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竹凱
中小企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中小企業成長軌跡和發展經驗,理清扶持中小企業加快發展的思路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筆者就對中小企業在高成長過程中實現成功“突圍”的話題,談一下自己的一些認識和看法。
一、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重要性
據測算,我國目前50%以上的GDP、60%以上的工業生產總值、70%左右的工業新增產值、近60%的銷售收入和出口額、稅收的40%以上和75%的就業崗位來自中小企業,中小企業已經成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生力軍。相當一部分中小企業,已經不是以往印象中的產品質量差、產業層次低的非主流企業。大力培育中小企業,是實現新型工業化道路轉型,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的必然選擇。
二、中小企業成長的四個階段性過程
相關數據顯示,中國中小企業平均壽命只有2.7年,企業實現高速成長的最基本前提是其存在的發展空間和時間足以滿足其發展的需要。我們必須要科學分析劃分中小企業不同的成長階段,找準發展的核心動力和要素,突出不同階段發展重點,才能實現最終的高速成長。中小企業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發展過程,我認為一般會經歷以下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機會階段。這一階段,企業主要依靠好的創意或憑借一些關系得到一個機會而創立。這一階段企業重點是獲得足夠的利潤,支撐企業的生存,企業組織架構相對簡單,人員數量和業務量較小,對企業管理的要求較低,主要側重點是結合自己的產品開拓新市場。
第二階段人才驅動階段。這一階段,企業具有了相對穩定的市場份額和銷售渠道,已經開發出了自己的產品,需要不斷擴大市場占有率。這時人才因素在企業發展中的作用至關重要。企業需要引進“能人”,抓業務、出產品、做公關,不斷擴大業務量。
第三階段管理驅動階段。這一階段,企業生產經營已經有了一定的規模,管理層次增多,為克服專制危機,調動管理層積極性,一般實行“事業部”分權管理。隨即出現了部門協調和上下分權的矛盾。企業內部管理流程逐步復雜化,需要借助先進的管理手段實現管理的信息化和精確化。
第四階段創新驅動階段。這一階段,企業在原有業務架構基礎上的發展到了極限,必須尋求在管理、產品、業務范圍、經營方式上的重大改變,實現生產經營的本質性轉型,這也是中小企業向大中型企業發展的必經階段和最重要階段。它的前提是企業管理團隊、管理基礎、產權、主營業務、資金等要素基礎扎實。大部分中小企業在這個環節無法突破而走向簡單的多元化,盲目擴充規模,擴大低層次業務范圍,造成主營業務不突出,逐步被邊緣化,無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跨越式成長。
三、中小企業高成長突圍的思考
中小企業實現高速成長的主要因素,無所謂資金、土地、人才和自主創新能力等。如果各要素搭配比例不合理,不同時期側重點出現偏差,中小企業同樣存在邊緣化的問題。一旦被邊緣化,這些成長要素“錦上添花”的社會逐利屬性,使企業在融資、人才、土地等方方面面都會逐步顯現邊緣化效應。
(一)中小企業融資體制、機制問題必須有重大突破
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最近一段時間已經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破解的方法方方面面談了很多,我認為金融機構、政府、企業都要做大量的創新性工作,才能最終破解中小企業融資難題。
金融部門必須對中小企業貸款在貸款總額中的比重作出硬性規定,對新成立的中小企業金融服務部門實行專門的考核標準和體系,改進放貸流程,縮短審批時限,克服銀行的風險偏好。政府應該對中小企業新增貸款額,按比例獎勵銀行;出臺風險補償金政策,降低金融機構的中小企業不良貸款風險,引導金融機構做大中小企業業務;做活、做強擔保市場,加大反擔保力度,用科學發展的理念看待眼前的付出與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激發經濟活力的關系。但是,從根本上講,實現中小企業直接融資的制度突破,才是破解中小企業資金瓶頸的治本之策。只有突破上市融資和企業債券公開發行的體制機制束縛,建成直接融資為主體,銀行間接融資并重的綜合性融資體系,才能真正破解企業的資金瓶頸,這同時也是增強社會經濟活躍度的最有力手段。
作為中小企業,必須從第一階段開始,將資金戰略貫穿企業發展始終。將企業收益放到最主要的決策參考位置,要始終將資金流動性和收益率作為上項目、拓市場的最根本依據,將利潤、利稅指標放到決策參考第一位置,避免好大喜功、重面子的浮躁經營方式。堅持土地、固定資產等可抵押物手續的完善工作,不能因為節省細枝末節的費用和實現所謂超常規發展,走捷徑,喪失合格的抵押物權,為企業后續發展埋下隱患。
(二)把土地因素放到量力而行的從屬地位
土地因素不應成為中小企業發展戰略中的核心問題。自從實行土地招拍掛制度以來,企業拿地的熱情有增無減,有相當的中小企業在發展的第二、三階段就將土地的預期升值作為企業發展規劃中的重要戰略考慮,土地作為生產資料的內涵被無限擴大化,其滿足生產經營需求的屬性被弱化。企業為長期發展考慮,取得適量的土地資源本無可厚非,但企業作為社會價值增值中心的功能,土地因素在其中應該處于低層次的基礎地位,過早、過多的儲備土地勢必造成精力、資金、人力、物力的分流,資金等企業有效經營因素的周轉速度勢必降低,核心競爭能力不升反降。
(三)創新和自主研發能力始終是貫穿企業發展各個階段的首要因素和最核心問題
從中小企業發展的四個階段看,不論是在企業發展的機會階段還是最后的創新推動階段,掌握核心技術和一定程度的自主研發能力都是企業得以生存、發展的必要條件。中小企業從起步伊始,取得市場的決定因素在于其產品的質量、價格的適應性和區別于其它產品的獨特性。從媒體公開的調研情況顯示,在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中,珠三角地區沒有受到負面沖擊,逆勢而上,實現新發展的中小企業,其用于產品研發的費用,都站到銷售收入的5%以上,相當一部分達到10%,這也就意味著企業將毛利潤的15%甚至40%用于核心技術的升級和新技術、新產品的開發。對于技術密集型行業的中小企業,應該將研發中心的前端積極向行業優勢區域延伸,以實現技術成本的最小化,和技術轉化速度、質量的最大化。
管理、市場等方面的理論對于經營靈活且極具創新性的中小企業而言,并不是最迫切的需要。只有針對性地解決中小企業面臨的具體問題,幫助他們滿足基本的生存需要,才能進一步暢談和規劃發展遠景。如何跳出不足3年的平均生存期,如何讓中小企業在這種大批倒下又大批起來的環境中生存下去,才是政府和中小企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