶冶情操,愉悅身心,感悟生存之本、生活之道,為人的全面發展開辟更加寬闊的空間。因此,高度的生態文明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物質條件和重要保證。這就要求人們變革其不合理的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并且在實踐中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同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正如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的:“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正確解決人和自然的矛盾,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更加有利的條件。
3.全社會共同努力,為全人類的共同發展創造更加有利的自然環境
當今世界,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生態環境危機不再只具有民族性、區域性,而是具有世界性的了。任何民族國家、任何區域和任何個人都不可能逃離危機所帶來的損害,而且世界上任何一個地區或國家出現的生態環境災難都有可能使整個世界和全人類面臨災難。面對日益惡化的全球生態問題,各民族國家,包括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都要共同努力,我們要共同對付人類生存和發展面臨的挑戰。我們大家生活在同一個星球上。生態環境惡化、貧困失業、人口膨脹、疾病流行、毒品泛濫、國際犯罪活動猖獗,以及婦女兒童權益得不到保障等等,都是事關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全球性問題。發達國家對其在工業化、現代化過程中造成的生態環境惡化是欠了債的,理所應當地應對環境保護作出更大貢獻。全球環境問題呼喚世界各國跨越民族國家的界限,進行卓有成效的國際合作。因此,人類只有認識到生活在同一地球的人們的命運的相關性,自覺保護環境,才有可能緩解和解決全球生態問題,建設良好的生態文明。同時,人類也只有建設良好的生態文明,人的全面發展才能有根本保證。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120.
作者簡介:成麗萍(1963-),女,甘肅天水人,天水師范學院經濟與社會管理學院政教系副教授,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