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穎果
(廈門技師學院,福建 廈門361004)
隨著國家越來越重視高職教育,各地的高職院校均發展迅速。而計算機在學校教育教學中的應用是十分廣泛的,原有的知識結構和教學方式已經遠遠不能滿足如今的教學發展需要了。尤其是計算機教學,所涉及的多為高新知識領域,知識更新愈加頻繁。每一個高職院校的計算機授課教師,均需考慮如何面對并解決由此出現的各式各樣的問題。下面我就將對高職院校計算機教學方面的一些問題簡單的做以分析:
1、學生計算機水平的差異性大
學生計算機水平參差不齊,直接影響到計算機教學效果。首先是因為地區差異;高職院校的學生分別來自不同的城市和地區,城市的發展、經濟的繁榮程度等,讓一部分學生能夠有很多機會接觸電腦,相對的也有經濟不發達地區的學生,接觸電腦的機會很少,從而導致差異產生。其次在中學階段所受的教育業不同;由于現有教育體制的問題,有些中學會開展一定學時的計算機課程,而有些中學則完全不會開設計算機課程,這就決定了學生并不是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同事還要考慮學生個人因素;學生個人學習興趣也是導致學生之間差異的重要原因,大多學生對計算機專業知識不感興趣。
針對高職學生的差異性,教師在教學中應努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教學方法,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首先,教師應對學生的計算機水平進行了解,做到心中有數,并將學生進行分層,便于教學時靈活應對。其次,教師應有較為全面的教學準備,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教學要求,評價檢測等都應體現出不同的層次,這樣每一個學生都能在一定層次里看到自己的成績。最后,在教學過程中應采取分層教學法,為學生劃分不同層次,給不同層次的學生不同的學習目標,做到因材施教,全體發展。
2、計算機教學內容與社會發展需求不適應
由于計算機技術發展迅速,而高職院校計算機教學的相應教材更新速度跟不上發展的需求,導致教材跟不上社會發展的需求,很多學生在學校學習的知識,等到畢業工作后都發現已經是過時的理論、技術了。另外,眾所周知的計算機所涉及的內容廣泛,硬件、軟件、網絡、程序等等內容繁多,許多高職院校出現了教學內容駁雜,導致學生雖然有全面系統的知識,卻沒有能夠拿得出手的精通技術。
面對計算機教學內容與計算機發展脫節的問題,首先,高職院校以及教師應充分掌握計算機技術發展的趨勢,在課堂教學中更應有適當的拓展,讓學生接觸最前沿的技術,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其次,在教學過程中,在系統講解計算機知識的同時,更應有所側重,可根據學生的興趣對學生進行分組,程序設計小組、網絡技術小組、多媒體技術小組等,讓學生在全面發展的同時,在自己感興趣的方面能夠有更加顯著的成績,為將來就業打好基礎。
3、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比例不恰當
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的比例問題是計算機教學中最常見的問題之一,而高職院校計算機教學的根本目的是為社會培養應用型、技術型人才,所以在計算機教學中更應注意理論與實踐課程之間的比例設置,但學校在安排授課比例時往往還要受到機房場地、教師調配、資源利用等諸多條件的限制,往往導致上機實踐課時不能滿足授課需要。
因為知識結構的更新較快,教師需要面臨的難題日益增多。所以要求我們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必須不斷提高自我,同時總結經驗,創新教學。以下就是本人在授課過程中總結出的兩點創新教學方法:
1.任務驅動教學法的應用:在當下的職校、高校中,任務驅動法已經被越來越多的授課教師所采用。但本人卻認為原有的任務驅動法中過分強調了'任務'而忽視了'驅動'的重要性。也就是說往往老師為學生確定明確的目標比較容易,但如何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自主的完成任務;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加入學生感興趣的元素,使枯燥教學、被動教學變成學生的自主學習。這些才是我們教師真正需要解決的問題。以本人進行的CAD教學為例,在教師教授完授課內容以后,往往更多的時間是需要學生進行大量的習題操作,繪制復雜、眾多圖形來達到教學要求的。在多次教學過程中,就發現總是有部分同學在自主練習的過程中積極性不大,并不是很愛練習,或偷懶怠工、或心不在焉。就算任課老師不斷監督、提示他們進行練習,因為其主觀并不想學,很難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在課下與學生談心過程中,了解到雖然教師已經很明確的提出了教學目標,比如要考等級證書、比如要通過期末測驗、比如要完成定量的習題內容,但效果卻并不明顯,分析原因后知道是因為目標雖然確立了,但目標過大過遠,所以往往都是老師驅趕著學生向目標前進而不是學生自主奔向目標。那就需要改長遠目標為短期目標,一天一個目標、天天實現,日積月累后,一個個短期的小目標就構成了原本要求卻很難達到的大目標。同時經過了解學生最感興趣的是什么,知道了學生往往最關心期末成績、考核分數。那就用成績、分數來做。每次授課時,安排好目標后,都配以相應的'分數'驅動,比如今天的練習量是12道題,先完成練習的前十名同學會獲得1-10分不等的加分,而最后上交的要被扣除相應的分數,這個分數均將累計到期末成績,同時還在12道題目以外安排4道附加題,做完12道要求題目的可以選擇做附加題,從而獲得額外加分。這樣,原本每天完不成8題的同學都為了期末能獲得理想成績而自主練習,甚至犧牲中午休息時間留在機房做習題。在接下來的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學效果。
2.分組教學的應用:前邊已經說過因為諸多原因,使學生的計算機水平差異比較大。那就需要我們因材施教不能一概而論。在多年的教學過程中,本人逐漸摸索出了一套分組教學的方法。就是在授課初期,盡快了解清楚全班學生的計算機基礎水平以及學習能力。然后進行分組、分組的原則就是一個水平相對比較好的同學帶三個基礎比較薄弱的同學,四個人一組。帶隊的同學還會有分數、表揚等獎勵,這種分組的好處是針對計算機教學過程中,教師講完后,需要同學們進行練習時,往往同學在操作工程中會隨時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因為一個班一般在四五十人左右,而老師只有一個,就算教師不停巡視檢查,也不可能發現每個學生在操作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而如果同學們有問題需要老師答疑時,一個老師更是分身乏術。有了這種小組后,有一個基礎好的同學負責巡視、幫助同組的三個同學。照顧的范圍并不大,容易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而每次安排練習過程中,還可以對各個小組進行速度、成績的排名、給予相應的獎勵。這樣帶隊的組長為了獲得更好的名次會更加用心輔導其他三人,另外三人也會由于集體榮譽感、不拉本小組后腿而更加努力練習。從而取得比較理想的教學效果。
綜上所述,在實施教育創新過程中,只要牢記學生是創新的源泉這一根本,注意把學生的自主發展為本作為目標,把握好教師具有創新意識這一關鍵,把教育創新落實到發現、保護、扶植、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上,探索符合規律的創新模式,教育創新就一定會真正的實現。我們應緊跟社會發展的步伐,用先進的知識、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學習、探究,潛心研究教材,合理利用教學資源,努力提升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和實踐能力,為高職計算機教育做出應有的貢獻。
[1]湯鳴紅.試析高職院校計算機專業教學的改革[J].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2]陳蘇.高職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障礙及對策[J].福建電腦,2008年07期.
[3]郭德存.高職高專計算機語言課程教學改革初探[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8年24期.