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軍偉 張劍
【摘 要】根據加入世貿組織時的協議,我國必須在4年內允許外資銀行在我國經營人民幣業務。2011年,第一家外資銀行英國渣打銀行在呼和浩特市營業,緊隨其后美國花旗銀行入駐呼和浩特,中外資銀行在內蒙古地區的市場角逐逐漸升級,尤其是在外資銀行所擅長的國際業務,中資機構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關鍵詞】中外資銀行;競爭力;SWOT
一、呼和浩特市中外資銀行概況
隨著內蒙古經濟的開速發展,內蒙古目前的中外資銀行已有二十多家,除了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和政策性銀行,股份制銀行如華夏、興業、交通、浦發、招商、中信、光大等均在呼和浩特設有分支機構。除此以外還有內蒙古自治區內的本土銀行,如包頭商業銀行、內蒙古銀行、信用合作社、郵儲銀行;外地的銀行機構,如北京銀行和浙商銀行也相繼加入了競爭激烈的市場。目前正在籌備在呼和浩特建立分行的還有恒豐銀行,寧夏銀行呼市分行,以及外資銀行中的匯豐銀行。目前呼和浩特市的外資銀行只有渣打和花旗兩家,但其對市場的影響已初露端倪。目前來看,可以把呼和浩特市的銀行機構劃分為五類:所有股份制、其他地方性商行、本地商行、四大商行、外資銀行。
二、內蒙古外貿發展情況及國際結算市場份額分布
改革開放以來,內蒙古對外開放速度在加快,經濟發展一直保持著高速增長的態勢。內蒙古作為資源大省,羊絨、煤炭、稀土、乳制品、天然氣資源在國內享有盛譽,近年來出口迅猛發展。1986年內蒙古GDP為181.58億元,2008年為7761.8億元,GDP年均增長達到16.9%。內蒙古對外開放經濟的主要指標在同期也大幅度的增長:1986年內蒙古出口僅僅為6.37億元,到2008年增長為248.5億元;進口額在1986年為2.54億元,到2001年達到116.5億元并開始超過出口額94.4億元,到2008年進口額達到了371.8億元遠遠超過當年的出口額,赤字達到123.3億元;內蒙古FDI也增長很快,從1986年的136萬美元上升到2008年的26.5億美元。在內蒙古外貿額快速增長的情況下,國際貿易結算作為銀行的一項低風險高利潤的中間業務,也是各家銀行爭奪的焦點。
1978年—1985年是國際貿易結算業務在呼和浩特市由中國銀行初創及獨家經營階段。此后隨著壟斷壁壘的取消,來自中外銀行的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中國銀行的國際結算市場份額在2006年已經下降到整個呼和浩特市的50%左右。而與此同時,股份制銀行如華夏銀行2006年的國際結算業務量卻同比增長95%,國有商業銀行面臨巨大挑戰。在2010年8月登陸呼和浩特的渣打銀行,一成立就從中資銀行挖走了大量的國際結算專業人才,中資銀行面臨更加嚴峻的形勢。
三、中外資銀行國際結算業務競爭力SWOT分析
SWOT分析法又稱為態勢分析法,它是由舊金山大學管理學教授于20世紀80年代提出來的,是一種能夠較客觀而準確地分析和研究一個單位顯示情況的方法。SWOT四個英文字母分別代表:優勢strength,劣勢weakness,機會opportunity,威脅threat。從整體上看,SWOT可以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為SW,主要用來分析內部條件;第二部分為OT,主要用來分析外部條件。利用這種方法可以從中找到對自己有利的,值得發揚的因素,以及對自己不利的,要避開的東西,發現存在的問題,找到解決辦法,并明確以后的發展方向。我們從中資銀行的角度分析外資銀行的進入對呼和浩特市國際結算業務產生的影響。
1、S(strengths)優勢
中資銀行所具有的優勢還是顯而易見的,對于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來說,遍布全省各地,甚至是偏遠的鄉鎮的分支機構,是所有其他銀行無法取代的競爭優勢,靠近消費者,可以更好的為消費者服務。
對于國際結算業務來說,因為中國銀行是最早的外匯銀行,所以其從事國際結算中間業務經驗豐富,業務操作流程規范,對進出口商來說,風險較小,是他們的優先選擇。所以盡管競爭激烈,中國銀行仍然占據著呼和浩特市國際結算業務量的半壁江山。
股份制銀行的優勢在于代理機制比較完善,可以充分利用代理行來彌補機構網點少的缺點。如華夏、民生、浦東發展和中信實業的呼和浩特分行推出了四行“存取通”業務,這就意味著凡持有這4家銀行任何一家銀行發出的借記卡或活期儲蓄存折,都可在4家中的任何一家銀行柜面辦理存取款和查詢業務,且不收手續費,當日存取款不設金額和次數限制。在國際結算業務拓展方面,他們的經營要比四大國有商業銀行靈活的多,尤其是許多國有商業銀行不愿做的貿易項下的融資,他們就可以提供給客戶。可隨時加班,服務熱情,一對一式的服務使得他們的國際結算市場份額在快速增長,如浦發銀行在2006年就成為呼和浩特市國際結算業務量第二大銀行。
2、W(weaknesses)劣勢
國有商業銀行的一大劣勢是國際結算人員冗雜,效率不如股份制和外資銀行高。比如中國銀行的國際結算業務部是按照行政機構設置,有處長科長及普通職員幾十人,人員冗雜。而普通的股份制銀行的國際結算業務部是按照企業經理制設置,至多五六人。但股份制銀行自身也有問題,他們的業務流程不夠規范,通常同一人進出口都做,復核有時也并不能到位。而且由于多從事的貿易融資業務,本身業務風險就非常高,所以形成的呆壞賬率也就相對較高。
3、O(opportunities)機遇
壓力產生動力,來自國外的競爭必然促使中國的商業銀行改善服務,提高管理水平,增加業務競爭力。外資銀行國際標準操作的先進的組織管理、技術設備、經營方法以及由此而帶來的較高的經營效益,對中資銀行將具有巨大的示范效應。
4、T(threats)威脅
入世五年后,中國將放開所有的人民幣業務經營限制,銀行業的競爭更加激烈。尤其在國際結算業務方面,外資銀行利用其遍布世界各地的分支機構和悠久的從業經驗,可以給客戶提供更加個性化的服務,如匯豐和渣打銀行目前就可以做應收賬款的無追索權的保理業務,這無疑是對缺乏金融衍生品創新的中資銀行的一個巨大挑戰。2004年的南京熊貓愛立信“倒戈事件”就充分說明了外資銀行對中資銀行國際業務發展的威脅。而且中國銀行內蒙古省分行本身的國際結算業務在呼和浩特的市場份額與九十年代相比已經下降很多。
盡管上述比較分析是粗略的,通過分析我們仍可以得出如下基本結論:從總體上看,中國商業銀行的業務競爭力相對于外資銀行尚有很大差距,與其競爭仍處于劣勢,特別是國有商業銀行應充分認識這一嚴峻形勢。中國的商業銀行應積極地借鑒外資銀行先進的經營管理經驗,充分利用其本土優勢,為快速提升業務競爭力創造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