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凱
【摘 要】本文通過對目前國際著名旅游島嶼的分析,從旅游融資平臺建設、盈利模式、融資平臺布局等角度,結合自身的條件特征,深入研究與總結了這些國家和地區在開發旅游資源、促進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融資建設方面的成功經驗,并分析了對我國建設國際旅游島的啟示。
【關鍵詞】國際旅游島;旅游融資
目前,世界上著名的海島旅游勝地主要分布在熱帶、亞熱帶上,如墨西哥坎昆、美國夏威夷群島、新加坡、馬爾代夫、阿聯酋迪拜、韓國濟州島等。這些國家和地區在開發海島旅游、促進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融資建設方面擁有諸多成功經驗,對海南省在建設國際旅游島建設融資方面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旅游融資平臺建設
1.建立開發公司模式
迪拜的開發主體主要是迪拜世界集團,該集團是政府控股的旗艦公司,負責在全球進行融資。迪拜世界具有強大的融資平臺功能,主要的任務是把迪拜建成國際旅游勝地與全球金融中心而融資。迪拜世界的主要目的是扮演經濟增長引擎的角色,為國內和國際經濟發展提供動力,在迪拜快速的開發過程中發揮了重大作用。截至2009年8月份,迪拜總共融資800億美元,而迪拜世界就融資590億美元,占總融資額的74%。據統計,迪拜近年來用于工程建設的資金高達1000億美元,而據世界銀行的估計,整個伊拉克的重建資金也只有530億美元。因此迪拜世界的融資平臺建設是非常成功的。迪拜世界的融資來源有以下幾個渠道:一是阿聯酋主權財富基金投資;二是引進戰略投資者;三是通過“出售后租賃”的信托憑證方式發行具有股權特征的伊斯蘭債券;四是銀行信貸,例如歐洲銀行大約向迪拜世界融資300多億美元。
迪拜世界作為迪拜政府控股的核心企業實體,在迪拜經濟快速增長過程中發揮了重大作用。通過成功的融資平臺建設,曾經作為沙漠邊上一個小港的迪拜,如今已經獲得了巨大的開發成就,具體表現在:一是形成了發達的旅游業,以高消費、頂級休閑服務為特點的旅游業得到迅猛發展;二是完成了一系列現代化配套基礎設施:電信設施、能源設施、海水脫鹽淡化、迪拜機場等的開發既是迪拜開發的起點,也是迪拜開發持續進展的強力支撐;三是構建了新型經濟結構,在融資平臺的金融支持下,迪拜大力發展非石油產業,擁有阿聯酋全國最大的兩個非石油工業項目,即迪拜鋁廠和迪拜干船塢;四是成為本地區最重要的貿易、交通運輸、旅游和購物中心;六是成為購物娛樂的天堂:迪拜的零售業、消遣娛樂增長強勁,迪拜一年一度的購物節把全城變為一個主題樂園。通過融資平臺的建設,迪拜的觀光住宿人數從1996年的200萬人,猛增到2005年的600多萬人。同時期,迪拜機場過境人數,也從800萬人,成長到近2500萬人。自2003年起,迪拜旅游業的收入已經超越了石油收入,占到了GDP的10%以上。
2.離岸金融中心建設模式
新加坡的融資平臺建設是通過建立離岸金融中心來完成的。新加坡通過建立離岸金融中心,利用外部資金的流動彌補本國資金的短缺,也為國際旅游島建設構建了融資平臺。而新加坡的離岸金融中心建設模式是以金融開放為主要特征的。20世紀60年代,為滿足跨國公司調撥資金的需求,需要在倫敦、紐約等原有的國際金融中心之外,另外設立亞洲美元市場以便集中該地區的流動資金,方便支付清算。當時東京、香港、新加坡都在候選之列。然而,香港當局不愿意豁免對離岸貨幣交易所征收的15%的利息預扣稅,日本政府則堅持嚴格的外匯管制條例。新加坡政府則做出積極反應,首先是提出把新加坡發展成為重要的國際或區域金融中心的目標,表明了政府堅定的態度和決心。同時在1968年宣布開放離岸金融業務,取消對非居民持有外匯存款利息所的預扣稅,得以獲得“先發優勢”。金融開放程度的提高,包括外資金融機構的準入、確保其國民待遇,放松對資本項目的管制等,有利地推動了新加坡離岸金融融資平臺的建設。此后新加坡政府緊接著實行了一系列優惠措施。例如廢除了大額可轉讓存單、亞元離岸貸款合同及有關文件的印花稅、取消了亞元經營單位必須保持20%的流動準備金以及必須提存6%最低現金余額的規定、廢除了存款利率的限制、豁免了非居民持有亞元債券的利息稅、廢除了非居民持有的亞元單位存款的相繼稅、全面取消外匯管制,包括取消外匯的批準手續及外匯的交易限額、擴大非居民的短期離岸金融業務范圍、對國際銀團借款實行免稅政策等等。
正是由于新加坡政府及時采取措施,逐漸放開金融體系,才將當時大部分亞洲美元業務都吸引到當地來,極大的促進了新加坡國際旅游島的建設步伐,并在并在短短10年內成為主要的國際旅游目的地與國際金融中心之一。離岸金融市場模式的建立離不開政府的推動,沒有政府的政策支持,短時間內建立金融市場是很困難的。從全球來看,在貨幣自由兌換前,沒有政府推動,市場難以自發形成離岸金融中心。
二、盈利模式
1.房地產投資與旅游收入模式
迪拜世界的盈利模式主要依靠房地產投資開發與旅游收入為主,投資流向主要是高端地產和旅游開發路線,不斷融資推動豪華房地產項目,動輒就是“世界最高”、“世界獨有”或者規模上百億的項目。但迪拜世界是一家靠債務高杠桿運營的企業,雖然其資產超過900億美元,但由于資產投向大多以流動性較弱的不動產為主。為了開發這些項目,迪拜政府與其所屬開發公司在全球債券市場大舉借債,籌措投資資金。然而,這些巨量投資的項目卻難以在短期實現盈利。因此,在國際金融危機擴散、國際銀行業信貸收緊的背景下,這種完全借助房地產與旅游產業為收入來源的盈利模式風險很大,為債務危機埋下了隱患。
2.旅游產業集群盈利模式
新加坡、韓國濟州島等國際旅游島采取的是旅游產業集群發展模式。例如韓國政府宣布自2002年至2010年,將把濟州島開發成為旅游、度假、商務、尖端科技、物流、金融等綜合功能為一體的國際化自由城市。這種盈利模式依托旅游優勢資源與金融市場優勢,在推進旅游產業發展的同時,推動以旅游為主的產業集群發展,包括溫泉旅游、體育旅游、高爾夫旅游、休閑娛樂旅游、會展旅游、生態旅游、購物旅游、金融旅游、移民旅游等,以全方位、多層次的以旅游為核心的相關聯產業的共同發展,極大地拓展了旅游相關產業的營運收入。以會展旅游為例,近年來全球每年召開的國際會議超過16萬次,產值2800億美元,按國際上1:9的估算,即1元錢的會議場館收入能夠帶動相關收入就是9元錢。因此會展業對旅游產業的帶動作用非常明顯。新加坡、夏威夷、澳門和濟州島的實踐很好地證實了這一點。據新加坡統計,公務會議客人在新加坡平均逗留天數在3天以上,而一般旅游者只逗留1天,前者的人均住宿和其他花費約為后者的10倍以上。因此,新加坡旅游局在世界各地主動出擊,使近年來在新加坡舉辦的國際會議大幅上升。旅游外匯收入已成為新加坡的第三大收入。會議旅游的住宿、食物、游覽和購物的消費都比較高。旅游增值效益十分顯著。這對于新加坡這樣的城市國家來說,自然和文化旅游資源不很豐富,但基礎設施齊全和先進,經濟比較發達,則尤為適宜。濟州島自2004年建成國際會議中心起,已經先后舉辦了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特別會議、亞太旅游協會年會、亞洲開發銀行年會等近200個大小會議及展覽,直接經濟效益顯著。此外,移民旅游也成為旅游金融產品設計的重點,例如新加坡推出500萬新幣基金投資移民項目,申請人只要具有2000萬新元的凈資產,并將500萬新元的等值金融產品(包括銀行存款、股票、債券、信托投資、保險產品和其它金融投資品)存入經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批準的金融機構5年,即可申請成為新加坡永久居民。
三、融資平臺布局
1.政府主導、整島開發模式
迪拜、坎昆與新加坡等旅游發展采取的是政府主導、整島開發的模式。迪拜政府通過主權財富基金建立迪拜世界、墨西哥與新加坡通過政府撥款建立旅游發展基金等方式,并積極引進多方資金對這些島嶼進行整體開發。在旅游島的開發過程中,政府始終處于主導地位。而最終這些島嶼的旅游業能夠快速發展,都得益于政府的重視、推介與主導。例如,1975年坎昆剛開始建設時,墨西哥便在基金會撥出一大筆錢建賓館,起步后又制定實施優惠政策吸引包括國際大財團等國內外資金投資建賓館。經過20多年建設,把過去的一個荒島建成了一片賓館區,墨西哥政府20多年來對坎昆旅游業的投資達24億美元。
2.國際招標、整島出讓模式
馬爾代夫在開發島嶼的過程中,采取的是國際招標、整島出讓的模式。即對一座島嶼開發實行國際招標,一座島嶼及其周邊海域只允許中標公司單獨開發與租賃使用。馬爾代夫在開發海島的過程中,始終采取“四個一”的模式,即:一座海島及周邊海域只允許一個投資開發公司租賃使用;一座海島只建設一個酒店(或度假村);一座海島突出一種建筑風格和文化內涵;一座海島配套一系列功能齊備的休閑娛樂及后勤服務等設施,形成一個獨立、封閉、完整的度假區。因此,這種旅游島的融資過程完全通過對有雄厚實力的國際集團招標來實現,島嶼旅游的開發與運營受政府的干預較少。一座島嶼的旅游設施建設完全自成一套體系,功能齊備、休閑娛樂設施齊全、后勤服務完善,基本形成一個獨立、完整的全功能酒店或度假村。
3.金融制度優勢安排
所謂的金融制度優勢,是指金融制度優先實施或金融制度優先創新的優勢。首先推出新的金融制度的國家或地區就具有一定的制度優勢。在考慮金融因素時,金融制度優勢就不能不考慮。一是開放外匯管制。迪拜長期實行自由和穩定的經濟政策,在各國之間以及國際工商界贏得良好的聲譽,迪拜的市場沒有外匯管制,非常開放,易于進入,這里的進口稅一般僅為4%,從而鼓勵了本國資本和外國資本投資于迪拜的商業、工業和服務業;二是市場準入開放。新加坡政府秉承一向的開放政策,大量發放許可證給外資機構,使它們享受稅收優惠的希望成為可能。而離岸金融市場的主要經營者是以跨國銀行為主;三是法律法規為基礎,新加坡政府為提高金融服務水平,修訂了《銀行法》和《外匯管理法》,《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法》和《新加坡規定銀行之執照可讀性及規章之條例》等金融法規也出臺,提供了多層次可靠的法律保障;四是金融監管體系符合本地實際情況。新加坡政府在發展離岸金融市場的過程中把握了一個很好的度。新加坡規定全能銀行和限制性銀行都可以經營亞洲貨幣單位,但離岸銀行只能利用新加坡作為開展國際業務的基地,不能參與國內業務的競爭。而商人銀行則只允許從各金融機構股份公司或本身的股東處籌資,不允許從公眾手中接受存款或籌資。這種嚴格劃分的目的正是為了既吸引外國銀行的加入,既發展新加坡的國際旅游島建設,又避免金融業務的過度競爭而破壞經濟穩定與金融安全。新加坡已成為旅游產業發達、金融體系完善、全球風險最小的國際金融中心與國際旅游島。
四、對我國金融支持建設國際旅游島的啟示
1.政府主導、統一規劃的開發模式
縱觀國際各著名旅游島的開發經驗可以發現,在國際旅游島的建設前期,大多由政府主導進行島嶼旅游的開發模式,這與建設初期旅游開發投入巨大、融資平臺建設尚不完善不無關系。同時,由于海南島的面積遠大于夏威夷、濟州島等國際旅游島,因此如果分散開發容易導致各行其是、遍地開花、重復建設的問題。因此,海南國際旅游島的開發建設應采取以政府為主導、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基礎的旅游資源開發運作機制。全島旅游資源要統一規劃、統一開發。按照所有權、管理權、經營權相分離的原則,大膽創新投融資體制,以項目為載體,以企業為平臺,以資本為紐帶,建立全方位的旅游開放體系,充分發揮企業、特別是有實力的企業在旅游開發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大膽采取措施,支持和鼓勵有實力的海內外企業成為旅游資源的開發主體。借鑒國際經驗,并從我國海南的基本省情出發,應當確立企業在旅游開發中的主體地位。為此,應當采取靈活有效的措施,例如出讓開發權、經營權、使用權,支持和鼓勵有實力的海內外大財團作為一級開發商參與海南的旅游開發建設;鼓勵和支持社會各方面和中小企業按照全省的統一規劃,進行旅游的具體項目的建設。
2.以旅游開發公司為主、離岸金融融資為輔的融資平臺建設
我國海南國際旅游島的開發,應在借鑒迪拜世界集團融資模式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開發公司模式。迪拜的開發僅僅以主權投資基金為主體的迪拜世界來全面運營,風險較大。而從國際旅游島開發主體的成功經驗來看,成功的開發往往集中和動員了開發區域所涉及到的中央政府、中央各部委、地方政府、全球各類投資者、國內外大企業等等多元投資者、多元運營者,可謂舉全國之力、全球之力。因此應建立海南旅游開發公司的融資平臺,建設多元投資和融資機制,實現投資和融資主體多元化,通過引進政府投資、企業、國際金融機構、交易所上市以及發行企業債券等多渠道實現融資需求與融資主體的多元化。國內一些著名旅游景區已成立類似的開發公司進行旅游發展融資,例如張家界旅游開發股份有限公司、黃山旅游集團等。同時,借鑒新加坡通過離岸金融業務進行旅游開發融資的成功經驗,爭取在海南洋浦保稅區開展離岸金融業務,實現島外、境外的金融機構在海南實現離岸金融業務與服務。
3.以旅游產業集群為主的盈利模式
在海南省旅游融資平臺的建設中,必須拓寬開發公司的營業收入范圍與渠道,綜合考慮資金流的收益性、流動性與安全性,避免出現迪拜世界資產過度集中于房地產與旅游領域的困境。因此,應借鑒新加坡、韓國濟州島等國際旅游島的旅游產業集群盈利模式。在建設海南旅游發展融資平臺的過程中,應以提升旅游產業服務的自由化與國際化為紐帶,大力投資包括會展、娛樂休閑、度假、醫療保健、商業物流、金融、體育建設等一系列有助于提升旅游品牌與增值服務的產業,而這些旅游相關產業的大力發展有助于進一步提升海南省旅游產業服務的品牌效應與國際化水平。
4.分地區整體開發為主、微型島嶼國際招標為輔的融資平臺布局
國際著名的旅游島如夏威夷、巴厘島、濟州島等大都屬于小島型旅游,面積小、旅游產品種類少。因此,一個旅游融資平臺能夠滿足這些島嶼旅游開發的融資需求。而從面積與產業結構而言,海南島更具備大陸的特征,遠遠超出傳統意義上的國際旅游小島。從這個意義上講,海南島屬于小陸地型大島,一個旅游融資平臺難以滿足海南建設國際旅游島的融資需求與建設步伐。因此在建設海南融資平臺的過程中,必須結合海南自身特點、差異化定位國內國際市場。建議海南省可以采取分地區整體開發、微型島嶼國際招標為輔的融資平臺建設分布。具體來講,一是就海南島本島而言,在確立旅游資源的區域劃分與編制規劃的基礎上,根據東中西部的不同旅游特色,分別構建東、中、西部旅游開發公司進行旅游融資開發,滿足不同地區的旅游融資差異性需求;二是就一些附屬海南、坐落于西沙與南沙群島上的一些微型島嶼,可以采取國際招標,整體開發的模式。
5.金融制度優勢安排
國際著名旅游島成功的重要經驗之一,是在金融制度安排上相較本國或國外具有明顯的政策優勢與制度安排。一方面吸引國內外金融機構與企業進行投資,解決融資需求;另一方面為旅游者旅游消費提供便利,吸引旅游者的旅游消費。因此,海南要建設國際旅游島,必須在金融制度與政策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以滿足投資與旅游消費的金融服務需求,例如,信貸業務、結算業務、外幣兌換業務、資金管理業務、保險代理等。具體來看,一是旅游基礎設施和項目開發建設需要信貸融資支持。海南基礎設施發展相對滯后,投入不足是旅游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海南資金自給能力差,金融資源大量外流,迫切要求通過金融開放,引入多種資本滿足旅游基礎設施開發的融資需求;二是企業的信貸需求。國際旅游島建設將吸引國內外企業進駐海南,對信貸資金提出更多需求。目前,海南地方性融資體系不合理,中小企業的資金需求無法在現有的金融機構得到有效滿足,貸款滿足率僅為10%左右,金融支持旅游相關服務業發展功能受到了制約;三是國際化旅游支付結算需求。國外游客對食、宿、行、游、購、娛等各種產品和服務的消費,都涉及到支付結算問題。為提供便捷服務,海南應提供更多、更方便的外幣兌換點;四是國內外游客保險需求。國內外游客在旅游地會遇到人身安全、疾病,海南的保險制度是否能與國際接軌,賠付問題是否能解決等問題,關系到國際旅游島軟環境建設。
參考文獻:
[1]遲福林.“十二五”消費主導趨勢下的海南國際旅游島[J].新世紀周刊,2011(20).
[2]張琳.國外國際旅游島建設對海南發展的啟示[J].改革與戰略,2011(2).
[3]宋艷麗.開發性金融支持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的研究[J].海南金融,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