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出口退稅是國家為增強企業出口商品的競爭力,按稅法規定將商品中的間接稅退還給出口企業,從而使出口商品以不含稅價格進入國際市場、參與國際競爭的一種制度設計。本文從會計的角度系統介紹出口退稅不同稅種、不同方法的核算處理,以及退關時的相關處理。
【關鍵詞】出口退稅;不同稅種;不同方法;會計處理
出口貨物退(免)稅,簡稱出口退稅,是指在國際貿易中貨物輸出國對輸出境外的貨物免征其在本國境內消費時應繳納的稅金或退還其按本國稅法規定已繳納的稅金(增值稅、消費稅)。
我國的出口退稅制度是根據我國國情建立起來的、相對獨立于其他國內稅收管理的一種專項稅收制度。我國自1985年起對出口產品實施出口退稅政策;1988年明確提出了“征多少退多少,不征不退和徹底退稅”的原則;1994年結合增值稅制度的全面實施,重申了對出口產品實行整體稅負為零的零稅負政策。2007年調整部分出口產品的退稅率,進一步抑制全國外貿出口過快增長,緩解我國外貿順差過大帶來的突出矛盾,優化出口產品結構,抑制“兩高一資”產品出口,促進外貿增長方式的轉變和進出口貿易的平衡,推動進出口貿易可持續發展,從這次調整的內容來看,我國的出口退稅政策正逐步向稅收中性與稅收調控相結合的方向發展。
出口退稅是對報關出口的貨物免征和(或)退還其在國內各生產環節和流通環節按稅法規定繳納的增值稅和消費稅,即對出口貨物實行零稅率。稅率為零是指貨物在出口時,其整體稅負為零。因此,出口貨物不僅在出口環節不必納稅,而且還應該退還其在以前納稅環節已納的稅款,它是國際貿易中的一種稅收國際慣例而非政府補貼。
目前,我國出口退稅政策只適用于貿易性的出口貨物,對于非貿易的出口貨物,如捐贈品、不作銷售的展品、樣品以及個人在國內購買自帶離境的貨物等,不能辦理出口退稅。
一、出口貨物退(免)稅的方法
(一)出口貨物退(免)增值稅的方法
目前,我國對出口貨物免退增值稅主要采取以下三種方法。
1.“先征后退”方法
“先征后退”是指出口貨物在生產(購貨)環節按規定繳納增值稅,貨物出口后由收購出口的企業向其主管出口退稅的稅務機關申請辦理出口貨物退稅。“先征后退”方式目前主要適用于外貿出口企業。
2.“免、抵、退”稅方法
“免、抵、退”各有各的含義,①“免”是指生產企業出口自產貨物免征生產銷售環節的增值稅;②“抵”是指以本企業本期出口產品應退稅額抵頂內銷產品應納稅額。③“退”是指按照上述過程確定的實際應退稅額符合一定標準時,即生產企業出口的自產貨物在當月內應抵頂的進項稅額大于應納稅額時,對未抵頂完成的部分予以退稅。目前生產企業自營或委托外貿企業代理出口自產貨物均使用此種方法。
3.“免稅采購”方法
免稅采購是指對出口供貨企業銷售給出口企業用于出口的貨物或用于生產出口貨物的原材料(含國產和進口的原材料),不需向稅務機關或海關繳納增值稅,出口企業以不含稅價格再出口后,也不實行退稅。免稅采購方法作為一種新型的出口貨物退(免)稅方法,正逐步被一些國家所采納。目前,我國只對卷煙出口試行免稅采購的方法。目前,我國出口貨物增值稅退稅率有5%,9%,13%,15%,16%,17%等檔次。
(二)出口貨物退(免)消費稅的方法
出口貨物退(免)消費品主要有兩種方法:生產企業直接出口自產應稅消費品,按規定直接予以免稅的,不繳納消費稅;生產企業委托外貿企業出口應稅消費品或外貿企業自營出口應稅消費品,則按規定實行“先稅后退”的方法。
出口貨物應退消費稅的退稅率(或單位稅額)與其征稅率(額)相同,即出口貨物的消費稅能夠全額退稅。
二、出口貨物退(免)稅的會計核算
(一)出口貨物退(免)增值稅的會計核算
1.“先征后退”的會計核算
例:某外貿企業與外商簽訂進料加工復出口協議,進口面料500米,價值按照銀行外匯牌價折合人民幣金額為100000元,加工成西服出口,出口離岸價折合人民幣金額為120000元。加工費10000元,退稅率為13%。
(1)將進口面料無償調撥給加工廠進行加工
借:委托加工商品——加工廠100000
貸:材料物資——原材料(進口)100000
(2)結算加工費
借:委托加工商品——加工廠 1000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1700
貸:銀行存款 11700
(3)加工成品入庫
借:庫存商品——進出口商品(出口)110000
貸:委托加工商品——加工廠110000
(4)出口商品,并結轉銷售成本
借:應收外匯賬款120000
貸:主營業務收入——進出口商品(出口)120000
借:主營業務成本——進出口商品(出口)110000
貸:庫存商品——進出口商品(出口)110000
(5)申報出口退稅,并計算不予退稅的稅額
應退稅額=10000×13%=1300元
借:應收出口退稅1300
貸: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出口退稅)1300
不予退稅的稅額=1700-1300=400元
借:主營業務成本——進出口商品(出口) 400
貸: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轉出) 400
(6)收到出口退稅
借:銀行存款1300
貸:應收出口退稅1300
2.“免、抵、退”稅的會計核算
例:某工業企業生產銷售產品。某月購入原材料一批,價款為60萬元,增值稅額為10.2萬。本月內銷收入為120萬元,外銷收入按當日市場匯價折合人民幣金額為180萬元。退稅率為13%。本月已銷產品的生產成本為180萬元,上期留抵稅額為18萬元。購銷業務均以銀行存款收付。
(1)購入原材料
借:原材料60000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102000
貸:銀行存款702000
(2)實現銷售收入
免征外銷的增值稅銷項稅額。
借:銀行存款 3204000
貸:主營業務收入——內銷收入 1200000
——外銷收入 180000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204000
(3)結轉產品銷售成本
內銷成本=1800000×40%=720000元
外銷成本=1800000×60%=1080000元
借:主營業務成本——內銷成本720000
——外銷成本 1080000
貸:庫存商品 1800000
(4)計算出口貨物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
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1800000×(17%-13%)=72000元
借:主營業務成本——外銷成本 72000
貸: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轉出)72000
(5)計算當期應納稅額、免抵退稅額、應退稅額
當期應納稅額=1200000×17%-(102000-72000)-180000=-6000元
免抵退稅額=1800000×13%=234000元
當期期末留抵退稅額6000元小于當期免抵退稅額234000元,應退稅額=當期期末留抵稅額6000元。
借:應交稅額——應交增值稅
(出口抵減內銷產品應納稅額)228000
其他應收款——應收出口退稅 6000
貸: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出口退稅) 234000
3.“免稅采購”的會計核算
出口企業以免稅價采購原材料,再以不含稅價出口,即不需退稅。
(二)出口貨物退(免)消費稅的會計核算
1.生產企業直接出口自產應稅消費品時,按規定予以免稅,不計算應繳消費稅。
2.生產企業委托外貿企業代理出口應稅消費品,應照常計稅,出口后,進行申報退稅。
例:化妝品公司委托某外貿公司出口化妝品一批,價款1000000元,消費稅適用稅率30%。
(1)委托外貿公司代理出口時
借:應收賬款 1300000
貸:主營業務收入 1000000
應交稅費——應交消費稅300000
(2)生產企業繳納消費稅時
借:應交稅費——應交消費稅300000
貸:銀行存款300000
(3)收到外貿企業退回的稅金
借:銀行存款300000
貸:應收賬款300000
3.外貿企業自營出口應稅消費品時,應在應稅消費品報關出口后申請出口退稅。
例:某外貿公司從國內某摩托車廠購入摩托車500輛,價款2500000元,增值稅425000元,廠方已計算繳納消費稅稅額250000元,外貿公司款項已付。外貿公司將該批摩托車全部銷往國外,收到貨款3000000元已存入銀行。按規定申報辦理消費稅退稅。(增值稅退稅略)
(1)公司在國內采購時
借:庫存商品 250000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425000
貸:銀行存款 2925000
(2)銷售國外時
借:銀行存款 3000000
貸:主營業務收入 3000000
借:主營業務成本 2500000
貸:庫存商品 2500000
(3)計算應退稅款時
借:應收出口退稅250000
貸:主營業務成本250000
(4)收到退稅款時
借:銀行存款250000
貸:應收出口退稅250000
三、出口貨物退貨、退關的會計處理
出口貨物辦理退稅后發生退貨或者退關的,納稅人應依法補繳已退稅款。
例:某生產企業出口自產產品,已辦理退稅后發生退貨及退關事項,退回產品價值100萬元,涉及已退稅額6萬元。退回產品的成本為70萬元,同時發生運輸及相關代理服務等雜費1萬元。
(1)辦理補繳已退稅額
借:應交稅額——應交增值稅(出口退稅)60000
貸:銀行存款60000
(2)貨物退關提回
借:庫存商品 700000
貸:主營業務成本 700000
(3)發生相關費用
借:銷售費用10000
貸:銀行存款10000
(4)沖減收入
借:主營業務收入1000000
貸:應收賬款1000000
參考文獻:
[1]蓋地.稅務會計學(第二版)[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3.
[2]劉雅娟.稅務會計[M].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4.
[3]鄭劬.稅收理論與實務[M].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1.1.
作者簡介:黃正春(1976—),女,四川自貢人,大學本科,經濟學學士,四川省鹽業學校講師,主要從事會計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